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与 90年代之交的苏联、东欧剧变 ,是 2 0世纪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火山似的突然爆发 ,令世人瞠目结舌 ,给人们留下了哥德巴赫式的历史之谜。本书可说是力图解开历史之谜的一种努力。人们不难发现 ,民主社会主义是东欧剧变过程中十分显目的一种政治现象 ,它与东欧剧变及其发展前景有什么关系 ?作者正是从这一视角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追问和思考。民主社会主义作为社会思潮以及改造社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 ,在欧美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当代资本主义新条件下 ,民主社会主义运动在深度广度上都有…  相似文献   

2.
取得非凡成就的莫言、屠呦呦和韩春雨的教育经历极其平凡,相比之下在古代科举和现 代高考中获得状元的人中多数业绩平平,这个事实颠覆了我国社会(包括教育)对人才和教育关系 的习惯看法。有关科学研究也揭示了,自古“状元难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难高中状元”这一极为 独特的文化之谜。事实上,这一文化之谜隐藏着业已存在千余年的“人们追求的优质教育,难以培 养杰出人才”的文化悖论。要解析这一文化悖论,需要从反省我国教育质量文化之精神文化、物质 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误区入手。  相似文献   

3.
文化具有表层和深层之分。通常情况下,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表象,而美籍华人孙隆基先生的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正是通过对“仁”——“二人关系”的解剖,挖掘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是“二人”关系,即把个体价值消融于群体关系,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之谜。  相似文献   

4.
对严复著译的回应:以上海《汇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1、1906年,上海《汇报》先后刊载了《支那教案论提要书后》、《驳严又陵先生教案论》和《天演论驳义》三篇章,对严复的相关译作了详细的回应。首篇,对严译《支那教案论》所持观点的评价是“优劣相参”;次篇,对严复《续论教案及耶稣军天主教之历史》一进行了通篇驳斥,但它却是一篇意气之作;末篇,主要对达尔的进化论加以批判。这三篇均是为维护天主教的自身利益而作。  相似文献   

5.
毋容否定,《狼图腾》的创作是为了体现作者一种执着的、以至是偏激的文化理想,认为必须弘扬比农耕历史更悠久、更有生命力、更有战斗力的“大游牧精神”,这是一种具有“残酷激烈的生存竞争”精神,一种“在世界历史上从古到今不停奋进、并仍在现代世界高歌猛进的开拓进取精神”。而这种精神“足以强悍的游牧性格,特别是狼性格为基础的”。这样一种文化理想是否合理、是否偏颇,人们尽可以从学理上去与它商榷,  相似文献   

6.
一、《金瓶梅》:中国文化之谜《金瓶梅》行世四百载,至今还有许多未知之谜。它神秘地、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中国明代的士大夫知识阶层面前,引起一片惊诧。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年),袁宏道在吴县致函董其昌,云:“《金瓶梅》从何处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这是明代《金瓶梅》流传于世的第一则消息。而在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至万历二十六年戊戌(1598)之间,其弟袁中道随他赴真州任,曾“见此书(《金瓶梅》)之半”;在此之前,袁中道“往晤董太史思白,共说诸小说之佳者,思白曰:‘近有一小说,名《金瓶梅》,极佳。’予私识之。”(袁中道《游居柿录》)据袁氏兄弟记载及转引董思白语来看,《金瓶梅》抄本于十六世纪末期在文人间传看,传抄得以流传。至万历  相似文献   

7.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它的创作、真伪及流传始终是六朝以来的历史之谜。何延之的《兰亭始末记》是研究这一问题的唯一可信的记载,唐野史的记载在其后,不能因唐野史之谬误而怀疑何延之记载的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8.
<正>一、“乐教”思想与《伯牙鼓琴》的美育内涵(一)“乐教”思想与人格养成历史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伯牙鼓琴》作为一则经典的历史故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如:志向高洁的人生精神追求,贵在达心的文艺审美境界,基于理解的心灵相通与朋友情谊……两千多年来,在时代变迁中,人们与它的每一次相遇,都在不同的时代精神背景下延展着它的内涵与意义。人们普遍认为这一经典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苗族地区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它浓缩着苗族的文化精髓,折射着苗族的整个历史,蕴含有丰富的苗族民俗数学文化资源,主要是苗族记数、度量衡、图腾崇拜,思维决策的数学模型,它与中国古代典籍《周易》的数学有暗合之处.不管是苗族习俗中的阴阳观念或八卦崇拜,还是《周易》中的阴阳学理论,都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和辩证思想,蕴涵有计算概率的思维决策,是指导人们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上要保持阴阳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0.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切稀有的才能底出现,都在读书界和著述界引起冲突和纷争。……一方面遭到狂欢和呼号,过分的赞美,另一方面则是无条件的责难,无条件的否定。”对一位文学巨匠褒贬毁誉的争论,往往长达数百年之久,这在文学史上并不罕见。历史证明,伟大的作家并不因贬者的责难和否定而损其光辉。三十年代初,当茅盾的《子夜》初版时,立即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但在热情的赞扬声中,也有人嘲讽它“伟大只在企图上,而没有全部实现在书里。”“从无产阶级文学的立场来观察……这书将更无价值。”四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一碗阳春面》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对这篇小说主题的认知,与选编者拟写的自读提示中和“教参”中有关此篇小说主题的概括有一定的差距。 课文自读提示说:“小说描述的是母子三人面对艰难生活而不屈服的故事。”“他们没有向生活低头,而是积极地奋斗,以赤诚热烈的心胸去拥抱生活,迎接生活的挑战。”主题该是“积极地面对生活,不屈服厄运的安排。”  相似文献   

12.
这些年来,我主要从事日本后现代批评的研究,同时也涉及到战前战后日本对中国的研究这一方面,2011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氏兄弟与日本》一书,其中有一半篇幅介绍了战后日本的鲁迅研究,从竹内好一直到现在的代田智明。顺着这条线索继续往上推,最近主要是做二战以前日本人有关中国的研究,而且不仅仅是文学方面,更多涉及到明治维新以来一些人士有关中国社会的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整体分析等。以前,我们称这些为“汉学”或者“支那学”,如今叫“日本中国学”。  相似文献   

13.
在以往对有关楚国族属的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对有关楚国族属之民族学材料的认知与应用.从而使一些有关楚国族属的探讨,远离了楚国族属的时地材料而得出了无法解开楚文化之谜的结论。笔者在《苗族与楚国的关系新论》一文中,则侧重以有关楚国时地的民族学材料,并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论证了苗族与楚国的关系,即楚国是苗族建立的国家.关于这一点该文还充分引用前辈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著名人类学家与民族学家梁钊韬、马长寿关  相似文献   

14.
说教材翻开《胡同文化》,确有耳目一新之感:作品少了一些正儿八经的说教,多了许多真切自然的情趣;少了一些“庄重”,多了许多诙谐;少了一些老调,多了许多雅致。好一幅清淡、脱俗而又紧扣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它让学生感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胡同是市民生活的地方,由此也派衍出了市民文化,胡同与市民一起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它见证了历史,像一位时间老人。作者谈胡同实质上谈的是胡同文化,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最能体现文化气息,作者也希望读者能感受这一份生活气息,这是分析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而作者对于胡同…  相似文献   

15.
“近代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说,是一个非常独特而又特别重要的时代。近代文学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它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划时代转折,这个转折的意义同以往任何一次文学变革都迥然不同。由于近代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西方文化强有力的介入,近代文学改变了中国文学几乎完全植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的格局,开始融人世界总体文学的发展潮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一种亘古绵久的社会现象,它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互相砥励。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两者血肉相连。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言,“教育有如一条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头和不断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知道这条河的表面形态,摸不着它的本质特征,只有彻底地把握住它的源头和流淌了五千年的活水,才能彻底地认识中国教育的精髓和本质。”这便是我们教育研究者研究文化的要旨所在,也是顾先生十年积玉之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一书的写作缘起。“中国…  相似文献   

17.
一、《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这是一首交织着痛苦与希望、反思与追求的觉醒者之歌。它表达了一个民族在经历了痛苦与狂热之后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的憧憬。一、二两节写历史 ,“数百年来”将历史推进到很远的古代。作者选取了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些意象唤起了人们对往事的痛苦回忆 :老水车、稻穗 ;矿灯 ;路基、驳船———向人们展示了旧中国全面的落后、贫困和悲哀 ,同时也不乏希望 :老水车虽然“破旧” ,虽然“疲惫” ,却从来没有停止歌唱 ;矿灯虽然“熏黑” ,只能“蜗行” ,却从没停止过“摸索”前进 ;驳船虽然陷身于“淤泥滩” ,可“…  相似文献   

18.
“满洲”一词频现于夏目漱石《满韩漫游》一作。然而该词系满族旧称,中国罕见用作地名。日本人以之呼中国东北,意将“满洲”与“支那”并论,割裂东北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满洲”“成为”中日共争之地,殖民“满洲”成了同汉族“闯关东”一样的“开拓”,“文明程度”远超中国的日本有了做“满洲之主”的正当理由。夏目漱石沿用“满洲”一词,不经意间接受了该词背后的殖民逻辑。《满韩漫游》中便出现了“满洲”与“支那”并立、中日对比、“满洲”的主人意识等殖民思想要素。  相似文献   

19.
研究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问题 ,必然要了解什么是近代化及中国近代化是从何时开始的 ,这是一个前提。一、对于近代化概念的理解及中国近代化的起始。“近代化”一词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概念。“在世界历史范围内 ,近代化 (亦称现代化 )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尚未完结的动态过程 ,是一种普通的历史现象”。① 在近代化模式上 ,世界各国因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条件的不同而大体上遵循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即内源性近代化和外源性近代化。例如英国就是典型性的内源性近代化国家 ,它是通过自身的工业革命完成近代化进程的 …  相似文献   

20.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借尼斯湖之谜告诫人们要相信科学,要敢于质疑,不要轻信传言。文章始终抓住“疑”与“信”两十字来写,紧紧围绕科学研究者对此事的“疑”与众人对此事的轻“信”来展开。虽然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却写得波澜起伏,摇曳生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