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多、康区、西藏作为藏族三大聚居区域已经被普遍接受,但并非行政区域,严格地来说,安多、康区是地理空间概念与文化语言范围相结合的产物,藏族文化特色明朗,其形成时间可以大致确定为清代.从历史上来看,这两个区域经历着政治更迭、文化交融,共同缔造了以藏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地理区域.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作者的调查,主要叙述藏族安多方言区乙什扎藏族部落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的婚姻习俗,说明这一时期乙什扎藏族部落比较藏族安多方言区传统婚姻习俗已发生变异,并分析了影响传统婚姻习俗变异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藏传佛教信仰对藏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因为相对稳定的文化内核,保持了乙什扎藏族部落传统婚姻习俗的本民族特质。  相似文献   

3.
宋金时期安多藏族盛行一夫多妻的婚姻习俗,安多藏族部落大酋间联姻、安多藏族政权与周边政权间联姻现象也很常见。安多藏族女性地位较高,很多上层社会女性受到宋王朝的册封。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康区民众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上的康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全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部分,以及安多藏区部分。本文所指的康区,系指今甘孜藏族自治州所在的地域。本文就康区民众教育的规划与发展、机构设置、经费筹措、教育人员遴选及民众教育活动推动等进行论述,进而探析康区民众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针对藏族地区的汉语普通话教学中,语调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立足于第二语言教学理论,运用中介语偏误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藏语安多语区汉语普通话中介语语调偏误现象的定量、定性分析,归纳偏误类型及成因,并据此提出了藏族地区汉语普通话语调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藏族的丧葬习俗是民俗文化与藏传佛教生死观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既古老又不断实践的文化体系。随着藏族原本生死观、苯教灵魂观、佛教传入等因素的融合,藏族的丧葬习俗由内而外发生了巨大变迁,天葬、塔葬、火葬、土葬、水葬构成了安多热贡地区丧葬文化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安多热贡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宗教信仰、殡葬改革对安多地区丧葬习俗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受教育程度是教育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康区藏族妇女受教育程度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生活在农、牧区的藏族妇女受教育的程度仍然还很低下。本文以康区藏族妇女为对象,分析了藏族妇女受教育程度及其制约因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妇女的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 解放前,康区藏族妇女由于长期受封建传统礼教的束缚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的禁锢,使得康区藏族妇女主要从事家庭以内的事务,她们的社会地位一直处于较为低下的位置。解放后,随着我国各类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广大康区藏族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在各行各业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使得她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安多藏族民歌承载和反映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具有极其浓厚的地域、民族音乐特色.本文全面梳理了青海安多藏族民歌的类别,并论述了其基本音乐特征及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殊魅力.  相似文献   

10.
"西宁十三族"是明初归降于西宁卫的十三个大的藏族部落,其下又可分为几十个小的部落。他们是西宁卫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朝统治者安抚、笼络的主要对象。明朝中叶起,蒙古族大批进入青海,控制、肆掠藏族部落,十三族亦遭蹂躏并开始分化,到崇祯年间已分为三十八族。本文通过运用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西宁十三族"的形成,明朝政府对藏族部落的管理以及"西宁十三族"的分化,试作为对安多藏族部落史研究的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11.
“西宁十三族”是明初归降于西宁卫的十三个大的藏族部落,其下又可分为几十个小的部落。他们是西宁卫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朝统治者安抚、笼络的主要对象。明朝中叶起,蒙古族大批进入青海,控制、肆掠藏族部落,十三族亦遭蹂躏并开始分化,到崇祯年问已分为三十八族。本文通过运用有关历史资料,分析了“西宁十三族”的形成,明朝政府对藏族部落的管理以及“西宁十三族”的分化,试作为对安多藏族部落史研究的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12.
卫藏与康区是藏族三大传统地理概念中的两区。过去,学术界对卫藏与康区关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研究者多关注这一关系的某些方面或某个时段,未见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国外的藏学研究者们则往往囿于某些政治偏见,在他们的研究中多将卫藏与康区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无视两区之间存在的历史关系。这一研究现状的存在,均不利于我们客观、公正地探讨卫藏与康区之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互关系及形成这一关系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一、康巴地区民族群众文化的形成 甘孜藏族自治州在藏区属古卫藏、康、安多三部之一的康部,在康部中是主要地区。民国时期以来以康定为中心建立了西康省,甘孜州地带属于西康省的康属地区。从古至今,藏区的人们都称这里的人叫康巴(康区人之意)。 在这种高山峡谷,雪山草地错落期间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康巴地区的文化自然会受到影响。任何地区,人和自然互相起作用,就使这地方的文化产生和发展了,康区的大自然致使这里的人从事农耕和畜牧业生产活动,种植青稞、小麦、玉米,放牧牛羊,住寨楼、帐房,是这里的土地、山川、气侯、水源情况决定了这里人必须适应的生存方式。从精神文化方面来看,无论是艺术、宗教、民俗,无不打上这特定环境的印记。由于气候、山水风物的影响,康区藏族心理状态、语言、风习、自有其不同的特点。 根据考古发掘到的昌都卡若文化与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及近年州内在丹巴、炉霍等县石官葬的发现和考证,再从藏汉史籍所载,康巴地区,长江黄河源在其间,江河文化早融于此,而且是民族频繁活动的走廊,占氐羌人活动场所。远在十七世纪藏文化流布前,氐羌人已在康地创造了古老的文化。七世纪时,吐蕃兴起,逐步形成较高文化实体,甘孜州境内氐羌和其他部族,陆续融入藏族之中,原族名和部落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4.
藏族"拉伊"在安多藏区广为流传,它承载着该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贯穿于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在藏族文化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以流传在青海海南州共和县的"拉伊"与国家级传承人切吉卓玛老人为研究对象,作为藏族"拉伊"之乡的共和县,针对于该地区"拉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笔者兹从藏汉文化背景下与"拉伊"相关的风俗习惯、音乐风格、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及对该地"拉伊"的传承状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每一门学科都有一些自己的基本概念,“康(区)”、“康巴”、“康巴文化”在康巴学中具有基本概念地位和作用。康(区)是个地域概念,是我国“藏地三区”之一,其地域范围大体包括鲁共拉山以东,大渡河以西,巴颜喀拉山以南,高黎贡山以北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康巴”既是一个地域名称,也是一个族群名称。作为地域名称,它是康区的同名词;作为族群概念,它专指康巴藏族。“康巴文化”是以康巴藏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系统,是一种极富特色和典型意义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6.
康区为我国藏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由于地处历史上之“民族走廊”地区,其民族关系史颇为复杂,一章是藏学研究中存疑较多,有待更深入研究的领域。本文所要探讨的仅为其中几个普遍关注的问题,至于整个的康区民族关系史,则非本文所及。管窥之见,尚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17.
安多藏族射箭文化活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箭是藏族人民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时至今日,藏族地区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活动,尤其在安多青海藏族地区,它不仅是竞技和娱乐项目,而且包含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和早期文化的某些遗存,本文对此做简要的介绍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康巴文化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巴文化是我国藏族文化中的一个分支系统,具有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它既是一个历史话题,又是一个时代命题。文章从“康”和康区的由来和发展作为引子,从康巴文化的基本定位、康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与人文背景、康巴文化的基本特点等方面对康巴文化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归纳和深入浅出的发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安多藏语区华锐藏区天祝藏族自治县语言点的调查,在华锐藏区藏语的使用功能每况愈下。笔者对该地区藏语在使用人口数量、使用人口年龄结构、使用范围、该地区天祝藏族自治县藏语濒危的成因分析以及该地区藏族的语言态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发现在该地区藏语呈现了濒危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甘南藏族自治州双语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西与青海省黄南、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接壤,南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毗邻。从而与上述相邻地区共同成为藏族三大方言区之一的安多方言区。全州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所辖7县1市108个乡镇中,大多为牧区。总人口64-7万人,其中藏族31-0122万人,占总人口的47-9%。基于上述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甘南州教育工作的重点是藏族教育,难点是牧区教育,如何才能建立适应甘南地区藏族教育的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是发展甘南民族教育的关键所在。多年来,甘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