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南迅 《新闻记者》2003,(7):25-25
南京大学新闻系丁柏拴教授的两部新闻学新著 《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分别由新华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丁柏栓主编的《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一书,是由他主持的教育部“九五”社科规划项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由他主  相似文献   

2.
彭昆 《新闻窗》2012,(1):64-64
2006年8月1日,全国第一档“情感新闻”在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成功开播,由此开创了国内“情感新闻”的先河。所谓情感新闻,也就是原来的民生新闻衍生而来,加入了大量情感因素,以平民化、同情心念参与到新闻的报道中,新闻的主角基本上还是一些平民弱势群体,其中育后来出现的帮人化解情感困扰的“情感援助”,“情感援助”是《1860新闻眼》2007年4月推出的一个全新节目形态,它在报道人间真情的同时,  相似文献   

3.
穆青同志擅长富有生动形象和感情色彩的长篇通讯,这使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六十年代的“焦裕禄”,七十年代的“吴吉昌”,现在读来仍使人激动不已。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他的新闻报道,追求图文并茂,对摄影与文学同等重视,一手抓文字,一手抓摄影,他拍的照片,同样富有生动形象和情感色彩,观之使人也要掀起胸中的感情狂澜。最近他有两幅摄影作品入选《全国新闻摄影1985年作品展览》,其中《荷兰的郁金香》还荣获了“总编辑摄影奖”。(见本刊封二)  相似文献   

4.
干了十几年电台、电视台新闻播音工作,曾多次遇到同行以及关心新闻播音的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播新闻要不要感情?”最初,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因为拜读过的资料对此问题不是避而不谈,就是倾向于客观地传递信息,适当融入自己观点(观点包含情感因素),加之有些同行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再说,这个“适当”也不太好把握。因此,在没有弄明白“情感”一词定义的情况下,就草草地回答“不用”或“用不用无所谓”是不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后,自己深切感受到新闻播音需要情感!受众之所以喜欢新闻节目,主要原因是他…  相似文献   

5.
初写新闻的人往往以为,新闻是以传递新闻信息为目的的,只要如实地把人物、事件写清楚就行了,至于能否传达感情信息则无关紧要。其实,这是对新闻写作的一种误解。新闻注重传递感情信息、展示情感美的审美特征是非常必要的,情感是构成新闻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对实现新闻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情感美是新闻蕴含的感情所形成的审美特征,也是新闻审美价值的灵魂。从本质上说,美感是一种感情活动,感情是美感产生的前提,新闻必须以情感人才能具有美感作用。因为新闻是人们精神  相似文献   

6.
媒界大观     
2003年10月,新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鲁伯特·默多克先生作客中央电视台《面对面》,“名嘴”王志就一系列中国观众感兴趣的问题,与他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话。通过节目,默多克先生表达了他对中国的特殊感情,他说道:“我觉得中国对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有非常非常悠久伟大的文  相似文献   

7.
喜欢、愤怒、悲伤、恐惧、厌恶等,都是人们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新闻不是无情物,让“新闻眼”(标题)“含情脉脉”地去赢得受众,这对传者与受者来说,是感情的沟通,心理的接近。情感命题,是作者对事物的触及所产生的感情而产生的命题方法。无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是产生情感命题内涵的源泉;感情真挚,直抒胸臆,绚丽多彩是其基本条件;情景交融,情理一体,情感扬抑是其基本要求。就此,试举其九法。一日融情入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登山则情溢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物景本来是没有灵性的无情物,可与欣赏它的人紧密联系。作者在采访、体验那种事物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事件中,不论是言情、状物或绘景。他的笔触也就自然渗入缕缕情思,饱含着深情厚意,闪发着一种人性与自然相互交融的诗意美。如: (肩)菜叶上露珠在笑,挂篓里鱼儿在跳 (主)永安镇“车篓商队”送“新鲜”进城 (1986年7月10日《湖南日报》) “露珠”本是无情物,可它在作者笔下“笑”。笑什  相似文献   

8.
徐宝璜是我国最早的新闻理论家和新闻教育家,被誉为我国“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界最初的开山祖”(黄天鹏:《新闻学纲要·序》。1918年10月,他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为政治学四年级学生开设选修课《新闻学大意》,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此后,他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到1930年在北大的一次课堂上“猝患晕厥”逝世,年仅37岁。他写的《新闻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理论专著,蔡元培称之为我国新闻界“破天荒”之作。 徐宝璜的新闻伦理思想是他新闻思想的一部分,在《新闻学》一书和后期的新闻学论文中都有较多的论述。在我国新闻史上,他是最早较为全面论述新闻道德的新闻理论家。  相似文献   

9.
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他不知疲倦地在书谷中跋涉。他坚信“只要攀登,山总在脚下”。去年,中国新闻出版社推出他撰著的《新闻编辑的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前所长商恺为书作序说,“这一研究成果,为繁茂的新闻学苑又增开了一朵鲜花”。今年,武汉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他的新著《新闻采写新思维》。中国地市报研究会顾问向村在“序”中说他是“地市县报中勇于实践并结合理论研究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0.
丁柏铨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一书,是由他主持的教育部“九五”社科规划项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由他主编的“新闻传播学前沿丛书”(新华出版社出版)中的一本。该书对新闻理论中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现实问题,按体系研究的要求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全书将中国新闻理论体系分为五个板块:第一个板块,回答的是有关新闻本体的  相似文献   

11.
林帆同志在他的《夸张与浮夸》(见《新闻业务》第六期)一文中,提出了在新闻写作中可以运用夸张手法的论点。他说: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时可以运用夸张手法,但要反对浮夸。他认为“浮夸”会使报道“有损于事实,失信于读者”,而“夸张”则可以“增强言语和文章的气氛,发挥更大的感染力”,能“增添表现力量”。什么  相似文献   

12.
《新闻纵横》一九八六年第六期《社会主义新闻道德及其教育与修养》一文指出,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是由新闻职业认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习惯五个因素构成的。所以说社会主义新闻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任务和内容是:①提高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认识,使记者在认识党的新闻事业性质的基础上,来衡量自己职业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②培养道德感情。道德感情是对记者职业的荣誉感情、幸福感情,通过职业感情的培养,增加对职业工作的热爱;③锻炼道德意志。记者的道德意志主要表现为战胜困难的信心、坚韧不拨的毅力、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等等;④树立道德理想。记者的道德理想就是忠于职守,把一生献给党的新闻事业的信  相似文献   

13.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金庸的《明报》成功,除了它的武侠小说、新闻报道等因素外,也离不开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社论。金庸写了30多年的社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不仅香港人会习惯性地想到看看《明报》社论怎么说,海峡两岸的政要也非常重视他的社论,国际上对《明报》“路易—查”(笔者注:金庸的英文名)的评论也非常看重。他的社论为知识分子所欢迎,有些人买《明报》就是为读他的社论。笔者认为,金庸的社论,在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进…  相似文献   

14.
新闻评论要正确引导舆论,也要讲求宣传艺术。而加强新闻评论的感情色彩,则是提高新闻评论宣传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什么新闻评论要追求感情色彩 一、受众共性心理的要求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即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天生具备并且喜欢分享别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托尔斯泰说:“艺术活动就是建立在受别人感情的感染这一基础上的。”俗话更有“合情合理”、“通情达理”、“情理交融”…  相似文献   

15.
“无物似情浓”,是以“云破月来花弄影”佳句传世的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在“一丛花”词中写的,意即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感情更为浓重。新闻要重视渗透力、感染力很强的“情”。记者、通讯员要多采写优秀的“有情新闻”,要达理又通情。在新闻中,真切、充分地表达美好、真挚的情感,是使亿万受众关注新闻,引起共鸣,增强新闻感染力的有力纽带,是做好情理相融、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获1998年度全军好新闻三等奖和四川省好新闻三等奖的《将军的三个军礼》(作者:姚蓉、黄炜国、杨彪),就是一篇情溢字里行间的佳作。作…  相似文献   

16.
温浩阳 《记者摇篮》2009,(11):70-70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要严格做到“用事实说话”,但同时新闻报道也是有“感情”的,二者并不矛盾,合理的情感因素能让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在广大受众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7.
打开今年第7期《新闻爱好者》,看到《学海苦舟——记洛阳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建国》一文,我感情的心弦再一次被重重拨动了:人们也许只为他自学成才的事迹所感动,却不知他热情扶植年轻的新闻爱好者的感人事迹。和王老师相识是在1991年,洛阳师专的新闻讲座上。当时,我正在校团委通讯组搞宣传工作。他热情鼓励我和另外几位“新闻迷”多写稿,有什么  相似文献   

18.
广播是通过声音来传播信息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一篇好的广播新闻,必须做到声与情的有机结合,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声情并茂”。 如何做到声与情的有机结合,进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呢? 一、充分运用有情的声音直抒情感 俗话说:“听话听音”,“听其言,观其行”,“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些都说明声音本身表露情感,人们通过这些声音(包括人物语言和典型音响),可以体会到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和一种场合的情感氛围,并受其感染。广播特写《点点热泪送老马》(中央台1995年12月3日《新闻报摘》)在反映企业家马恩华为保定一棉呕心沥血奉献一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政治导向是首要的,但新闻也有情感导向。情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细致入微,感染力、渗透力非同一般,作用面大而且深远。在新闻中怎样正确把握情感,传导情感,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无情” 有一种观念认为,新闻“应该把指称功能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功能”,“情感功能应该控制到最低的程度,以保证新闻的公正、客观。”新闻记者、编辑在传播消息时,如若有了对消息的评价或定义,受其控制来处理消息,那就是“情感功能占支配地位”了。(《新华文摘》1998年第1期147页)这个观点是可商榷的。新闻当然要首先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是怎么回事?”(即指称功能)这是谁也不否认的。但这个“事”中并不是没有情感或“情感功能”都很低。如长江、黑龙江、嫩江发生大水,几百万人家园被冲毁,急待救助。这个事实本身就有强烈的“情感功能”。对于即将发出的新闻,发稿人一般都是有“评价”的,这种“评价”在采访中实际上已初步形成,否则记者为什么要采写播发这一新闻呢?对新闻有“评价”,有情感,并非和新闻的公正、客观必然对立,关键在于正确把握。许多情感因素浓的新闻事实,如果抽掉本来有的情感内涵,冷若冰霜地作报道,这也难说是公正客观的。 在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事实是有情的,应该恰当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20.
“新闻摄影作品不仅要传递形象,还要融入作者的思考,用‘情感’触动快门。”谈起新闻摄影,《武汉晚报》记者邱焰颇有感触。9年前,邱焰拒绝了某农药厂上万元的“好处”,硬是将伪劣农药坑害棉农的照片发给了全国各大报纸,帮助受害农民打赢了130多万元的官司。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出生的邱焰,体味了“文革”的种种祸害,他的学生时代是在农场度过的,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农村,他当过民办教师,干过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