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之洞虽未曾直接参与外交事务,但因其在清廷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外交思想对时人的影响还是很大.本文从他的外交思想出发,分析了他各时期外交思想中的书生之见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外交事关重大,现代的外交家应该从张之洞书生之见中吸取教训,避免空言误国.  相似文献   

2.
甲午以后,在尚武思潮影响下,学界剪发易服行动迅速开展。为了约束学生行为,确保学堂人才服务于清廷统治,张之洞先后主持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和《湖北试办学堂冠服章程》,并推动清廷以湖北章程为蓝本颁布文学堂冠服制度。但是在清廷腐败政治和内部分歧影响下,张之洞的苦心未能缓解清廷困境,反而将学生推向清廷统治的对立面,加剧了清廷统治危机。  相似文献   

3.
论张之洞对清末预备立宪的态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之洞在晚清政治风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由湖广总督进而奉旨入阁拜相,对清廷的最高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看尖大多认为张之洞反对立宪或对立宪态芳消极,近年来一些论对此提出了异议,并作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笔认为,张之洞的宪政思想萌发较早,但始终对立宪谨言慎行,本拟就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的后期主要首领,二十世纪初年力主推行新政的一位要员。他虽没有主持过清廷的对日本事务,但近代中日两国之间曲折而奇特的关系,在他的政治主张和实践中得到了明显的反映,并呈现出别具特色的丰富内容。笔者认为这是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和张之洞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谨从张之洞对日策略的变化及其推行的近代化方案具有浓重的仿日色彩等角度作些剖析,以期扩大这方面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光绪二十九年 ( 1 90 3 ) ,清末新政进入第三个年头。诸多改革项目之中 ,教育乃重要一项。壬寅学制既已出台 ,制定者张百熙正踌躇满志 ,锐意进取。不料清廷派刑部尚书荣庆协同其管理大学事务。一满一汉 ,难达共识 ,时又值学潮 ,学务改革因此受滞。百般无奈之下 ,清政府选派封疆大吏张之洞会商学务 ,厘定章程。数月之后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 ,清廷明令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即癸丑学制。该学制凝聚了张之洞的智慧与心血 ,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清末学务改革的关键时刻 ,清政府何以会选择张之洞来制定学制 ,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败后,围绕清廷如何自强主要有三派。纯粹的守旧派和激进的维新派是当时社会的少数派,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体用派是多数派。前两派由于贴近中国权力中心的表与里,有引导清廷走向变革歧途的危险。张之洞借用《劝学篇》发出中体西用式变法自强的时代声音,痛陈旧者的不知通和新者的不知本,希望借此破除两者的弊端,调和两者的对立,并超然于新、旧之间的政争之上。  相似文献   

7.
1889年4月,张之洞在《请缓造津通改建腹省干路》的奏折里最早提议修筑芦汉铁路(即芦沟桥至汉口,1901年法国延长至北京前门西站,又改称京汉路).他指出芦汉铁路是“铁路之枢纽,干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所萃也”.同月,清廷表示建设铁路干线是“一至不易之策,即可毅然兴办,毋庸筑室道谋”.并上谕李鸿章、张之洞会同海军衙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又字香涛,直隶(今河北省)南皮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十六岁应顺天乡试考中举人。1863年(同治二年),二十七岁时考中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同治、光绪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一个新的政治派别——清流派,它以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首。张之洞是李鸿藻的直隶同乡,甚得李的器重和赏识,很快便投入了清流派的怀抱。他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等人常常上疏纠弹时政,被时人誉为“翰林四谏”。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清史稿·张之洞传》),朝廷重大政事,必上奏评论得失、指摘弊端。1879年(光绪五年),中俄伊犁交涉,清廷使臣崇厚与沙俄擅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  相似文献   

9.
清末,在张之洞、袁世凯的激励倡导下,清廷实施了对海外归国的留学生再考试制度,考试合格者按照其考试成绩授予相应的科名、再授以实官。推行这种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清廷的统治,但也对刷清晚清吏制、端正海外留学风气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末的教育改革始于戊戌维新运动,光绪帝在“定国是之诏”中明确宣布停废八股文,改试时务策论。这一举措虽因变法的失败而不得行,但庚子之变后,在张之洞等人的建议和要求下,清廷不得不对教育和科举制度进行改革。1905年,清廷最终废止了科举制,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清王朝国势日衰,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才尽”的条件下,张之洞在开办实业方面颇有作为,尤其他在任湖广总管时创办的汉阳铁厂影响深远。汉阳铁厂从选址、经费的筹措、设备的购置、人员的配备以及内部的经营和管理都与张之洞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张之洞就没有汉阳铁厂。  相似文献   

12.
晚清三十年间掀起的三次大规模留学浪潮,虽然原因、特点各异,但都为中国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李瑞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美术教育家,辛亥革命后自署“清道人”。李瑞清与著名书法家曾熙乃至交,辛亥革命P~--.k鬻书海上,时有“南曾北李”之誉。二人共同开门授徒,形成盛极一时的“曾李同门会”。国画大师张大干即师出曾熙和李瑞清。本文以年谱简编的形式,对清道人李瑞清一生的主要行事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之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积极响应清政府为了维护衰落的封建统治而发布的"变法"命令,开始了震惊中外视听的"湖北新政"。但"新政"的结果却让张之洞始料不及,与他的初衷截然相反:"新政"中近代化教育和编练新军培养出的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最终促使了武昌起义的发生,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出现这个结果,"湖北新政"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张之洞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的作用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李瑞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美术教育家,辛亥革命后自署“清道人”.李瑞清与著名书法家曾熙乃至交,辛亥革命后二人鬻书海上,时有“南曾北李”之誉.二人共同开门授徒,形成盛极一时的“曾李同门会”.国画大师张大千即师出曾熙和李瑞清.本文以年谱简编的形式,在前一篇的基础上,对清道人李瑞清48-50岁的主要行事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李瑞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美术教育家,辛亥革命后自署“清道人”.李瑞清与著名书法家曾熙乃至交,辛亥革命后二人鬻书海上,时有“南曾北李”之誉.二人共同开门授徒,形成盛极一时的“曾李同门会”.国画大师张大千即师出曾熙和李瑞清.本文以年谱简编的形式,在前一篇的基础上,对清道人李瑞清34-44岁的主要行事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李瑞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美术教育家,辛亥革命后自署“清道人”。李瑞清与著名书法家曾熙乃至交,辛亥革命后二人鬻书海上,时有“南曾北李”之誉。二人共同开门授徒,形成盛极一时的“曾李同门会”。国画大师张大千即师出曾熙和李瑞清。本文以年谱简编的形式,在前一篇的基础上,对清道人李瑞清51-54岁的主要行事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李瑞清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美术教育家,辛亥革命后自署“清道人”。李瑞清与著名书法家曾熙乃至交,辛亥革命后二人鬻书海上,时有“南曾北李”之誉。二人共同开门授徒,形成盛极一时的“曾李同门会”。国画大师张大干即师出曾熙和李瑞清。本文以年谱简编的形式,在前一篇的基础上,对清道人李瑞清45—47岁的主要行事进行了必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在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中,清政府先后让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出了两个学制,即“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两者颁布的时间相差很短,为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学制的更替是很值得深思的。通过考察两个学制的内容及两个学制制定者之间的影响力,可以发现“癸卯学制”代替“壬寅学制”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的《书目答问》简单明了,内涵丰富,作为指导初学者读书门径的目录、目录学教科书,影响了中国几代学人,造就了众多学者;作为收藏书籍的指南,起到了工具书的作用;作为清代图书总目、版本目录,至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他开创的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法也被发扬光大。从成就角色入手,考察张之洞《书目答问》的地位、对学者和后世的影响,论述张之洞是影响中国几代学人的目录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