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全天候”新书阅览室实践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永恒的服务宗旨。笔者分析了“全天候”新书阅览室的显形及隐形效益,指出“全天候”新书阅览室的设置是图书馆适应时代发展、优化服务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被称作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  相似文献   

3.
任浩 《新闻前哨》2003,(7):39-39
简洁与精炼是新闻的基本要素之一。近些年来,新闻改革风起云涌,各家媒体纷施妙手,力图让自己的新闻更耐读更能吸引“眼球”。这其中,“让新闻短些再短些”成为改革中呼声最高的口号。  相似文献   

4.
何琨 《新闻采编》2001,(6):32-33
不可否认,随着报纸品种和版面的增加,各报纸之间的新闻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白热化了。在这场竞争中,如何能让新闻有可读性、有必看性,使读者不但想看、而且争抢阅读,在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新闻“动”起来,让读者通过看报纸新闻,就能随时知道有什么事发生,掌握到最新的新闻动态。 一般来讲,动态的新闻,肯定是鲜活的新闻;鲜活是新闻的本质要素之一,也是读者愿意看、想看的想知道的新闻。 至于如何才能让新闻真正“动”起来,让报纸新闻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读物,大连日报今年  相似文献   

5.
图片新闻正成为互联网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相比枯燥乏味的长篇大论,通过富有冲击力的“图片+画龙点睛之语”的组合,不仅能更直观呈现新闻现场,让阅读者能一目了然和“望图知意”,且图文搭配的精妙更能直击人心,引发共鸣与思考。如同人生要经历的不同阶段,互联网图片新闻也可分为三种境界。纪实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互联网图片新闻的第一种境界,是“纪实型”图片报道的阶段,通常是对新闻现场的直接复制,让网友一目了然,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少主观色彩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影响,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提倡作者直接议论或抒情。新闻报道被称做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  相似文献   

7.
向存丹 《新闻传播》2009,(11):80-80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例子+数字+观点”是经济新闻的全部.经过十多年来的调整与改进.情况有所好转.但经济新闻仍然没有摆脱“外行不愿看.内行看不懂”的尴尬境地。如何让经济新闻从半空落到平地.如何让经济新闻既好看又能讲清楚经济理论?笔者认为让经济新闻“见人见事”不失为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这是有点新闻知识的人都知道的.但是,恰恰是懂得新闻真实性重要的人,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写出一些隐形失实的新闻来.就新闻媒介而言,某些报刊、电台、电视台也不时出现一些隐形失实的新闻,影响新闻媒介的声誉.因此,剖析隐形失实新闻的种种形式,引起作者和新闻媒介的重视,是极其重要的.所谓隐形失实新闻是相对明显失实的新闻而言的.时间错,地址错,数据错,人物张冠李戴等属明显失实.明显失实,容易被识破.隐形失实,则是指那些看似真实,实则失实的新闻.这里试举出三类:一、乱套新闻角度造成的隐形失实新闻.对于新闻角度,各家说法不一.我个人的体会是:所谓新闻角度,就是新闻事实和大政策的接轨.或者,从新闻事实中折射出来的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正确性.一个新闻事实,不同时期,甚至同一时期可套上不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与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在发展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用以指导城市发展思想、行为准则的隐形或显形的价值体系。城市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①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0.
直接引语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最经常采用的叙述技巧之一,它对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写道:“一个人的话能让人心悦诚服,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感。”①我国学者将直接引语称为是新闻活起来的“秘密武器”、②新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它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水平高低、资历深浅,免不了对新闻事件的思维。作为电视记者,如果能让摄像机与人脑思维同步运转,让“镜头”记录下“思维”、那是电视记者新闻敏感的升华,也就一定能拍出优秀新闻作品来。  相似文献   

12.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所以新闻素材必须到现实中寻找,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通过新闻采访搜集新闻素材,有时“踏破铁鞋无觅处”,有时却“得来全不费工夫”,机遇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采访中的机遇,可以理解成能获取高价值新闻的机会,如:采访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突发性事件,采访重要人物的活动和典型人物的事迹等等,能有这样的机会并将之成功地报道出来,对记者来说是一种幸事,它有时可以让人“一炮打响”。  相似文献   

13.
新闻要写得客观真实,精彩引人,深港细节之道,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成功之点。在新闻实践中,中外新闻工作者对于运用细节的精彩言论甚多。美国记者休·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喻苏联著名记者、作家波列优依说:‘’细节的鲜明程度能代管广泛的描述”。新华社资深记者冯东书说:‘’细节是简单的,但是由于它是有特定个性的实事,给人的印象能胜过许多形容词。细节又是具体的,有见微知著的扭力,有时比抽象的道理更有说服力。报道中显形、传神、传情,要靠细节。”无疑一细节是新…  相似文献   

14.
唐晓和 《新闻世界》2009,(10):133-134
大家都知道,硬新闻与突发新闻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产出名记者.但人们对“软新闻”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认识不深,不少人甚至认为软新闻属“闲适文字”,永远是配角。其实,软新闻是否具有魅力,关键在于记者会不会动脑子——怎样将软新闻“硬”化,让它有着比硬新闻更重要的新闻性或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采访与写作过程中,由于时间把握得不好,或是在当时此新闻还不适于公开发表,很容易造成一些好的新闻白白浪费。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过时”的“旧闻”变成适合于当前主题的新闻呢?无数的新闻采访实践告诉我们:把“旧闻”变成“新闻”是可能的。关键是看你怎么把握住新的“新闻根据”。 “新闻根据”又叫“新闻由头”、“新闻引子”,大多为最近一段时间发生的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骏德教授、刘海贵教授所著《新闻心理学》一书中就提到了新闻根据在使“旧闻”变“新闻”中的重要性:“新闻根据寻求、…  相似文献   

16.
这里说“觏新闻”指观点正确、尺度把握恰到好处、题材出众、写作新颖,让读者看一眼就能留下痕迹,很久以后还能娓娓道来的新闻。这些新闻或因题材难得、典型;或因标题制作“鹤立鸡群”而动人心弦;或细细品味有种“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篇却是泛泛新闻难以堙没”的感觉,读后让人有所深思和启迪,或使人豁然开朗,顿时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17.
都知道写散文要讲求立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深邃、耐读,且意味深长。而新闻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为什么也要追求立意? 笔者认为,如果在新闻采写中将“立意”运用得当,不仅能大大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耐读性,也能让记者由“记录员”、“传播员”向事件的“发现者”、“思考者”、“参与者”转变,从而使记者的综合能力不断得到磨炼与加强。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语言的张力,取决于新闻事实本身,取决于对新闻价值的挖掘和判断,取决于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五步”采访,“三关”编辑的严格淬炼,能让表达更为严谨、审慎、隽永,让作品更加可亲、可读、可感。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中的负效应是指正面报道产生了消极作用甚至不良后果。有的负效应比较明显,有的负效应则是隐形的。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形的,都不利于正确舆论导向。 负效应的成因 一是忽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导致负效应。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人们把新闻事业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以致发展到“文革”期间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全国一个调的局面。那时的受众把新闻机构发布的所有的新闻,都看成是党中央的声音,不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有点“渣”,时政新闻有点“干”,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民生新闻的问题反映在题材选择上,时政新闻的问题体现在表现方式上。有点“渣”的民生新闻让一些电视人有点瞧不起,而有点“干”的时政新闻,则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