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识教育对培养全面性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工作者,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全面人才的重任.高校辅导员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将通识教育与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学科特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拓展通识教育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西方,中国的通识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尝试阶段。中国的通识教育改革不仅为我国文化创意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还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辟了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动力,并进一步推动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促进其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国家应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保障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进行,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识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8,(3):125-127
产教融合背景之下,地方高校和地方媒体深度融合,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专门人才,是高校和媒体双方谋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必然趋势。就地方高校新闻教育而言,存在轻视通识教育,实验室建设基金投入偏少,高校和媒体合作还不够深入等问题。深化高校新闻教学改革,必须增开一些通识课程,进一步深入和媒体的交流、合作,新闻教育者也要创新新闻教育理念,适应媒介融合发展需要。借鉴"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和方法,以成果为导向,树立学生成果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科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等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学科文化建设尚存在许多不足和认识误区,通识教育在性质、目的内涵上与学科文化有共通之处,二者相得益彰。学科文化建设中注重通识教育,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培养整全的人为核心诉求的通识教育应当成为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树立通识教育理念要正确认识其与专业教育、专才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理工类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必须打破专才教育的单一模式,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对人才培养的整个流程进行再造。推进通识教育的基本路径是构建结构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类高校应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6.
美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发展历史悠久,形成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在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方面比较成熟,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也不断地更新改革,尤其以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高校为代表在通识教育建设方面特色鲜明,为世界各国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为社会培养了人才。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基本经验主要是明确通识教育目标,设置多元全面课程,设立专门单位负责课程的规划以及考核。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主要启示是明确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配置,注重人文与科学的平衡,加强通识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这其中的经验和启示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发展与本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西方的通识教育是西方自由教育思想下的产物,作为适应全球化教育语境下发展起来的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一方面要学习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更应当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行合一"基础上,确立传统与当代价值融合的概念内涵,探寻本土化的通识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新工科的专业建设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使用实验室的频率大大增加,对实验室安全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剖析高校新工科实验室安全的内涵和意义基础上,分析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在推进安全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改革举措,包括“提高主体参与和防范意识”“开设安全教育通识课程”“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加强应急处置演练”和“建立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改革实践的要素、内容、方法、途径及意义,为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国高校在观念上基本赞成在大学本科实施通识教育,但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很多高校仅限于通选课的开设,是对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一种外在形式的模仿,使得中国大学中通识教育进行有些偏颇。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将通识教育融入课程、进入课堂,才能使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各不相同的系科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使缺乏共性的不同专业具有共同语言,这样的教育方法才是作为大学应具备并发展的,以通识教育作为高校的教育方向才符合大学之道的思想。通识教育是沟通现代与传统,使文明不致断裂的有效工具,通识教育也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内地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推行通识教育,然而很多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并不乐观.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何在?如何进一步推进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这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内地高校推进通识教育发展的瓶颈,即对通识教育的理念缺乏深层次的认识,通识课程质量不高,通识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提出了改进高校通识教育质量的对策,即进一步深化对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努力提升通识课程质量,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为促进高校实验室安全长效常态化管理机制的形成,提出了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视角,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构建一套符合高校特色和当前发展需求的实验室安全文化新体系,为科研育人提供安全保障,为实践育人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何斌 《高教论坛》2014,(3):11-13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需要我们重视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3.
新建本科院校质量工程与精品课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荣发  李彬  张林  王怡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35-37,47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实现本科教育扩张的主要基地。实施教育质量工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机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了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建设的新观念、新思想,是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实途径之一。通过对精品课程在教育质量工程中重要作用的阐述,讨论了新建本科院校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并提出在教育质量工程中实施精品课程战略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高校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提出"创新"是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并围绕"高效、节能、低碳、绿色"的实验室工作四原则,从新型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和新型现代化实验室管理体系实施3个方面对如何实现高校实验室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对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该文阐述了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讨论了采用通识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问题.文中具体就采用选修课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可行性问题、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以及开展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学环境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环境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素养。以宁波大学为例,通过对本科培养方案中环境教育相关课程设置及通识课程中环境教育相关课程设置的统计分析,针对环境通识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相似文献   

17.
高校质量文化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最持久也是最深沉的力量。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阵地的高职院校,要依据对职业教育的新认识,重构高职教育质量文化;要确立自身的新使命,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通过“1+X”证书制度等新实践,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要通过推进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等举措,为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提供新的保障;要正视高职教育质量文化研究成果中以思辨性主观想象为主的倾向,通过“职教20条”方案的建设理念和具体实践,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有机融合;要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为逻辑起点,探究质量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并用以指导人才培养实践,有效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受到愈来愈多高校的重视和青睐,但是囿于我国高校传统专业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对通识教育理念认识的不足,导致高校通识教育改革陷入进退维谷的实践困境之中,如“专业本位”的实践逻辑削弱了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多学科的折衷平衡消解了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通识教育的“课程化实践”遮蔽了文化育人的体系化建构等等。对此,我国高校亟需摆脱旧有观念和体制的禁锢,确立“文化育人”的通识教育核心理念,促进通识教育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起全员参与、多元协同的育人体系,进而推动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发展,提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高校网络空间法课程是一门待开发的新课程,如何与高校的思政课程进行结合,体现思政要素是文章探讨的重点。文章首先介绍了各国网络空间法教育的概况,然后对网络空间法课程体系做了初步构建,最后从四个方面,对网络空间法课程进行了思政化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新工科是国家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工程人才的新要求而做出的工程教育改革决策,是我国高校未来工科教育改革的主方向。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工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的组成部分,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是保障更好践行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升级、补齐工科领域短板和实现工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语言以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工程人才的特殊需求,本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地域、生源和特色学科等比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和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等困境。因此,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应当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响应政策精神、服务区域产业和整合办学资源为原则,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工科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特定区域的新工科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新工科教师队伍、搭建"非实体"的新工科平台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工科办学模式为抓手,协同推进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