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现代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向世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人类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可持续发展不仅局限于本国,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别国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一个国家需要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国际社会也应确立起基本的环境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
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失衡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类在贪欲本能作用下,受资本逻辑制导,利用科学技术手段,盲目扩大向人类自然生存环境索取,导致自然生存环境结构失衡和运行机构紊乱的一种表现;社会环境的恶化;金融危机,战乱,性乱,毒品,雅教,政治腐败,贫困等也直接加剧了人类生境系统的全面恶化。要在21世纪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就是要在全人类中确立普遍的(公共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念,抑制人类的贪欲本能,遵循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实现人性回归,善待环境,建立一个低熵社会。  相似文献   

3.
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失衡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类在贪欲本能作用下,受资本逻辑制导,利用科学技术手段,盲目扩大向人类自然生存环境索取,导致自然生存环境结构失衡和运行机构紊乱的一种表现;社会环境的恶化:金融危机,战乱,性乱,毒品,邪教,政治腐败,贫困等也直接加剧了人类生境系统的全面恶化。要在21世纪实现人与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就是要在全人类中确立普遍的(公共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念,抑制人类的贪欲本能,遵循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实现人性回归,善待环境,建立一个低墒社会。  相似文献   

4.
道德内化与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是一种以类主体为核心的道德存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必然要进行各种复杂的社会交互作用,这就需要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但是,规定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并不是天生自存的,而是在交互作用中,根据交往的需要,经过人们的协商和讨论,通过对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的多视角考虑,才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而且,道德规范和人们的价值观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5.
秦亚飞 《吉林教育》2007,(10):58-58
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是环境文明建设。这其中,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和最迫切的是在公众中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和信念。学生环境道德规范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蒙本曼 《华章》2007,(11):42
环境道德建设的本质是人类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协调问题.要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需要在思想层面上创设环境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在现实层面上以实际行动开展环境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网络道德失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计算机网络是把锐利的双仞剑,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催动了人类道德发展的进程,也引发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网络道德问题如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规范以及道德行为等,有利于我们在充分利用其提供的历史机遇时,抵御其负面效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始终颂扬的美德。随着法律界新规定的确立, 我们是否因有法可依而丢攫这些传统美德呢? 而之所以出现让法律去详尽规范这些道德行为, 恰恰映射了现行道德规范的软弱无力, 即道德的滞后性。因此, 在弘扬适合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之美德的基础上, 摈弃以传统的“圣人道德”教育为主的具体道德规范, 重建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常人道德”规范, 是当前德育界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9.
人类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全球化的网络时代,“网络化”已成为经济、文化与人际交往等社会生活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然而,信息网络在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传统道德受到严峻的挑战.为把青少年培养成文明的网络主体,必须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立法、提高青少年的网络自律能力、加强网上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余国英 《培训与研究》2006,23(10):63-65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平等自由超时空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使价值取向、道德精神和道德行为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社会中的道德有其新的特点,对现有的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巨大的冲击,引发了许多道德问题。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构建和谐网络社会,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国民总体品德发展规律可以归结为四条。(1)德富律: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越快,物质财富增加的越多,对于这些物质财富的分配越公平,人们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的相对满足的程度便越充分,因而人们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和欲望便越多,人们的品德便越高尚。(2)德福律:一个国家的政治越清明,人们的德福便越一致,人们做一个有关德的好人的道德愿望便越强大,他们的品德便越高尚。(3)德识律:一个国家的科教文化越发达,该国国民普遍的道德认识水平便越高,国民的品德便越高尚。(4)德道律:道德越优良,它给予每个人的压抑和损害便越少,而给予他的利益和快乐便越多,于是人们遵守道德从而做一个有关德的人的动力、道德欲望和动机以及道德意志便越强大,因而他们的品德便越高尚。基于国民总体品德发展四大规律,国民总体品德培养方法便可以归结为“宪政民主”、“市场经济”、“优良道德”和“思想自由”四大制度建设。因为一个国家的制度越接近四者,该国的政治便越清明、经济发展便越快、财富分配便越公平、科教文化便越繁荣、所奉行的道德便越优良;这样一来,国民的德福便越一致、物质需要的相对满足的程度便越充分、做一个有关德的人的道德欲望和道德认识以及道德意志便越强烈,从而国民的品德便越高尚。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青少年道德感缺乏的现象比较严重,因而成人教育重于、先于成才教育,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的本质是通过权力配置各种资源实现国家善治的政治实践活动。权力道德不仅是狭义上的官德,而且在广义上更是探索权力的道德制约机制、寻求权力的道德合理性、实现权力的善与文明的政治伦理范畴。国家治理与权力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国家治理是权力道德的社会实践场域;同时,权力道德是国家治理的价值表征与基础支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性依据。国家治理与权力道德之间的互动关系,昭示着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应坚持善治理念,推进廉政治理,注重权力公共精神的培育,以实现国家治理的善治构想。  相似文献   

14.
教学的道德性可以看做是教学的一种特殊价值特性和一项特殊的价值诉求,它与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审美性、人文性等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诉求,并且与它们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现代伦理学与现代教学双重视域下研究教学优良道德问题势在必行。教学优良道德考察的是教学活动本身所蕴涵与应追求的道德理想与伦理使命问题,只有对教学活动的道德终极目标认识正确,教学行为价值符合教学道德终极目标,并且制定的教学道德规范、优良,才是真正的教学优良道德。教学优良道德概念的提出,在实践层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道德理想与目标;在理论层面,有利于教学道德问题研究的继续深化。教学优良道德的制定、确证及其实现,将成为新时期教学道德研究不可推卸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道德法律化的根据与界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的法律化是道德与法律关系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道德的法律化不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有着学理上的根据。同时,道德的法律化又必须受到应有的限制。既不能不区分道德的性质盲目地实施道德的法律化,也不能不顾道德与法律各自的特点.把所有的道德要求都直接移植为法律。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的说来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的多元倾向;是非标准的多元倾向;非道德化倾向;社会公德和明行为的淡漠。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德育与智育在实际工作中一手软一手硬;片面渴求子女成才的家庭教育;大学生特殊社会身份等原因。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着眼点在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路要改变;制定适宜的目标,激活个体道德需要;同时,要在生活中生成和养成德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其更加宽泛和全面的道德性而成为一个道德的社会,道德社会需要道德主体(道德人和道德政府)的支撑,即作为一个道德的社会必然要求它的社会成员具备与之相应的德性成为道德人,同时也要求政府本身成为一个道德的政府,努力承担道德责任,只有这样,社会发展才能显现出和谐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伦理如百川入海 ,内容丰富 ,积淀为民族意识。其核心是以德治国 ,体现在修身与治国的高度统一上。这种民族意识 ,对今天的以德治国仍有巨大的借鉴意义。以德治国 ,应结合传统伦理加强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 :其一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教育人 ;其二 ,职业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突破口 ;干部职业道德 ,尤其各行业一把手的道德品质是重中之重 ;其三 ,道德建设又重在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关键。否则 ,只是空谈 ;其四 ,从自我做起、人人都从自我做起 ,社会道德风尚就会健康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也促进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全球化 ,说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具有一定的人类性。我们要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加速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需要是人们活动的一个动因,道德需要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驱动力,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在于忽视了道德主体的内在因素--道德需要,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必须把道德培养 道德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公民公德意识的强弱 ,遵守公德规范的状况 ,直接反映着公民素质 ,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也对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公德建设过程中 ,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充分发挥显性教育系统和隐性教育系统的功能 ,把外部因素的强迫性和个体修炼的自觉性有机结合起来 ,挖掘传统美德内容 ,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的合理精华 ,借助各种载体 ,建立良好的约束机制 ,创造优美的外部环境 ,寻求道德舆论向道德实践的现实转化途径 ,对于增强公民公德意识 ,提高公民素质 ,形成良好的公德习惯 ,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