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武春丽 《科教文汇》2014,(34):111-112
康德从哲学的概念中抽象出道德法则,将其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再把“道德形而上学”追溯到“实践理性批判”,构建了一个先验自律的道德哲学体系,是对他律性的宗教道德的超越,同时在其思想体系内又包含了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是有生命活动的实践本质,把道德原则内化到自由自觉的活动中,确立了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是对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扬弃。  相似文献   

2.
康德从哲学的概念中抽象出道德法则,将其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再把"道德形而上学"追溯到"实践理性批判",构建了一个先验自律的道德哲学体系,是对他律性的宗教道德的超越,同时在其思想体系内又包含了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确定了人是有生命活动的实践本质,把道德原则内化到自由自觉的活动中,确立了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是对康德道德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扬弃。  相似文献   

3.
西方伦理学中的理性主义认为,宇宙的内在是具有正义色彩且自身特性是理性的;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同时也是宇宙的模仿即可称其为"小宇宙",人的本质也具有理性和良知。人类应该依据自身的本性来生活,因此服从和运用理性,既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幸福生活的保障。追求有智慧的幸福生活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目标,智慧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够引领人类过上合乎伦理意义上的幸福美好生活。人的理性在伦理学理性主义思想中被看作是道德基准的基础来源。文章认为不是天赋道德,也就是说它不是先验的,同时亦不是被规定好的人类生存法则,而应该是由人类理性而自发的产物;进一步说,亦可把人性等同于理性,就理性本身而言它也是一种自由;理性的正常表现即道德,而前提正是因为人是理性的。就人类个体而言,虽然每个人都有理性,但是并不是每个人的理性都可以转化为智慧。在正确观念的先导条件下,能力与知识在经验与理性上形成了一种统一即智慧。要破解其中的奥秘,有必要探寻理性智慧的精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卢梭认为理性启蒙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扼杀了人的天性致使道德沦丧,因而必须对启蒙理性本身进行启蒙。在卢梭看来,人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保持他原有的自然本性,因而主张"回归自然",通过"自然教育"来培养道德的人、自由的人,从而最终实现启蒙理想。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技术工具理性与道德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作了全新的解释 ,认为两者的断裂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时间面向上 :技术面向未来 ,以获得其先进性 ;而道德则面向过去 ,以获得其稳定性 ,即技术的“真”与道德的“善”之间的断裂。在空间展开上 :技术则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 ,以获取足够的利润支持 ,从而研发更先进的技术 ;道德则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 ,以获取道德本体论意义上的家园感和安全感 ,即技术的“利”与道德的“善”之间的断裂。如何将时空两个维度的断裂弥合 ?如何将两种理性统一 ?文章认为存在着三种模式 :即康德的“必然”和“自由”统一模式、海德格尔的“解蔽”统一模式 ,以及马克思的“实践”统一模式。马克思的“实践”模式为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6.
解读"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它的实质在于,人类必须运用理性思维(合逻辑的推理)来整理加工感性经验,必须运用先天的理智法则来建构自然科学体系.人类运用先天的理智法则构建起的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之所以能被经验证实,是因为"人类头脑中的理性与自然界中被观察到的秩序具有一种深层的一致".此外,"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也是西方科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同“纯粹统觉(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在知性为现象立法中所起的作用一样,在纯粹理性对意志的立法中,作为“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的“纯粹统觉”也起了相同的作用,即:作为这一立法的最高原理。实践理性的诸原理及概念均可从“纯粹统觉”(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对先验主体的纯形式的把握和规定中推演出来,康德认为只能作为理性的唯一事实来接受的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也可以从“纯粹统觉”找到根据,得到阐明。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康德的道德法则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文章认为,康德的道德法则作为惟一的实践法则来自于理性,然而这一法则在具体实践时陷入了职责的表象中,从而使得来自于理性的道德法则回归到了与其相对立的信仰之中。康德的矛盾一直到韦伯运用伦理学的分工才得以解决,罗尔斯在韦伯的“责任伦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视社会制度和操作程序的正义理论,在这一意义上,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义务理论经历了一次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霍布斯的《利维坦》中主要谈及自然法、社会契约和国家的产生以及主权者的权利和臣民的自由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其思想进行了介绍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邓南海 《科技广场》2007,(6):246-249
自然目的论是康德用来打通其批判哲学的体系、实现由自然向自由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康德看来,通过目的论原则的运用就可以把整个自然与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以人的道德(自由本体)为终极目的的系统并由此实现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由于自然目的论在康德那里并不是关于自然的客观知识,而只是像人这样的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对自然所应该具有的一种主观看法和态度,因此并不能真正实现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大学生已置身于网络信息环境之中,由于深受网络化的影响,大学生在世界观方面,奉行"技术至上"主义;在人生观方面,"个性"主义膨胀,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习惯于无信任的生活状态;在价值观和道德现方面,表现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导向多元化。这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应建构网络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系统工程。其一,健全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的领导体制;其二,建立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校园网络体系;其三,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其四,搞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其五,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和监控,净化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历史目的论与其道德和政治思想紧密相关。他考察了历史的自然目的和道德目的,揭示出至善是历史的最终目的,而至善又表现为各个国家之间的永久和平。通过把道德上的至善看作是政治上的永久和平,康德指出,道德与政治实际上是共契而非冲突的。这种共契是康德进一步统一实践哲学,从而完善其批判哲学体系,达到全面理解"人是什么"的进一步尝试。  相似文献   

13.
从网络反腐的视角,对网络正义诉求责任伦理的建构进行了深入思考,首先,对网络正义诉求的主体性状况进行伦理审视,深入剖析了网络诉求主体的"自我"与"失自我"、"个性化"与"失个性化"的双重性特质,提出必须要建构一套正当、公正并具有前瞻性的伦理规范和相关制度,以明确规约网络正义诉求主体的诸多责任;其次,指出网络正义诉求的前瞻性责任本质是自律,它通过诉求主体个人内在的良心道德心理机制将网络反腐行为诉诸理性,并转化为社会至善的道德需要;再次,从分析网络诉求主体对正义表达的自由和责任关系认识的偏差入手,指出真正的自由必须承担相应的过程责任和事后责任;最后,提出了建构网络正义诉求的责任伦理,即前瞻性责任、过程责任和事后责任统一的责任伦理。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杰弗逊关于言论出版自由的思想,奠定了美国的新闻自由传统,同时也为美国的新闻立法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的这一思想与所处时代背景以及作为个体的素养密切相关,并且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原因,其新闻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深入分析杰弗逊言论出版自由思想的成因,也就明晰了美国新闻自由传统的渊源及条件,有助于更好的从根基理解美国的新闻自由。  相似文献   

15.
道德神学的理性存在是以纯粹实践理性为根据的悬设,其形式表现为: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的二大公设.在其意义上不仅使至善的二因素--德行和幸福得以统一,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格的不断完善与至善的相称"使道德世界趋于最完美的相互和谐之中.  相似文献   

16.
德育,即教育工作者为使受教育者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而为其提供合适的品德成长价值环境的教育活动。换言之,促进个体的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就是德育。在此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为其主体。学校道德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本文结合学校德育的实际,从分层递进道德目标的建立,重视道德情感内化,引导自我教育和开展道德实践四个方面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17.
苏科臣 《科教文汇》2013,(16):105-106
陆九渊"心学"是汲取先秦儒家思想精华,继承和发展了程颢的思想,形成了"心即理"为核心的"心学"体系。陆九渊的"心学"作为其哲学的核心范畴,它有无限的能动力,在他的哲学逻辑结构里",物"须通过"心"来体现或显现。陆九渊"心学"思想认为,人通过心性的涵养、剥落、存心、养心至求放心,从而获得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人的道德自由。  相似文献   

18.
彭威  刘斌 《科学与管理》2007,27(3):18-19
本文从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的法权基础、法律依据、立法的必要性以及基本定位等方面对土地用途分区管翻的单独立法作了初步的探讨和构想。  相似文献   

19.
文章简述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对商业数字图书馆和公益数字图书馆角色进行了甄别;就版权平衡理论与实践作了基本分析;对数字图书馆法权、图书馆法权体系、图书馆立法、信息法等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讨和辨析.  相似文献   

20.
王汉宗 《科教文汇》2012,(18):23-24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塑造。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十分重视德育教育。他围绕着"仁"与"礼"的政治目标,向学生全面实施了包括人性、人伦在内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使"政治理想"与"道德行为"两大板块的教育达到了和谐统一。本文从"孝悌"、"财富观"、"诚信"、"知行"、"自省"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