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刘梦溪 《寻根》2009,(3):4-6
我近来对国学和相邻概念所作之辨析,不是表示我反对国学,或者不要国学,而是主张国学无须太热。20年前的1988年12月15日,我在《中国文化》创刊词里写道:“与学界一片走向世界的滔滔声不同,我们想为了走向世界,首先还须回到中国。明白从哪里来,才知道向哪里去。文化危机的克服和文化重建是迫临眉睫的当务之急。如果世界同时也能够走向中国,则是我们的私心所愿,  相似文献   

2.
关於“天人合一”的讨论1991年8月,《中国文化)}第4期转刊了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宾四)先生的最後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文中,宾四先生对“天人合一”这一古老命题有了全新的“澈悟”,认为“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相似文献   

3.
记者:"中国精神",素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紧密相联,作为优秀的中国画家,您如何理解"中国精神"这个概念的?裴开元:作为中国画家,当从中国画的范畴谈"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我理解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表现于中国画的领域,便是文人画的精神。当然,先有文人而后有文  相似文献   

4.
钱穆先生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口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对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念做了全新的阐释和高度的概括,谓"‘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①此言一出,激起一片思想涟漪,反响热烈,应和者众。季羡林说:"一个像钱宾四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在漫长的生命中,对这个命题最后达到的认识,实在是值得我们非常重视的。""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中有不少好东西,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发扬光大,‘天人合一’就属於这个范畴。"②李慎之、蔡尚思、周汝昌等著名学者也纷纷做出回应,杜维明更是将这篇文章称作"证道书",与宋儒张载的《西铭》相媲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大陆学界相对沉寂,各种思想观念还处在一片  相似文献   

5.
正连成一体的欧亚大陆被称为"世界岛",在这个巨大的世界岛上,有一条东西方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沟通大道——丝绸之路。中国的新疆和敦煌,位于这条东西方大通道的中间地带,古代称为西域。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选择敦煌,是一种历史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2008年全国研究生“国学与西学”暑期学校于7月15-8月6日在西北大学举办,著名思想史专家张岂之先生担任校长.邀请在国学与西学方面有深远影响的国内外专家担任主讲教授。专家们就国学要义、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西学要义等问题举行了多场前沿学术报告,介绍国学与西学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国学大师蒙文通先生主张"学问贵成体系",这是他的治学心得,也是其治学的目标。蒙先生的这种"体系"意识既表现为对诸多学术领域的溯源明变,又表现为融各领域为一体,体现出蒙先生治学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1994年,由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出版发行,20年过去了,已经出版了三个版次。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历经时间考验、获得读者高度认可的著作。张岂之先生在该书2005年的"再版后记"中说:"我始终认为,为青年朋友写比较通俗的著作,以普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价值并不逊于这方面的学术著作。"如果说撰写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  相似文献   

9.
赵琪伟 《寻根》2010,(5):127-129
<正>我国近现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宋代之金石学》一文中提出:"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史学大师陈寅恪在《赠蒋炳南序》中说:"欧阳永叔少学韩昌黎之文,晚撰五代史记,作义儿冯道诸传,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尚气节而羞势利,天水一  相似文献   

10.
清华百年校庆,当为2011年春天的一笔浓墨;尤其2009年11月重建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更像一支雍容的牡丹,悄然间绽放于中国教育、思想、文化各界;于世界文化之林再度燃点中国国学的瑰丽重彩。概览中国近代文化史,常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节点;谈及五四运动,定要涉及近晚期中国大学;早期的中国大学中,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院,突出地代表了中国近、晚文化发展的矿脉。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与文化传统、历史因由相联系 ,从而向读者传递了许多的信息。古老的汉字 ,自然也传递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容 ,尤其是传递出了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诸多奥秘。一、“儒”、“士”与尊儒传统自先秦孔子之后 ,儒学便闻名华夏宇内 ,成为诸子中的显学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更成为“国学” ,大盛于天下。大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之问题》一书中就称中国“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意思是说 ,儒学在中国充当了准宗教的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 ,儒学事实…  相似文献   

12.
正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当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关联。早在1998年世纪之交之际,中国道教研究的主要奠基者卿希泰先生就指出:"我国的道教文化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应有的地位"~(1),也就是说,在中国道教研究这一门高度国际化的学问中,中国学者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具有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国学”?从历史来看,我国西周时期由政府来办学,没有“私学”;“学在官府”,称为“国学”。直到春秋末期,孔子办私学,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教育遗产。当历史演进到十九世纪末,西方的科技和社会科学大量传入我国,称之为“西学”,与此相对的是中国本土的学问,称之为“中学”或“国学”。1925至1929年清华大学办“国学研究院”,所谓“国学”,指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今天人们所说的“国学”仍然是这个意思:优秀的民族文化之简称。当前“国学热”表现在多方面:有少数大学办“国学院”,许多综合大学开…  相似文献   

14.
现已94高龄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楚图南先生,长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深知“交欢玉帛”的重要.笔者有幸多次拜访楚老,聆听其精辟而深刻的言论.一次,楚老在为笔者讲述其诗作《经曲阜重游孔庙》时说:“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有很大的片面性.孔子和儒学,不是想打倒就能打倒的.我的观点是“取精去糟粕,宏旨昭千秋”.不仅对孔子和儒学应该如此,对待一切传统的、外来的文化,都应该如此.日本国在这方面作得比我们好.日本发展得这么快,他们自己就承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学人寄语     
李学勤 《中国文化》2006,(2):F0002-F0002
“国学热”一词近已风行不少时间,现在升级为“国学火热”,这本应是从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的我们欢喜赞叹的。不过我不得不说,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述,如就其深度、高度要求,都还不好用“热”来形容。相反的,我倒有一种预感,害怕这种国学之“热”难于持久,甚至弄不好转化为国学的危机。目前有些现象,使我摆不脱这种担忧。  相似文献   

16.
学人寄语     
周有光 《中国文化》2010,(2):F0002-F0002
<正>我不太喜欢用"国学"两个字,更喜欢用华夏文化这个词。因为华夏文化只属于中国,外国没有。振兴华夏文化是很重要的。可是我们要清楚,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人类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在国外看得很清楚,但国内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从历史上看,欧亚大陆古代有很多文化摇篮,后来慢慢归并成为四个文化地区。这四个文化地区分别是东亚、南亚、西亚、西欧。西欧又扩展到了美国,叫西方文化。东亚、南亚、西亚叫  相似文献   

17.
本刊今年第2期刊载朱鸿召先生的文章《“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提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一个鲜为人知的潜在特征是“兵法”、“兵法社会”和“兵法文化”,主张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厘定中国“兵法”的内涵,用以观照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研究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革命策略及其文化属性、文学特征,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7月27日,本刊邀请部分学者雅集苏州古城,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情况整理成文,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学术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各位代表、各位教授:"黄帝陵·文化自信"清明学术交流会经过两天热烈的讨论,就要结束了。我对大家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并愿再谈一点听取发言后的体会。习近平主席在提出"四个全面"、"五位一体"治国理政新理念的同时,又强调要树立"四个自信"。谢大宁教授在发言中表示:中央将"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充分体现了对文化作用的高度重视,预示着过去在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曾经出现过的错误和偏差将被彻底抛弃。我非常赞成谢  相似文献   

19.
秦晖 《中国文化》2009,(2):147-158
从"差异原则"理解儒家 最近,儒学、国学的传统话题很热闹,但是,我们通常在用语言来表述某种意思的时候,经常有所谓的符号和我们要表达的意思之间的关系问题。当代语义分析的研究表明语言解释的空间是无限的,同样的话语可以表达很多不一样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由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主办,马来西亚星洲日报、香港孔教学院联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中国孔子基金会、美国国际中国哲学会、日本文化振兴会、韩国孟子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新加坡儒学会、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等多个单位协办的第一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7日至12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凯煌大酒店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了会议.马来西亚政府人力资源部部长冯镇安博士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交通部部长陈广才先生出席会议并致闭幕典礼讲词.大会共收到论文134篇,与会人士围绕大会主题"忠恕之道促进世界和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