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向敏 《出版科学》2012,(4):105-108
民国时期出版业上承晚清新式出版之萌蘖,下启新中国出版之肇端,在中国出版史上有着独特地位与意义。正因如此,"在当前应该提倡和重视20世纪出版史即近百年出版史的研究"渐成学界共识。近年来,有关民国出版史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吴永贵教授新作《民国出版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相似文献   

2.
作者写的是民国出版史,心中装的是当今出版业,故行文中时时可见感慨之语,感悟之论。言外之意,会心人当能体会更多。《民国出版史》的写作基础应该是《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作者吴永贵曾是《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出版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吴永贵教授等的新著《民国年度出版时评史料辑编》,系国内首部以出版时评为内容的专题民国出版史料汇编,体现了视角独特、史料丰赡、收录客观、内容宏富的特点,其出版有助于开拓与深化出版史研究,为学界提供珍贵的历史文献,亦为现代出版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民国档案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非常高,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1949年以来,民国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关注,整理出版也逐渐走向繁荣.本文以时间为序,将民国档案的整理出版分成三个时期,阐述民国档案出版状况和特征,由此勾勒民国档案整理出版的概貌.  相似文献   

5.
李瑞山  金鑫 《出版科学》2015,(4):99-105
教员编发讲义在民国大学非常普遍,这些讲义经过教学实践的反复打磨日渐精湛,成为最具出版潜质的学术稿本.经民初十余年的积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讲义以多种形式集中出版,构成近代出版史上独特的大学讲义出版高潮.本文从出版史与学科史、教育史结合的角度,以中文学科为中心,通过史料钩沉和文献整理对讲义集中出版现象作一呈现,考察民国出版业对我国现代学术发展积极作用的同时,为研究近代出版与近代教育的复杂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出版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调查大量资料基础上,对2006-2010年中国出版史研究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重点概述出版史料、出版通史、断代出版史、出版专题史、革命出版史、地区出版史六个方面的成绩与进展:并就进一步加强出版学和出版史的基本理论研究,加强出版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刊行,加强政府对出版史研究的扶持,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正民国时期的出版业,在政治舆论上它提供相应空间,学术文化上它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因此一直为后人广为称道,甚至被认为有着难以企及的地方。民国时期出版的整体面貌是怎样?武汉大学吴永贵教授的《民国出版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民国出版的整体视域,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民国时期出版业状况的力著。1从时间轴上把握民国时期出版业的发展《民国出版史》从"晚清时期出版业的近代化转  相似文献   

8.
钱存训教授是海内外闻名的中国出版史研究专家.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钱先生在中国出版史研究领域的贡献做了评述,即对纸发明前的中国文字记录及对中国书籍制度的影响做了全面研究;对中国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做了全面研究;从世界文明比较的高度,阐述中国出版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指导了一批从事中国出版史方面研究的博硕士论文,丰富了中国出版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刘洪权 《出版科学》2011,19(3):100-104
民国时期出版书目为研究民国出版机构重要的原始史料之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的20册《民国时期出版书目汇编》,为出版书目第一次大规模结集。本文论述了出版书目四方面的史料价值:第一,补充《民国时期总书目》书目资料之不足;第二,有助于对民国时期出版机构进行多方位研究;第三,汇集了民国时期第一手图书发行和书价史料;第四,提供了营业推广方面的经营史料。《汇编》的出版将有力推动民国出版史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马晓琼 《东南传播》2010,(9):130-132
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作为中国出版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总结梳理有关近五年来我国近现代出版史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可以发现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史料的收集和整理、专题史、出版机构和出版人物上,并呈现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各个学科相互融合、以思想文化史的视角研究近现代出版史角度新颖、近现代出版史具体时段的研究成果丰富等特点。但也存在着对近现代出版史宏观上的研究少,诸如出版法制史、出版发行史等领域研究不够系统、深入等不足。  相似文献   

11.
曹之先生《中国出版通史·隋唐五代卷》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隋唐五代出版史的学术著作。此书具有内容全面、条理清楚,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表以附文、图文并茂等特点,对古代出版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民国文献影印出版机构、出版内容以及文献类型几个方面,概述2000年以来民国文献出版的现状,总结其出版特点,并指出民国文献影印出版过程中存在的出版机构分布过于集中、出版选题相似或雷同,出版形式规模过大,出版文献类型不平衡,以及索引编制重视程度不够,电子版本开发缺失等问题。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开展民国文献影印出版的建议:加强地方出版机构对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出版;研发影印版民国文献目录检索系统,避免重复出版;建立民国文献资源调配与出版共享机制;采用整套和分卷出版相结合的形式,解决图书馆资源建设难题;鼓励电子版本的制作和共享,加速出版物的数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正珞珈在《出版科学》2014年第1期撰文指出,编辑是出版的中心环节,在建设文化出版强国的进程中,编辑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编辑决定着出版的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出版的前途和盛衰,没有编辑的出版史不可想象的。如何做中国好编辑呢?中国好编辑要牢记历史和时代使命。中国编辑的命运从来与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命运相连,编辑的脉搏随着时代跳动。中国好编辑要成为引领思想的大家。编辑是思想者,是用思想引领工作、推进潮流、  相似文献   

14.
有关出版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穗芳 《出版史料》2003,(2):102-112
出版史研究涉及出版活动的起源、出版业的产生和发展、早期出版物与书籍的关系或出版史与书史的关系、出版与纸和印刷的关系等等。研究和撰写出版史最要紧的是明确出版概念,向读者表明作者依据什么样的出版概念来写出版史。对出版史的起点在学界一直存在  相似文献   

15.
这次会议的主旨是研究近百年编辑出版史,也是研究中国出版业的近现代化问题.我认为这是有远见卓识的决策. 1999年南京编辑出版史研讨会前,我写了三万多字的<试论清末至民国前期的安徽出版业的历史地位>,后连载在<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3-7期上.本想结合这次会议再写写百年安徽出版史,但未能完成,这一方面是因为我承担了一项安徽省政府的文化工程,--<徽州文化大全>中的<徽州刻书>分册,抽不出工夫;另一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我去年发表的文章里大部分已讲过了.因此,我这次上报的论文题目是<徽州存世谱牒及其开发利用>,里面也讲到了一些有关的出版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10年的中国出版研究,延续了近年来学界和业界对中国出版业转企改制背景下一系列问题的深入思考。尤其是总署一号文件的发布和出版强国目标的提出,使研究论题相对集中——除出版史研究外,研究者对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出版改革等论题的研究,都最终指向如何通过科学发展做大做强中国出版业,早日实现出版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以16~19世纪中国出版业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史实和细致严密的论证,提出明清出版史系列问题的新认识。突出明清出版史专题与个案研究,所论皆属开拓与创新问题。本研究着重论述《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一书的开拓与创新两方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民国文献影印出版历史脉络,概述了国家图书馆、全国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等机构民国文献影印的出版概况,从选题、开发和出版形式等角度对民国文献影印出版现状进行述评,总结出版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整理和出版民国文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民国出版史》(2011年6月福建人民出版社版)是吴永贵先生积五六年之功倾心完成的一部力作,洋洋80万言.作者从史料出发,以史料说话,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充分把握了民国出版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民国出版活动作了符合历史客观事实和演进规律的科学揭示,体现出作者鲜明的出版史观,是民国出版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0.
段晓林 《图书馆》2017,(11):56-60
文章运用累积80%法,并通过对2000年以来影印版民国文献出版情况的实际数据分析,测定出8家核心出版社,进一步分析各核心出版社在出版内容上的特色和重点,总结民国文献出版的共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图书馆采购影印版民国文献以及出版社对民国文献的进一步整理出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