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重建中国文论话语,重写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文艺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葛兆光先生关于思想史写法的讨论,可为重写文学批评史提供启示。罗宗强先生关于"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亦可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和重写文学批评史提供借鉴。重写文学批评史和重建中国文学理论,应重视新材料之采集和研究,作者以为:今日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其可作为研究之新材料,并足以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的,是学者不曾重视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资料和边省地方文献中的文论材料。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更值得重视的是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作品中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古”,所指时期不一.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分“上古期”、“中古期”和“近古期”.中古期指“自东汉建安至五代(纪元191—959)”这一时期.史学界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但也有把两汉包括在内者.刘师培著《中国中古文学史》又有不同,以汉魏之际至梁文学为中古文学.已故王瑶先生的《中古文学史论》沿用了刘师培“中古文学史”的称法,书所讨论的各问题的时代“起于汉末,讫于梁陈,大略相当于旧日所谓八代的范围”.本文所谓“中古”,略与刘师培、王瑶相近,主要指汉魏六朝时期.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和文学思想在风云变换中艰难地跨过了世纪的门槛 ,在历经西化 -苏化 -西化的循环后终于斗转星移 ,走出迂回 ,迎来了中国文学思想变革与创新的新世纪。回顾百年文学思想的历史 ,如何从中外交汇、古今杂揉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流变中找出其内在理路 ,从而梳理勾勒百年文心的发展脉络 ?如何摒弃政治斗争和社会发展史的思维模式 ,避免将文学思想史变成社会、政治对文学思想的影响史 ,找到文学思想自身发展的图式 ?这是文学批评史家、文学思想史家首先也是最棘手的难题。在世纪末出现的回顾百年文学思想史的为数很少的专著中 ,…  相似文献   

4.
《中文自学指导》2014,(3):F0002-F0002
本书是王瑶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分期研究”(汉魏六朝)课程的讲稿,探讨起于汉未,讫于梁陈的“八代”范围的中古文学思想、文人生活、文学风貌,其治学思路与方法深受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影响,书中关于中古文学的具体论述及文学史研究方法论,半个多世纪以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青木正儿中国文学理论史"三个时期"观点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木正儿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一书中提出“三个分期”的观点,力图从全新的角度对中国文学理论史进行时期划分。着重分析“三个分期”观点的内涵和理论突破。并从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的学术背景中论述此观点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30年代,青木正儿就已经开始运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模式展开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通过中华文人艺术生活的考证与复原,他试图折射出中国文学思想史的发展轨迹。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自然"成为中华文人艺术生活的最高理想。这种自然崇拜不仅在中华文人的艺术生活点滴中呈现,而且在中国文艺的美学追求中表现。  相似文献   

7.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是第一部论述文学思想史的专著,也是一部颇具份量的专著,继此之后,罗先生又撰写了《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这两部书为我国文学思想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本书一改传统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常用的以人为纲的体制,而以时间段落为线,将公元581年至959年近380年间文学思想史的面貌做了详细论述,深入探究了影响这一演变进程的种种原因,并积极探索其发展演变的规律。思维缜密,脉胳分明,覃思精论随处可见。该书自始至终贯彻着如下两条基本原则:第…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史上,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经历、批评论著的完成和批评理论思想都具有独特性。他在他的“实践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认为文艺是“上层建筑”,艺术史、诗歌史就其实质来说是从艺术、诗歌或审美的特殊角度来研究历史,他把文艺史当作更加广泛得多的文化史的一部分和一个方面来研究;他提出了“民族——人民的文学”的思想;他对文学艺术问题的探讨是从政治前景出发,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他评论了文学遗产、作家作品、文学体裁、文学思潮、文学思想;通过这些具体的批评,他在文学批评的准则、文学批评的“距”、文学批评必须全面占有材料等几个方面,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出了贡献;同时,他在批评中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永远需要的批评精神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鲁迅和王国维代表着古典批评的终结和科学意义上的近代批评的开端。他们都批判继承了中国古典文论的精华,而又以开放的眼光吸收了西方文论的营养,在谋求中国文论的新的出路中,在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过渡的历史进程中,他们都发挥了渡桥的作用,把中国文学批评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鲁迅在新的建树方面超过了王国维。鲁迅站在爱国主义和启蒙主义的立场上,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武器和比较文学的方法,把西方文化、文学的“新声”引进近代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给中国文学批评史注进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他在这方面的业绩集中体现在留学日本期间所写的一系列科学、文学论文——特别是《摩罗诗力说》(载《河南》杂志1908年第二、三号)一文里。  相似文献   

10.
我校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教师詹杭伦同志著《金代文学思想史》,已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27万字。该书是我国研究金代文学思想的第一部专著,由罗宗强教授作序。作者采用文学创作与  相似文献   

11.
鲁枢元先生长期从事文学批评及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创作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精神生态学诸领域均有开拓性研究。贯穿其文论研究的主线是对人与自然始终如一的热切关注。其治学特点表现为:面对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及时发现学术新的生长点,从学科的特点出发,致力于文艺跨学科研究的实验。他论及的学术话题常常引发热烈的反响,这源于其常常是具有边缘性与前瞻性的文艺观念。同时,鲁枢元先生还以他曲折的学术生涯,展现出其诚实、敏锐的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艺术发展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总体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刘熙栽的《艺概》从文学史和文论史的实际出发,得出了一些正确的见解。论及文艺和时代关系问题时不乏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论及“用古”和“变古”时则充满了辨证的精神,坚持了继承中求革新,革新中见继承的进步发展观。其《艺概》不仅廓清了当时复古主义的文艺思潮,而且对当时和后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均有普遍的意义,足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孙淑梅 《现代语文》2007,(10):41-42
一、中古汉语的界定 关于"中古汉语"的界定,我们采用方一新、王云路先生的观点:"所谓'中古汉语',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尚未完全一致.我们认为,从汉代特别是东汉以来,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东汉为界,把西汉列为过渡期和参考期,把古代汉语分成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两大块,以东汉魏晋南北朝隋为中古汉语时期,从语法、词汇上看都是比较合理的,语音上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明".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论的百年研究与世纪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理论研究,古代诗话、词话、赋论、文论研究,古代文论名著研究,古代文论的多角度研究等六个方面历史性地回顾了百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现状;从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太平,以及思想解放两大方面反思百年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历尽沧桑的原因。在反思古代文论百年研究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三点设想:“以文学批评还给文学批评,中国还给中国,一时代还给一时代”(朱自清语)。  相似文献   

15.
近读姚米佳、王剑华合著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陕西旅游出版社 ,2 0 0 1年 1月出版 )一书 ,深感两位青年学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把一部丰富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囊括在二十三万多字的容量中 ,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全书结构合理 ,层次清楚 ,逻辑严密 ,充分反映了两位青年学者较强的史料组织能力和深厚的文字功底。总体上看来 ,全书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突出了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探索主题。一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 ,就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 ,寻求中…  相似文献   

16.
曹文轩的文学批评思想坚持三足鼎立:文学审美化、理论中国化和理论实用化,在此框架内以美感为主、思想为辅,沟通文学的古典与现代形态,兼用中西文论资源,促成批评与创作互动,试图建构中国化的当代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从文学本位、中国本位、批评实用本位三个角度剖析曹文轩的文学批评思想,可以揭示其独特的内质及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谈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政治一体化特征时,几乎都归因于工具论文学观的制约。研究者们大多从发生学的角度追溯延安文艺运动的深刻影响,工具论文学观的主流化其实是一个众多合力推动的复杂的文学思想演变过程。而检阅中国现代文论,我们却发现,这一结构的生成是与革命文学观念的发展联袂而来的。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早期文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所表现出的功利主义文学思想,客观上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传统认识,并使中国文学开始了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借助西方先进思想,为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注入了新内容;廓清了文学文体概念,对小说的文体进行了重塑;提供了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样式完全不同的文学理论构架、批评方法和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对现代文学批评史的时间跨度进行界定是关系到如何看待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问题。温儒敏、许道明、黄曼君的三种代表性的分期模式是分别从文学、社会学和文化学三个角度进行的。而众多分期模式的存在与学者对现代性的理解、对话语权的争夺,以及对现代文学/文学批评的合法性的认识是密不可分的。对文学批评史分期的不断争论也最终推动了文学批评史研究走向纵深。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对西方诗学思想的急切输入和运用,人们越来越失去了感受文学、体验当下的耐性,这严重制约着当前中国文学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来自北京、重庆、上海、成都等地的几位学者就这一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希望能够推动当前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整个现代中国的文学思想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