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7月17日到22日,一个宇宙奇观——彗星撞击木星,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 7月17日,第一次撞击开始时差不多地球上的每一台天文望远镜都在监测着木星。而且人类在地球和木星之间,构筑了一个立体交叉的观测网,环绕地球飞行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传回一幅幅清晰的照片,离木星只有2.4亿公里的伽利略卫星从木星背面直接观测着撞击过程,已经飞出太阳系的旅行者2号飞船也在回首观望着彗木碰撞。所有收集到的观测数据,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迅速传送给世界各地的天  相似文献   

2.
今年7月17日——22日,将是全世界瞩目的日子,科学家们预测,届时苏梅克—列韦9彗星将与木星相撞。彗星与木星相撞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会影响到地球和人类吗? 相撞可能性为95%北京天文台台长李启斌说.这颗将撞击木星的彗星是1993年3  相似文献   

3.
公元1994年7月17日3时40分——7月22日16时06分,“苏梅克一列维9号”彗星的22颗分裂彗核连续撞击木星。世界观测彗木相撞两大中心之一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成了万众嘱目的新闻中心,而频频发布新闻的王思潮也成了大家关注的新闻人物。  相似文献   

4.
一颗新发现的彗星将于今年7月20日撞击木星的背面,这将是人类有史以来在太阳系观测到的最大的一次爆炸。  相似文献   

5.
1994年7月17日至22日,太阳系出现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奇特天象:已分裂成21块碎片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一块一块地撞击着木星,在木星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气势十分壮观。撞击速度最高达每小时21万公里,爆炸瞬时高温达3万摄氏度,爆炸产生的总能量相当于21亿颗广岛原子弹。这次撞击对地球没有任何直接影响,木星却伤痕累累,大幅度地改变了它的外观特征。在这期间,各种传媒及时地报道了国内外大量的现测成果,现根据这些资料把两星相撞的前前后后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资料     
美国宇航员(NASA)2005年1月12日发射的重约650kg的“深度撞击”探测器在历时172天、4.31亿km的太空飞行后,提前24小时将一个“铜弹”送入“坦普尔一号”彗星轨道,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13时52分)撞向“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在碰撞前拍下距彗核最近的照片  相似文献   

7.
(一)不定项选择题 1.1994年7月17日,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这次撞击的总能量有几十万亿吨TNT炸药的能量,相当于十几亿枚1945年投掷在日本长崎的原子弹,这对于木星可谓是一次大灾难。这一天文奇观宛若宇宙烟火,精彩纷呈,惊天动地,我们可以借助小型天文望远镜免费观看这一千古奇观。这件事表明  相似文献   

8.
1994年7月22日16时(北京时间),苏梅克一列维9号彗星的22颗彗核对木星的撞击全部结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观测到如此壮观和详实的天文事件,它表明人类已经掌握了天体撞击行星的预报规律。同一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布消息,认为这次观测“对于今后研究小行星、彗星撞击地球的危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事件本身对于生活在地球这颗行星上的人类有着发人深省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1994年7月16.826~22.330日(世界时),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SL—9)的21个亚核(最大的直径为2公里左右)以60公里/秒的速度,接近45°的倾角连珠般撞向木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精确预测(精确率±7分钟),并在陆地和空中全过程观测的千载难逢的彗星撞击行星事件。尽管由于SL—9撞向木星的预定点是在背向地球的侧面南端,在地平面上可观测的时间只有3小时,当21个亚核继续不断撞向木星时,各地能观测到的碰撞事件均不超过5个,但由于木星的自转周期小于10小时,这就使虽然不能直接观测的碰撞所产生的木星云端的变化全被观测到了。在7月15日至22日及前后几天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望远镜都对准了木星,工作在从紫外到射电的所有波段。在空间进行观测的有行星际飞行器伽利略号、旅行者2号、尤利西斯号、哈勃空间望远镜及位于同步自转轨道上的国际紫外探险者。伽利略号宇宙探测器当时离开木星距离为1.5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17日至22日彗星和木星发生碰撞。我国是研究彗星的古国,最早的彗星图就是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发掘出来的。图是画在帛上的,帛高48厘米,宽约150厘米,内容包括4部分:云、气、星、彗星,其中彗星排得最整齐,材料最完整。  相似文献   

11.
彗星激起木星明亮的北极光1994年7月,当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时,木星的北极光变得异常明亮。由于碰撞更靠近木星南极,所以这颗巨大的行星搅起的极光,向行星学家们证实了一个秘密。像地球的极光一样,木星的极光也发生在两磁极周围的椭圆形区域。极光是由...  相似文献   

12.
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目标——坦普尔一号彗星,正式上演了“炮轰”彗星的大片。“深度撞击”号自今年1月12日升空后,在太空中走过了4.31亿千米,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一号彗星“亲密接触”的时刻:飞行器最后一次调整轨道后把撞击器“弹”了出去→飞行器调整和彗星的距离(距彗核约8600千米)→撞击器自主飞行24小时、经3次发动机点火调整→撞击器和彗星以每秒10.3千米的相对速度相撞(相当于4500千克炸药爆炸)→14分钟后,飞行器来到距彗核500千米处观测撞击的结果。宇航专家认为,这次碰撞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举世瞩目的天象──彗星撞击木星浩洁今年从7月17日起至22日止,一颗名叫“苏梅克-利维”9号的周期彗星(简称S-L9彗星)曾撞击太阳系最大的行星───木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科学界首次在彗星撞击行星的相当时间之前,事先加以预知,以往,科学家总是在一颗...  相似文献   

14.
北京时间2005年7月4日12时20分左右,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之后,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终于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15.
相炜 《地理教育》2006,(2):54-57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美国东部时间(75°W)2005年7月4日0时52分,对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地进行了“深度撞击”。结合图1,完成1~3题。1.撞击时北京时间为:A.7月3日13时52分B.7月4日10时52  相似文献   

16.
1.宇航事业的盛事——深度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2005年7月4日,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准时于13时52分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整个过程历时3.7秒,撞击能量相当于5吨炸药爆炸的威力。深度撞击彗星是宇航事业的新课题,人类首次撞击成功是这一事业又一里程碑。撞击彗星的计划于1999年11月起实施,2005年1月12日,“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历时近半年的太空之旅,行程4.31亿千米,到达距“坦普尔1号”80万千米处释放撞击器,并以每秒10.2千米的速度撞击。击中彗核后,“弹坑”内的物质爆发出来,彗核表面的冰雪…  相似文献   

17.
《小学自然教学》2005,(9):55-55
北京时间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深度撞击”探测器释放的铜质撞击器在飞驰着进行最后冲刺后,准确地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  相似文献   

18.
“深度撞击”撞击器“击中”目标2005年7月4日,北京时间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成功“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整个程序花了3.7秒.这项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计划始于1999年11月1日,美宇航局于200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4日撞击彗星之前,“深度撞击”号走过了4.31亿千米的漫长太空之旅,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l号“亲密接触”的激动时刻.为什么选择坦普尔1号?“坦普尔1号”彗星是在1867年被发现的,它绕太阳运行一圈需5.5年.之所以选择“坦普尔1号”是因为:首先人类对它已有100多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04,(Z2)
美国“伽利略”号探测器于2003年9月21日撞击木星,结束了自己近14年的太空探索生命。“伽利略”号以大约每小时17万公里的速度落入木星大气层。在这一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20.
2005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以每小时3.7万千米的速度,在距地球约1.3亿千米处,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科学家猜测,彗星上很可能存在最早的生命物质。这次撞击的目的是探究太阳系的诞生和地球生命的起源,同时为防止小行星撞击地球进行了一次演习。“焰火”在太空绽放@刘青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