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由于刘裕对门阀士族政治的限制,故刘宋以后琅琊王氏成员之政治生活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随着门阀士族政治在朝廷政治中的逐渐淡出,因此不同朝代君主之政治理念,也便成为影响这些士族子弟参政的重要因素,加之齐、梁、陈三朝易代频仍,这样就更需要琅琊王氏之成员对不断变迁的社会政治作出适应性的选择.虽然齐、梁、陈三朝以后琅琊王氏之后人靠其祖宗之基业在朝廷政治中均有不俗之表现,在伦常婚姻方面也有与皇室通婚的情况,但此时琅琊王氏之出世入仕只不过是作为朝廷政治之点缀,已经失去以往士族群体参与朝廷政治之特征.  相似文献   

2.
晋宋之政治更迭给东晋以来诸如琅琊王氏这样的士族群体在政治上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表现在新朝政权对这些旧的士族政治群体在权利上的限制,更重要的是随着门阀政治的逐步崩解,以往士族成员之从政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晋入宋的琅琊王氏成员在政治上虽然仍受到朝廷之重视,但他们的参政不仅受到了皇权政治的严格限制,而且其本人参与朝廷政治的信心也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处于易代政治之际的琅琊王氏成员的这种政治得失,以及由此给家庭成员乃至朝廷政治所带来的影响,另外,王、谢二族对待桓温逆乱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以及因这种不同政治取向所产生的矛盾,亦可看出以往相对独立的士族政治,而此时必须借助于皇权政治的影响方能彼此展开争斗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永嘉之乱”给琅琊王氏政治带来了两个转折,一是其家族成员与朝廷政治之关系更加密切;二是西晋南渡后.琅琊王氏成为东晋政治的实际的操纵者。但琅琊王氏政治势力的急剧膨胀,不仅使其内部的部分成员比如王敦等人有了觊觎朝廷政权的野心,而且也引发了其他士族群体对琅琊王氏政治的猜忌与怀疑.这就使得琅琊王氏政治在朝廷裁限以及士族抵制的形势下艰难发展。但琅琊王氏政治之基础毕竟是根深蒂固,其家族政治统治在整个东晋政治进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琅琊自秦汉以来便以其特有的地缘政治之优势受到历代朝廷之重视,由于史料记或匿乏。作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设三十六个郡之一的琅琊郡的户籍与人口的数量我们不得而知。但刘邦建汉后琅琊作为齐国之东部屏障,加之其丰饶的物产、庞大的户籍人口数量以及特有的地缘政治特点,却越来越受到朝廷政治之重视。魏晋以来随着门阀士族政治的崛起,琅琊地缘政治之色彩亦更加浓厚,虽然因战争等原因琅琊之地域以及郡制不断迁变。但琅琊却因其地缘政治之优势一直受到朝廷以及世人之关注。  相似文献   

5.
东晋中宗、显宗前后,是琅邪王氏政治最为强盛的时期。由于琅邪王司马睿与琅邪王氏之间具有长期的政治合作以及伦常婚姻方面的特殊关系,加之“八王之乱”后王导协同司马睿渡江并帮助其在江左建立东晋王朝,故司马氏与琅邪王氏之间“契同友执”的私人情谊与“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关系得以进一步确立。但由于王敦之乱以及琅雅邪王氏之权遇超常,由此也引起朝廷以及其他士族群体对琅邪王氏政治的猜忌与不满。鉴于此,朝廷以及其他士族群体与琅邪王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也便成为此时期琅邪王氏政治中一个难以回顾的问题,而上这种矛盾与斗争也是促成琅邪王氏政治自晋成帝以后逐渐趋向衰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军权,历来是政权的核心,掌握军权是控制政权的关键.终晋之世,琅琊王氏未改变其在东晋政坛的门阀地位,但其显然经历了一个由琅琊王氏一门独大到先后为庾、桓、谢、太原王氏分享门阀政治特权的过程,即由"王与马,共天下"转变为与其他门阀与皇权共治天下,这种政治格局的转变与琅琊王氏对军权掌控力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略论魏晋时期的门第教育朱乐宁魏晋南北朝的世族,大都具有典型的文化特征,可以说文化是构成世族的一个必要条件,门阀士族非常重视自身(包括宗族和家庭)文化的建设。如沈约曾对人说:“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琅琊王氏)之盛者也。”①沈约把“爵位”与“文...  相似文献   

8.
门阀政治鼎盛的两晋南朝时期,谱牒学开始兴盛。在编缀姓祖神话的同时,高门士族也在无意识中进行着家族精神和自我价值观的逐步建构与完善。这个过程,会从家族成员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创作中以不同方式曲折地投射出来,成为后世读者眼中独具风采的家族特征。本文以南朝高门琅琊王氏家族为切入点,对上述现象尝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永嘉之乱 ,名士、高僧大量南徙 ,江左佛教盛于一时 ,“士大夫佛教”和“王室佛教”正式形成 ,佛教开始了上层化的传播路线。高僧与士族、王室交游频繁 ,佛教在义理与物质两方面均获得很大发展 ,但也因此卷入了士族间的权力争夺。成帝咸康六年 (公元 340年 ) ,庾冰、何充关于沙门应否致敬王者的争论 ,是其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案例 ,此前研究多从伦理层面的解释是不具说服力的。本文将争论置于门阀政治的权力格局之内 ,从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门户之争的角度重新加以考察 ,以见江左佛教在兴盛背后尴尬的处境 ,及世俗权力对中土佛教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永嘉之乱,名士、高僧大量南徙,江左佛教盛于一时,"士大夫佛教"和"王室佛教"正式形成,佛教开始了上层化的传播路线.高僧与士族、王室交游频繁,佛教在义理与物质两方面均获得很大发展,但也因此卷入了士族间的权力争夺.成帝咸康六年(公元340年),庾冰、何充关于沙门应否致敬王者的争论,是其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案例,此前研究多从伦理层面的解释是不具说服力的.本文将争论置于门阀政治的权力格局之内,从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门户之争的角度重新加以考察,以见江左佛教在兴盛背后尴尬的处境,及世俗权力对中土佛教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3.萧梁一代的王氏:由于南齐国祚短,仕于萧梁一代的王氏,有三种情况:一、宋时为官,经齐入梁,三朝为官,并且一路升迁。二、齐代为官,入梁继续为官。三、只在萧梁一朝为官。(一)王导一支简表及成员简要事迹:本表省略了王琨前面的王恬、王导二代和王、王劭前面...  相似文献   

12.
琅邪王氏兄弟与司马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同舟共济,建立了江左的东晋政权,开启“王与马,共天下”之局面。经过王敦之乱的较量,这种士族与皇权共天下之局面,被双方共同接受,终于形成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门阀政治是东晋一朝的特色,在迭相秉政的王(琅琊)、庾、桓、谢、王(太原)五族中,琅琊王氏对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影响极为显著,本文拟就此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4.
王祥是琅琊王氏家族奠基人之一,其道德人格不仅对于其家族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更成为以后士族主要的社会价值评价标准,即便在今天,这一思想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王祥以其圆熟的政治谋略历魏晋易代而盛宠不衰,更将其弟王览、王雄及其家族的第二代顺利引入了仕途。王祥的道德人格及政治谋略对其家族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东晋以其门阀政治的格局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形态发展完备的一个朝代。士族在各个方面都掌握着话语权,文学领域也深深烙印着士族的痕迹。东晋门阀政治的格局决定了玄学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这也相应地导致了玄言诗在东晋流长久远。而且,玄言诗能够在东晋文坛上几乎一枝独秀,也与门阀政治格局下,政权的掌控者与文学话语权的掌控者合一这种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以门阀政治为特征的东晋政局中 ,士族与皇帝分享权力 ,士族有时甚至凌驾于皇权之上。桓温、桓玄父子均以取得皇权为目标 ,最终却连门户也无法保全。桓温的失败在于没有充分理解门阀政治的运行规则 ,打破了门阀政治的平衡原则 ;桓玄的失败则体现了士族势力的整体衰落。  相似文献   

17.
徐兖籍士族与东晋前期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末年南渡的徐兖籍士族,如琅邪王氏、琅邪诸葛氏、高平郗氏、泰山羊氏、陈留阮氏等世家大族,对东晋政权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士族彼此之间相互联姻、相互提携,与皇室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徐兖籍士族入主中枢,把持朝政,控制着朝廷禁卫军权以及地方上重要方镇的军权,左右着东晋前期政局,影响着东晋政权的发展和稳固,成为东晋前期政坛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从两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婚姻心态的三个特征,着重探讨了门阀士族势力衰落的必然趋势,从而进一步揭示了门阀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同时也说明了社会群体心理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产生、发展与衰落都与皇权政权密切相关。九品中正制在发展过程中,走上了与门阀士族政治相结合的道路,并服务于门阀政治。然而,皇权一直对它顽强地发挥影响与作用,并最终在皇权的作用下不得不走向衰微。魏晋南朝时期,尽管门阀大族努力经营自己的政治模式,但皇权政治仍然是社会历史的主线。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原先南迁的士族由于各种原因回归北方。这些北归士族在北朝的发展状况迥异。太原王氏与渤海刁氏北归后在北朝顺利发展,分别呈现出“中央化发展模式”与“土著化发展模式”。琅琊王氏却因为没有成功实现“中央化”.也没有完成“土著化”,因而在北朝迅速衰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