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民歌和戏曲呈衰微之势,遭遇备受冷落的尴尬境地,深受广大青年喜爱和追捧的流行歌曲与传统音乐具有天然的相通因素,传统民歌、戏曲完全可以借势于流行歌曲获得新的活力,从而得以扩大受众、多渠道传承;传统戏曲和民歌"艺术化"既可为高校音乐丰富教学和实践曲目,也能使一些地方戏曲民歌提升艺术品位。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在发展中守望,持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助力传统音乐展现新的时代魅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民歌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形式的民族音乐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世界民族音乐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音乐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今天,如何让我国古老而丰富的民歌艺术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应该仔细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声乐艺术,由于民族文化自身的特征,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民族声乐包括传统的戏曲演唱、曲艺说唱、民歌演唱等几方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从本质上讲是音乐审美,这个审美是一种与人的声音相关的审美。声乐的审美是一种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歌曲,当然声乐是离不开器乐的。歌曲演唱中所涉及的旋律、和声、织体、配器等方面同样是艺术表现不可缺少的形式,所以说,民族声乐作品和其他声乐作品一样,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判断一首歌曲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歌唱,还有其他各方面涉及到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戏剧是综合艺术。中国戏曲有着自己特殊的综合历程。构成戏曲这一门艺术品种的综合要素是诗歌、音乐、舞蹈和其它表演艺术,它们在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规定了戏曲艺术的性质和特点。因此,要弄清楚戏曲形式的特点,必须首先了解上述各种文艺品种——特别是诗歌、音乐、舞蹈和其它表演艺术,在戏曲的起源和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处于怎样的地位,以及它们在这个特殊的综合历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本文拟从中国的诗词传统与诗剧特色这一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影戏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影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中国传统音乐(主要是说唱、戏曲)的特征,不同程度地存留于某些影戏剧种当中,显示出影戏音乐强大的包容性,也显示出影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第二,影戏音乐在说唱音乐向戏曲音乐转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第三,影戏声腔同其他传统戏曲声腔联系密切,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影戏声腔同南戏、昆山腔、梆子腔、皮黄腔等都曾发生过或多或少的交互影响。第四,有些影戏声腔流传范围广、影响大,形成庞大的声腔体系。滦州影腔便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戏曲声腔腔系,使用这一腔系的影戏剧种众多,流传地区也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声乐是在戏曲、曲艺、民间音乐等传统形式的孕育下,借鉴与融入西方演唱技法(美声唱法)及相关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的歌唱艺术形式,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和强大的艺术包容性。在民族声乐发展、进步的过程中,逐渐出现西化倾向,失去了民族声乐本源的风格个性。所以,我们在借鉴与创新的过程中,不应该摒弃本源,应充分借鉴和运用传统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  相似文献   

7.
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是广受湖南群众喜爱的两种歌唱艺术形式。湖南民歌可以分为民歌小调、号子以及山歌;湖南花鼓戏可以分为花鼓小调、打锣腔以及川调。两者在演唱方法、演唱语言以及演唱强调都有所差异,造就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形式。现文章主要针对湖南民歌与湖南花鼓戏的演唱特色对比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民歌来源于我国传统民歌,是相对于我国传统民歌而言的概念。前民歌时代指的是新民歌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之前的时代,经历了民歌的萌芽时期、古典民歌时期和现代民歌时期。新民歌兴起经历了初始、后退和更新发展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它独特历史特色。新民歌不仅是对传统的民歌在新时代的语境再现,也广泛融合了某些时尚音乐元素,融合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继承了传统民歌的精神内涵,吸取了流行音乐的制作办法,散发出前所未有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初,贵州省群众艺术馆的音乐工作者在参加侗族地区土改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以和声形式演唱的“侗族大歌”,这在音乐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以后,各地陆续有发现多声部民歌的报告,并整理出版了包括多声部民歌在内的许多民歌集子。迄今为止,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已发现有23个民族保存和流传着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  相似文献   

10.
民族唱法是以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为基础的演唱方法,例如:各地区民歌的演唱方法、中国各种戏曲的唱法、各类说唱音乐的唱法等等。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声、行腔、咬字等方面的理论和规律。为发展我国的声乐事业,国内不少民族声乐的歌唱家、学者就如何建立起中国的民族声乐学派进行了深入地科学研究和探讨。音乐界普遍认为:民族声乐艺术在学习和继承民族传统声乐的同时,必须注意吸收西洋唱法的科学理论,使之与民族声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  相似文献   

11.
满族是吉林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研究满族音乐,是研究吉林地方音乐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在对满族音乐中的民歌部分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满族民歌的旋律基本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但其具体作品中也存在着三声、四声等多样的音阶构成现象。对此,笔者以满族民歌中存在的音阶现象作为研究的线索,对以往满族民歌的研究成果做了进一步的整理,本文基于三声、四声音阶的满族民歌,对其旋律中音乐语言的运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民歌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但是目前,在旅游中对民歌的开发形式单一,展现肤浅。对民歌和其他民俗事象的不力开发,不但损害了民歌,而且已经给中国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将继续制约旅游业的发展。因此,亟需解放思想,加大旅游中民歌的开发力度与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3.
如果在世界文化的大视野中对中国古曲戏曲小说作一观照,则不难发现,中国古典戏曲小说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独特地位,其具体表现为:戏曲小说的产生是对儒家正统文化的一种反动;戏曲小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戏曲小说的形成和成熟虽较晚于其它各国,但中国古典戏曲以其内容丰富、形式完备而独具特色,中国古典小说也以其独特的章回体形式,韵散结合的语言风格,重白描,重渲染的艺术手法给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道家“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因其所体现的朴素、自然、清静之道,可谓之民间歌曲“神”之所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绕不开的一个美学思想,并贯穿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之中,是民间歌曲之筋脉.从“大音希声”出发,剖析民歌中所特有的质朴与审美意蕴.最终论证民歌是“以天合天”,从而契合了“希声”最本质的“大音”.  相似文献   

15.
戏曲伴奏是戏曲舞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由"文场"(管弦乐器)和"武场"(打击乐器)两大部分组成.在淮海戏伴奏中,中胡是抒发音乐情感语言的主要乐器,可以通过托腔包腔、领奏、独奏等形式,使原始单调的伴奏效果逐步趋向完美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几度辉煌,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进入新世纪,传统戏曲在剧种、演员、剧目、观众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危机与转机并存。必须在遵循戏曲艺术自身发展规律和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改革,推陈出新,争取国家扶持,积极推广普及戏曲。  相似文献   

17.
芸芸 《阅读》2024,(26):46-49
<正>提及脸谱,一定要从戏曲说起。很多同学应该都听过京剧或者京歌,有的同学可能还会唱上几句。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集大成者,但是今天我们欣赏的重点不在戏曲音乐,先一起走近多彩的京剧脸谱吧。脸谱的颜色特征京剧脸谱,是一种特殊的舞台表演面部绘画。由于每一种类型的戏剧人物都有其特定形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有特定乐谱,我们将这个特征放大到脸上,就称为“脸谱”。  相似文献   

18.
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裕固族民歌在裕固族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裕固族民歌内容丰富,大多以山歌、情歌为主;作品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热情奔放、音域宽广、曲调高亢、朴素动人,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裕固族生活方式的变化,作为民歌承载体的裕固族歌手越来越少,大多数民歌未能及时抢救,已随歌手的去世而消失.袼固族民歌的传承已受到严重的威胁,正经历着时代的考验,急需抢救和保护.裕固族聚居地学校音乐课堂是保护裕固族民歌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保持古老的裕固族原生态的音乐传统是保护裕固族民歌文化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建国后的十七年音乐电影不啻为中国电影经典之作.它以符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题材和融民族地域风光、音乐、舞蹈为一体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民族题材为抒写对象,创作上表现出了东西艺术的交融,音乐与音响的交融,音乐与风光的交融,民歌与歌剧的交融,音乐与舞蹈的交融等特点,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民族化和大众化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20.
尽管目前的音乐市场被流行音乐所占据,但网络上却掀起一阵古典音乐的浪潮。不同于主流形式的音乐文化,其主要由一个名为"墨明棋妙"的新兴音乐组织所兴起,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这种古典音乐在网络上十分盛行,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对当下许多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是典型的青年亚文化。此古风音乐把传统民乐方面、戏曲元素方面和流行元素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并将古体诗和现代诗的语言文字魅力融入其中,掀起了一股网络古典音乐风潮,并通过组织化形式和圈子传播形式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