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媒体传播力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媒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将信息扩散,导致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影响效果。可见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媒体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传播力的竞争。第一,运用网络媒体中主流媒体的媒体权威性,去引导社会舆论。网络媒体在信息化工具的支持下,信息更全面,更广。但与此同时,由于因特网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发布新闻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句古话,叫人言可畏,这句古话说的是舆论的可怕。那时候指的是人们的口口相传。而现在,以互联网博客和BBS为代表的新传播方式的产生一下子把个体之间的人际传播推向了大众传播。这种颠覆性的新传播方式的产生在不加约约束的环境下便让一直依靠有组织的媒体传播一时无所适从。几年来,网络传播实践催生了许多新闻传播新现象,仅2003年,中国互联网界就出现了孙志刚案、刘涌案,然后就是?"宝马撞人案",2007年的"后母虐童事件"和厦门"某网络公司63人集体失踪事件",还有2008年新年前后的辽宁、陕西、湖北等地相  相似文献   

3.
<正>"自媒体"传播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格局,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的时代,往往忽略了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地阐述了"自媒体"传播形态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和存在依据,说明"自媒体"传播形态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一次重构。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整个过程。很多人认为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的格局被打破,并进入到"自媒体"传播形态之下。"自媒体"传播形态,即任意一个人或组织机构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互联网,通过新  相似文献   

4.
黄平  崔健 《青年记者》2012,(19):58-59
自媒体的概念、特征及影响 自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目前又出现了自媒体这样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该种传播方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显然已经逐渐成为了目前最重要的新闻传播方式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自媒体的涵义、主要表现形式、传播特征等基础理论,然后详细探讨了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  相似文献   

6.
浅析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睿 《今传媒》2014,(8):22-23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是一种新的经营观念,融合新闻是创新而来的新的新闻传播方式。为更加有效地应用这种新闻传播方式,我们应站在全局高度,深入研究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借助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研究方法,不仅充分重视与新闻传播有关的各个重要要素,而且还要有效控制新闻传播的各个程序,全面展示媒体融合可打破时空限制的优势,促使新闻传播更加健康、快速发展,使其能更好地为社会、市场、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7.
一、自媒体和"罗辑思维" "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间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使得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者,每个人都能做新闻,"媒介是人的延伸", "人人即媒体".传统媒体对信息所拥有的特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是指一个普通市民或机构组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现代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一种途径和即时传播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公民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媒体形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平台有美国的Facebook,Twitter,还有中国人常用的博客、微博、微信、空间等SNS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自媒体应运而生,逐渐产生了诸多自媒体平台,这对我国传统新闻传播产生了严重影响。自媒体是应用网络技术展开新闻传播,具有及时、高效的显著特征,新闻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因此,本文阐明自媒体新闻传播特点,以及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最后提出自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新闻传播工作者提供些许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闻周刊》2003,(7):48-51
从来没有一种传播方式如此自由随意而不受任何约束; 从来没有一种载体把传播、娱乐和赢利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它,也许是一种工具、一个手段;也许更是一个颠覆——短信。  相似文献   

10.
新闻摄影,是借助瞬间形象和简要的文字说明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在当今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十分畅通、传播方式十分多样、传播手段十分先进、传播内容十分翔实的时代,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少用、甚至不用文字说明便可以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发挥新闻摄影的形象优势、用  相似文献   

11.
戴梅分 《青年记者》2006,(10):85-86
1998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网络媒体被正式冠以第四媒体的称号。在网络传播中,网络聊天作为网络人际传播的主要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QQ、E-mail、BBS是网络交流的主要工具,任何一种传播方式都必然要求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传播工具,作为远距离交流与传播的网络传播来说,这些不受地域、年龄、性别、时间等要素控制的传播工具是最理想不过的网络聊天工具。网络传播的各种特点,使随之产生的网络聊天语言也呈现出与传统语言不同的构造和特色。  相似文献   

12.
冯广圣 《新闻界》2013,(17):11-15
乡村传播"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是农民,转型期的农民身份发生了分化,农民在乡村社会传播中的行动直接影响着村庄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建构。借用社会传播网络分析工具考察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传播网络结构是本文的旨归。经田野考察发现,现代中国乡村传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循环的网状模式:日常生活中人们选择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介传播等不同传播方式来编织他们的信息传播网络,这些信息传播网络从不同层面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孙静 《青年记者》2013,(23):23-24
新媒体的"新",主要是指传播方式的新,与传统媒体主导受众型的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是一种受众主导型的传播方式,是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或者说是多个人对多个人的传播,因此它存在受众面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不易检测信息真伪这样一些特点。一般来说,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狭义)、手机媒体(又被称为继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交互式电视媒体。而  相似文献   

14.
手机短信--新的传播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湛  吴伟 《当代传播》2003,(5):45-46
近两年,一种新的更加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引人关注,这就是手机短信.从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新闻的传播可以看出其优势.今年的大年初一晚22时10分,新浪网新闻中心收到通讯社发来的关于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与地面失去联络的消息,10分钟后新浪向手机短信新闻订户发出了第一条信息,这是国人最早收到的关于航天飞机失事的消息.有报道称"手机短信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又发掘了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①  相似文献   

15.
"微新闻"是新时期传播方式发展的重要表现,是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传播媒介。"微新闻"是以网络平台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新型化服务形式,具有云传播模式的新闻独特性。具有时效性,但是相应的控制性较差,新闻内容会对社会舆论情况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对"微新闻"的传播特性及传播控制方式进行分析,在网络复杂性基础上讲"微新闻"控制在一定的传播方式之内,实现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我国新闻媒体积极探索多样传播方式,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信息与文化沟通,新闻传播研究者就"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新闻传播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讨,这两方面构成了对"一带一路"新闻传播战略的整体把握。本文从建构传播战略、探讨传播策略、摸索传播方式、审视传播行为四个方面系统梳理目前有关"一带一路"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并据此提出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7.
微博的出现,改变了新闻传播方式,这对传统媒体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微博对新闻传播影响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的对待微博中的"新闻",也可以让传统媒体从微博中吸收长处,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8.
<正>移动新媒体发展研究:移动终端媒体化移动媒体主要指以移动终端载体和无线网络为传播介质,实现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内容的传播和服务,是以手机媒体为典型代表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相比,第五媒体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相似文献   

19.
王清平 《新闻传播》2023,(3):102-10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也就是网络新闻传播方式。因此,本文提出了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从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传播方式、传播时间与区域的限制、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两种新闻传播方式相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希望通过这次研究,可以推动我国新闻传播类型多样化发展,从而整肃网络环境,正确引导舆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正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说:"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微信是由互动而引发的扩散传播,藉由人际传播的链条实现传者身份的变换,同时形成个体对个体传播的"微"渠道,但其传播效果是否受到了人际关系的局限?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传统的集中传播方式渐渐地被分散,新兴的微信是否分担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