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阳明在滁州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期间,在琅琊山下传授"心学",追随王阳明的弟子后学中不乏太仆寺人和滁州地方仕宦,他们尊崇王阳明,创立阳明书院(祠),传续阳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后期,宁国府书院兴盛.大量方志资料显示:官学的不期而败,心学的传播趋势,官员的鼎立支持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宁国府书院兴盛的主要原因.书院的兴盛,不仅扩大教育面,培养科举人才,还振兴风俗,兴起"崇学重教"之风.同时,作为王学讲会的重要场所,促进了学术繁荣,使王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贵州是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地,故贵州独得风气之先,首传阳明心学。王阳明的黔籍弟子形成了阳明后学中较早的一个学派——“黔中王门”。他们数代相传,延绵百年,覆盖全省,成就斐然,蔚为大观,在贵州掀起了几次大规模的书院讲学运动高潮,成为贵州古代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前所未有的盛举。王阳明和黔中王门的书院讲学运动,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纵观王阳明一生,有趣的是其心学的传播、学派的产生、事功之学的建构、心学教育思想的形成都与书院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书院成就了王阳明。  相似文献   

5.
顾应祥针对阳明后学16世纪中后期陷入虚寂和缺乏真实功夫的困境,在晚年猛烈批评阳明心学.特别是其作为阳明门人的身份从心学阵营内部对老师的思想进行批评令人寻味.在其看来,王阳明放弃了性善论导致诚敬功夫的缺乏,使天理丧失德性的浇灌,容易使读书人走向功利主义歧途.王阳明的天地万物一体观也与爱有差等的传统礼法秩序相悖.分析顾应祥的学术思想,可以发现部分阳明后学是如何向传统程朱理学回归的,也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批评阳明良知学的,这有助于增进对阳明学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马廷锡是王阳明在贵州著名的黔中王门再传弟子,其心学之传得于当年王阳明在黔中的及门弟子蒋信。马廷锡的心学活动涉及贵州、四川、湖南三省,早年问学求道、任官行道,中晚年广交王门后学,在贵阳讲学长达三十余年之久,继王阳明、蒋信之后,在贵州掀起第三次心学讲学高潮,将黔中王门推进到成熟阶段。马延锡及其子、孙三辈均有功于阳明心学。马氏家族不愧是黔中王门著名的心学世家。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是明代的理学大师,《龙场教条示诸生》是其书院教育思想的重要表现。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相比较,它展示了阳明教育思想的心学特质,而这与王阳明在贵州的经历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明书院落成后,毛科延请被谪贬龙场驿的王阳明至书院讲学。这是王阳明在贵阳讲学的开端。席书任职贵州后,继续礼聘王阳明至书院讲学。在延请王阳明来贵讲学过程中,席书与王阳明通过书信互动,而相识相知。在聆听王阳明讲学后,席书的道德学问有了巨大转变,不仅在学术上深受阳明心学影响,而且政治上积极向朝廷举荐阳明担任要职。在此期间,席书与王阳明结成了知己和道友,成为阳明心学发展史上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9.
讲会既是一种学术组织、学术团体,又是书院固有的学术讨论、会同讲学、学术聚会等会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讲会和书院的关系是并行而又各自独立的。但实际上,由于“讲学”这一共同事业,“会讲”这一共用的讲学形式等原因,书院和讲会两者往往是连体共存,以“立书院,联讲会,相望于远近”为其生存状态。讲会和书院的结合,是王、湛及其后学寻求学术自由的明智选择,也寄托着社团书院的讲学精神,乃至政治意愿,理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区间轮会、州县府省各级联属大会是明代书院讲会最有特色的组织形式,正是在朝、在野王、湛弟子及其后学的讲会讲学,才鼓荡起明代近百年的心学思潮。  相似文献   

10.
作为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生活在明王朝中期的王阳明,以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为实践背景,植根于儒家经典,并开创性地发展了儒家思想,通过兴办书院、社学等讲学活动,广泛宣传他的"心学"理论,培养门人。论文从相关历史背景入手,尝试分析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内容,并重点从其所倡导的社学、乡约来考察王阳明的道德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于弘治十四年和正德十五年两游九华山,遍览九华之胜,与九华山儒、释、道三家人士有不同程度的交往;阳明的九华之游不仅在当地接受了以李呈祥、柯乔为代表的一批弟子,还随处题赠,留下诗歌62首;阳明弟子满足了阳明于九华山兴建书院的愿望,建立了阳明书院,并在其周围自构精舍,相互研习阳明良知之学,形成了九华山儒学兴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明代前期,一直是程朱理学一统天下。至明代中期弘治、正德年间,王阳明重揭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旗帜,把孔孟思想体系简明化与世俗化,很快风靡全国。心学北传之后,北方王学的传播者颇多。“茌邑三先生”是北方王学之山东王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作为明代理学家王守仁的再传弟子,在弘扬传统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阳明心学,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有关“心”学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对其他艺术门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着重阐述阳明心学在文学方面对明代中期文学流派唐宋派的影响。阳明思想是很复杂的,文章选择了与唐宋派创作理论联系密切的几个思想要点进行论述。唐宋派与王学后人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他们对心学理论是持赞赏态度的,他们后期的文学创作理论与阳明心学的某些思想的精神内核一致。  相似文献   

14.
刘基儒学思想刍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基的儒学思想特点有二:一是以"措诸用"为旨归,对于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二是兼综众说:既融会理学诸派而以朱陆和会为主,又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多元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刘基得"濂洛心法"又兼融陆学,为心学在明代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为其后阳明学的兴起打下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伏笔.刘基的儒学思想对于明代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阳明学是由王阳明先生所创立,由其弟子后学所继承发展的学说。阳明学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学说,在其形成演变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阶段、分化阶段、转型阶段和开新阶段。阳明学的真精神在阳明,而阳明根本精神在"致良知"。阳明学在从明末阳明心学到清代经世实学的转型时期,黄宗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现代,阳明学也不是僵死学问,它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应当深入发掘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阳明心学”在明中叶兴起,虽说是时代使然,传统文化的整合,但“阳明心学”大师王阳明个人之功亦不可低估。王阳明顺乎明中叶时代之需,胸怀做“圣贤”的大志,饱尝人世沧桑,凭借卓尔不群的天赋,以挑战传统的精神,博采众长,使中国传统儒学重获生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 2 0世纪以来王阳明心学与明代通俗文学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文章从阳明心学与通俗文学关系的总体状况、心学与明代小说、心学与明代戏曲等方面 ,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及不足进行了总结 ,最后对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本是对明代政治家张居正与王阳明心学关系的研究。章探讨了张居正接受心学的途径与其心学思想的特点,说明了心学对改革时期张居正人生态度的影响,指出了他本人的心学意识与其对心学讲学活动压制的矛盾,以及他试图改造心学弟子的失败,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明代万历初期的真实历史状况。  相似文献   

19.
阳明心学的主要势力之一,就是江右王学;江右王学的核心代表,就是邹守益。邹守益在学术梯队建设、建造书院、刊刻语录、传播心学等方面,对阳明心学做了杰出贡献。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王阳明与邹守益无话不谈,将自己的心思与学术主张经常与邹守益分享,并敦促邹守益讲学必须坚守“致良知”路线,从而进一步表明邹守益之于阳明心学的重要地位。邹守益这个案例亦提示我们地域性传播和发展对扩大阳明心学的影响具有特殊且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漳州是紫阳、阳明二圣过化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明代中后期的100多年间,先后有黄直、何春、陈九川、施邦曜等一批阳明门人莅漳或任职、或谪戍,利用其政治影响力,讲授不辍,刊刻书籍,致力于传播阳明心学,使之在漳郡发扬光大,嘉惠后学,从而推动一大批漳籍学子舍旧闻而好为新论,入宗王门。纵观漳州阳明学的发展,历经三个重要阶段,具有三个明显的闽南地域特色,成为“闽中王门”弘扬传承、创新传播的一个重要节点,深度影响了漳郡的文化生态,促进了闽南地区的文化繁荣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