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与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一百周年,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灾难,创深痛巨,永远值得回顾和反思。这次战争为何发生?中国为何战败?何以受到巨大的屈辱和损害?战争造成什么后果?中国近代化进程何以受挫?中国近代历史何以如此迂回曲折?重温甲午战争的历史,将能得到有益的启示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西方社会的迅速崛起,使中国人产生了许多疑问:近代中国为何大大落后于西方?中国封建社会何以长期发展缓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何以萌而不发?现在看来,这些问题都产生于信念和事实的冲突,即“社会总要发展”的信念与“中国没有自发发展起来”的事实的冲突。只要搞清了中国何以未能发展起来,一系列的中国历史之谜就都能够破解了。  相似文献   

3.
编者推荐:"糖"何以能成为思念爷爷的载体?一是平时积淀;二是特定时间。此文可变格用于2007年高考山东卷话题作文"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科技发展背景下的道德教育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实现?《现代科技发展与道德教育重建》一书从科技哲学角度出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研究道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当前,有些地方的公务员培训。过份强调学以致用。忽视了必要的理论培训。试想。不学政治理论何以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学管理理论。何以进行科学管理?不学法学理论。何以实现依法治国?不学自然科学理论。何以科技兴国?……。  相似文献   

6.
“自逼”成才的魏书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书生是我十分崇拜的当代名师。我常常想,魏书生何以有如此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何以有那般出神入化的教育教学艺术,何以有那么多令人仰慕的学问与成就?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相同的。魏书生为什么能够在多种社会任职中应付自如?为什么能够在一个市教育局局长的位子上还能去当校长  相似文献   

7.
《白蛇传》在今天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戏曲舞台上可以说到处开花,而以川剧、京剧最为称著。最近由于台湾摄制的《新白娘子传奇》电视连续剧的播放,这个故事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白蛇传》何以能广泛流传而不衰?何以能成为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优选剧目?我认为清代上海市松江(当时松江府华亭县)人黄图珌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打磨自己     
一粒被岁月遗忘在悬崖峭壁罅隙里的种子,何以能经受住无数次风雨的洗礼,而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一只被深埋在黑暗土层里的蝉蛹,何以能挣脱丑陋躯壳的禁锢而一飞冲天,在其命运的枝桠上引吭高歌?  相似文献   

9.
一、少年曹操之迷少年时代或弱冠以前的曹操是一片空白,而在这片空白中,又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迷,历千年而未悟。《三国志·武帝纪》说他“不治行业”。注引《曹瞒传》说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似乎少年曹操,但知游手好闲。这带来了许多问题。既然少年时代的曹操“不治行业”、“游荡无度”,那么,他何以能“博览群书?”(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何以“能明古学?”(注引《魏书》)何以能“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  相似文献   

10.
知识之歌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朴素的箴言啊,扣人心弦,传遍四方;深刻的哲理,闪耀着真知的光芒。知识,是事物本质的映象,它能说明浩森宇宙,洞察微观群相;它能点穿肉眼所不及的种种奥秘,揭去唯心主义散布的种种迷障;它在千万次实践中为人们发现、体察,又在改造自然中验证、生光;它能使人摆脱愚昧,促使生产力的解放。科学是它的别名,智慧是它的芬芳,迷信是它的敌人,书籍是它部分储藏。它无所不在,勤学的探求者是它的挚友,成果可以分享。光速怎么测计?星球之间的距离怎么丈量?太阳的温度怎么知道?它那热核聚变又如何计算共巨大的能量?地球怎么运转?潮水又何以那么欢腾奔放?茫茫原野,怎知什么地方有什么矿藏?此矿与彼矿伴生,矿石中各种元素有多少含量?怎么萃取,怎么成钢?沉睡万年的原油埋于何处,开钻采油何处得当?何以能有上千种用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语言,逆耳就不易入耳,不易入耳便不易入心,不易入心,何以利行?我们何不拐个弯儿,使忠言变得顺耳些呢?  相似文献   

1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人物。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孔子本人也从一个普通的思想家、教育家,而受封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思想渗进华夏每一个荒僻的角落和历代中国人的心灵。他的英名超越国界,超越时空使其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这件事的本身就发人深省:何以孔子的思想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到了这般田地?,何以孔子的思想能如此深刻地影响中国的文化思想,成为我们传统文化思想这部博大宏伟交响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我又重读《战国策·秦策五》"甘罗十二为上卿"一段,感慨良多。甘罗,胸有成竹,说服张唐寥寥数语;周旋诸侯间,为秦得16座城池而不费一兵一卒。智慧勇略,令人叹服。然而,我在想:一个相当于今天小学刚毕业年龄的少年,何以建此奇功?何以有此非凡胆识?何以洞彻列国、熟谙历史、晓知人事、才辩如此?难道除了其天赋超群之外,不得归功于当时的早期教育吗?但是,那时的蒙学,文史、政治不会分得很细吧。而就是那短短的几年,就能如此,不发人深思吗?王勃十  相似文献   

14.
在生物学界,人们曾反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绿色植物的一生,春发芽,夏长叶,秋结果,看起来逍遥自在,与世无争,实际上却时刻面临害虫攻击的危险。但它们何以仍能生息繁衍?生物学家作过调查研究:一只雌性害虫,每胎可产卵几百粒,甚至上千粒,一生能生育十几代,甚至几十代,呈几何级数增值,即使树木花草叶片再多,一年之内也可几度被害虫吃光,何以植物仍能代代相传,繁衍至今?  相似文献   

15.
教育何以值得个人领受?人的教育何以与价值构成关联?类似这样的价值命题恐怕一直被教育学研究所青睐的认识论光环所遮蔽,而对于这一命题的解蔽不仅是教育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的显现,而且是教育与生命构成实践关联的原点。从价值命题存在的先决条件出发可以使教育世界价值向实践转化,并为中国原创教育学的生成指出了一条实践逻辑之路。  相似文献   

16.
<正>在《何以笙箫默》之前,大多数人对律师的印象都还停留在港剧里:头顶白色假发,身着黑色法袍,慷慨激昂地诉说着辩护词。但由于种种原因,看完《何以笙箫默》,我们记住的是男主何以琛逆天的颜值与深情,而多年后回忆起律政题材的港剧,我们记住的是……律师头上的白色假发。为什么何以琛不戴假发?虽然不能想象何以琛戴上白色发套的样子,但为什么同为律师,港剧中的律师就要戴违和感爆表的白色假发呢?多看看英剧就能发现,英国法官也戴着白色假发,装备和港剧如出一辙。其中的原因,离不开香港独特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7.
世界杯赛像不像一场模拟的世界大战?它虽不流血,但可否看作人类战争欲的一种替代?不然,败者何以如国丧,胜者何以如凯旋的远征军?  相似文献   

18.
如果没有工人的劳动,工厂的机器何以运转,鳞次栉比的幢幢大楼何以拔地而起,火车何以在铁路上飞驰?没有农民的劳动,我们怎能吃上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米饭?没有科学家的劳动,火箭、飞船何以上天,进行"嫦娥奔月"?如果没有清洁工的劳动,我们的城市怎能整洁  相似文献   

19.
<正> 腐败现象何以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腐败分子何以“腐”而不“败”?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十年动乱”不仅使“文革”前淳朴的民风遭到破坏,而且严重的社会动乱也扭曲了人们的灵魂。大量冤假错案的出现,使一些人心灰意冷,美好的、健康的、高尚的东西惨遭蹂躏、践踏的同时,阴暗的、腐朽的东西却在潜滋暗长。精神的、物质的双重贫乏,导致了文革结束后人们在精神和物质上的严重饥渴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一、释《召南·行露》中的“家”字这首诗有些词句较难解释。前人疑第一章的词句有讹夺,以致意思隐晦不明;特别难解释的是第二、三章中这样的句子:“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汝)无家?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汝)无家?何以速我讼!”历来注家大多把“家”字解释为“室家”,却没有照顾到这一句和下一句“何以速我狱”、“何以速我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