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郭建新  张芊 《江苏高教》2004,(4):130-131
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以下简称“修养课”)的教学,我们从注重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出发,重视在时间环节上进行政革,从讲究授课对象在道德实践上的感受和感悟,作了改革尝试。我们不仅把开展课外道德实践和修养实践活动,作为“修养课”改革的实践环节和课程建设的突破口,在课程的安排上融进课外实践的教学内容,而且把重视大学新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授课对象的道德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作为改革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第一、二两个学段把“探索规律”规定为独立的学习内容之一,并且指出:“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次尝试。由于“探索规律”学习内容设计的弹性较大.给教材编制者和教师课程开发留有较为宽广的探索空间。重视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与研究,是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尽管“依法治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实践中,重实体、轻程序,重“大局”、轻细节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过分强调道德(或政治)因素,忽略法律的独立性和科学性,企图以道德(或政治)统揽一切,使法律的独立价值和作用得不到发挥,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本文拟对“道德法律化”在法治实践各环节的表现及其对法治建设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陈秀华 《天津教育》2023,(32):35-37
<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同时,针对课程实施,课程标准指出,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不难理解,上述内容反映了现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根本目标,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为明显的生活化特征,很多学科知识都源自现实生活,并且对学生的生活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根据这一特征可以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与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关的感性认知经验。基于此,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部分中学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共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少时间与精力;需要转变观念:教师的指导能力;与高考的矛盾。总体而言,这些学校实施这门课程的效果一般。虽然目前还没有提出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但可以通过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作用、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开发课程资源、扩大“导师”队伍来改善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6.
“跑道”与“通道”是两种不同课程的隐喻,跑道课程与通道课程分别隐喻了现代意义上的课程和后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本文对此进行了闻发,表达了对两种课程的理解,就通道课程的实施,提出了通道课程对跑道课程应“转变”而不是“消灭”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重要枢纽。本文以班主任的视角去分析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基础的法治教育,旨在对学生实施更为高效的法治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完整的法治观、道德观,最终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一、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其实就是两个常规性的概念,道德没有法律约束,主要是一种行为范式。而“法治”是有法律条文作约束的,有强制性的意味在里面。所以说,在小学阶段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专设“综合学习时间”,其目的是“追求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并确认这种学习对培养儿童的生存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以国际化、信息化等标志的社会变化是十分必需的”,并在2002年把“综合学习时间”作为重要的课程领域。由于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与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少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但是笔者在大量解析“日本综合学习时间”课程实例时发现,“日本综合学习时间”课程在实施方面有许多细微之处,值得再次挖掘和品味。一、教师指导:为与不为在大量阅读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案例时,我们发…  相似文献   

9.
略论礼仪课程教学中的"礼"、"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教育上既各具特色,又多有共通之处。日本“综合学习时间”与中国“研究性学习”具有同类性质,同属于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色。通过从政策演进、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开发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可以透析彼此的亮点和不足,从而为“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