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听,是广播的特点,也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本质属性。那么,什么最能体现广播这一特点呢?是音响。音响体现了广播的本质属性,广播精品常常产生于带有典型音响的录音报道中。那么,怎样捕捉,挖掘典型音响呢?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记者在采访对象面前要树立平易近人、谦虚和谒、真诚可亲的形象,营造出与对方融洽、合谐的交谈采录氛围录音报道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记者能否采录到生动、活泼、自然的人物谈话音响(这是报道的主体)。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记者在采访对象心目中的形象至关重要。我们的体会是:记者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相似文献   

2.
吴冷西同志提出,广播应“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广播。独家之优势”何在?在于录音报道。录音报道最能体现广播的特点和优势,是广播记者必须下大力气去掌握好的一种报道形式。一个广播记者不应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文字记者,而是应该善于用自己手中的录音机录下各种音响,用声音向听众讲述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使用采访机做录音报道的记者,绝不是一个合格的广播记者。  相似文献   

3.
广播是以声音为载体来传播信息的。因此,要增加广播的可听性,就需要前方记者发回大量具有可听性的录音报道,这就对在异地采访的广播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身处异地的记者往往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那么,作为一名广播记者,如何更好地运用采访器材,完成采访任务呢?2002年,中国华艺广播(CHBC)先后推出大型异地直播报道《CHBC直播大西南》和《CHBC三峡不了情》,对广播大型异地直播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4.
(一)问答题(每题五分,共二十分) 一、中共中央提出的广播电視的根本性质和任务是什么? 答: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关于批转广播电视部党组《关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汇报提纲》的通知指出:“广播电视是教育、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最强大的现代化工具,也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5.
广播新闻的音响报道分为录音报道和直播报道,其中录音报道是广播媒体平时用得最多的表现形式之一,具体分为录音新闻(消息)、录音通讯(专稿)、录音专访、录音特写、录音连续(系列)报道等."录音报道是记者将实况音响采录后,加上文字解说制作而成的广播新闻报道,它是所有采用录音方式进行报道的广播新闻体裁的总称."①在广播录音报道中,各种实况音响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元素,充分利用好能体现新闻价值的实况音响,是广播记者必须练好的一项基本功.为此,笔者将从音响采集的现场性、音响选择的典型性和音响合成的逻辑性三个层面,对广播录音报道中利用实况音响的重要性作一番新探.  相似文献   

6.
广播电视现场采访要恰到好处,需要广播电视记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讨。如何克服记者现场采访提问“不到位”的通病。具体说来应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认直作好现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做到临阵不慌,稳操胜券。现场采访录音录像常常是“一锤定音”、“一拍即成”,当场出成果,没有什么反复修改的余地。这就要求记者在现场采访前,要尽可能了解所要采访的人和事,明确采访目的、问题,怎样提问,对方可能答什么,追问到什么程度等。总之准备得越周密,临场应变能力就越强,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我们在采访“一支活跃在田…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界有这样的说法:“把偷拍进行到底!”“像间谍一样偷拍!”现在,偷拍有越演越烈之势,但外界对偷拍意见不一,有人欢迎,有人强烈反对。偷拍为什么会存在?它有什么独特的作用?到底有没有它生存的土壤?它存在的法律根据是什么……偷拍的未来出路何在?一般所说的采访是指显性采访(也称“明访”),与之相对的是隐性采访(也称“暗访”),两者都是采访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隐性采访,广义的指不显示记者身份的采访;狭义的指在采访受到拒绝或估计会受到拒绝时,隐瞒记者的身份,以至伪装成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采访的手段有观察、记录、拍摄、录音(包…  相似文献   

8.
我们提倡讲普通话,但我国地域辽阔,方言繁杂。由于采访对象接受教育水准参差不齐、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差很大,特别是南方地区。带方言的录音素材如何运用到广播录音报道中去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有些录音素材语言生动,观点独到,记者编辑弃之可惜,但处理不好听众又会不知所云。 获’99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组织的全国县(市)级广播专题评比一等奖的作品《深山护林人》在方言的处理上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它反映一位普通的护林人在近20年近乎独  相似文献   

9.
塔城地区有些县的广播站和塔城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一般性会议消息所占的比重较大,观众不爱看,听众不爱听。那么电视和广播新闻中为什么会议消息过多而引起群众反感呢?原因有二:一是一些部门和单位,爭相利用广播尤其是电视来扩大自身的影响;二是我们少数记者采访作风不够扎实,跑领导机关多,深入第一线少,个别同志热衷于采访会议新闻。会议消息充斥我们的广播电视,实在是一种新闻八股,大有改革的必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会议都不要报道,我们需要  相似文献   

10.
记者如何提问,不仅能反映出记者的个人“兴趣”,更能体现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养。在美国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美国NBC电视台女记者采访奥运会冠军李小鹏时的问题是:“你平时喜欢干点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拿了冠军之后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洛杉矶时报》记者采访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时的提问则是:“如果不当教练你最想做什么工作?你的家人对你从事体操运动有抱怨吗?你有孩子吗?”而中国记者提问起来紧皱眉头:“中国队的失误为什么会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会落后美国队两分多?赛前准备会你对队员讲了些什么?”更有中国记者问黄玉斌:…  相似文献   

11.
交叉新闻是广播新闻中最具吸引力和最生动的新闻报道手段之一,即将采访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或典型事件的现场录音穿插于新闻报道中。交叉新闻能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和直接参与的传播效果。现场录音是交叉新闻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占用的时间不长,但能使新闻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为了保证现场录音的质量,记者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意选择能突出主题的内容。有时现场录音会显得杂芜,记者就应善于提炼筛选核心特色内容。如在牧区采访一位牧民时,需注意录下草原上牲畜的叫声;在闹市采访一位商人时,需录下商贩们为吸引顾客面发出的哈…  相似文献   

12.
人们听广播,听什么?听的当然是声音。广播新闻中什么报道最有听头?带有典型音响的录音报道。那这里就要问什么是典型音响?典型音响是指在重大或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采访中,对突出、强化、升华主题有重要作用的录音素材,是直接体现主题,代表事物个性的音响。典型音响是事实的最直接、最准确、最有分量  相似文献   

13.
报考专业:新闻学考试科目:新闻业务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消息这种体裁为什么能在报纸上、广播电视中“唱主角”? 2·1989年后,我国新闻界为什么倡导“现场短新闻”? 3·“版面语言”的涵义是什么? 4·“新闻策划”的涵义是什么?二、论述题(40分) 试论我国近20年新闻报道革新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功经验。三、评论题(20分) 就今年二、三月份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激化与缓解一事作出千字评论,并作标题。复旦大学9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相似文献   

14.
冉涛  刘蕾 《新闻前哨》2005,(12):66-66
广播给受众的是声音,由于声音的易失性,使广播新闻往往很快成为过耳秋风。这可能就是广播新闻最大局限性。但是,笔者认为如果能用好用活广播录音这一武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用好录音同期声是广播新闻扬长避短的一把利剑。 一、突发事件录音的运用:博采众长 求同存异 突发事件新闻性很强,如果记者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自然有丰富的录音同期声可以运用,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保证记者立即在新闻现场,就必然有一个补充采访的过程。 2005年6月,石首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的一个染料车间发生爆炸,造成了人员伤亡。记者赶到现场,事故已经发生了两个多小时。由于企业采取回避态度,并且对事件真相进行隐瞒,说只造成了1人死亡,3人轻伤。并且以保守商业秘密为由阻挠记者深入采访,记者无法到现场求证,只好先听其新  相似文献   

15.
(一)不要滥用“你有什么感觉”很多记者好像是从医科学校毕业的,一张口就是:“先生,你有什么感觉?关于你的天才等等,你到底有什么体会?”迈克尔·阿伦在《客厅里的战争》一书中谈到,在广播电视采访中,越来越多的人滥用“你有什么感觉”这类问题,他说这种问题几乎毫无用处。在专业采访中,这种问题只是用作缓兵之计,让记者有时问想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或者设法从对方机械的回答中捕捉一点名符其实的消息。网球球星比利·金说,“在你接受采访时,记者老是问你有什么体会。干这件事有什么  相似文献   

16.
录音报道,作为一种具有广播特点的宣传形式,已经越来越为广播记者所采用。一篇好的录音报道,常常使听众闻其声而入其境,产生一种特殊的真实感、亲切感。怎样才算是一篇好的录音报道呢?这里,固然包括政治内容以及其它技术方面的许多问题,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尽可能做到文字与音响的完美统一。文字要美。文字是一篇录音报道的骨架,你要采制一篇录音报道,主题是什么?中心是什么?应该说主要是靠文字来表述的。录音报道的文字,不同于一般新闻稿的文字,它不能是平铺直叙的,而应根据所报道的场面,加以生动的形象的描述,把人们从音响中听不到而又想知道的情景再现于听众面前。同时,录音报道的文字不能从头到尾一说到底,而是要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来表达所要报道的内容,也就是说要画龙点睛。例如:我台记者在采制录音报道《北京晨曲》时,为了反映一个和睦的家庭,记者在用简洁的文字作了介绍之后,很快引出这样一段婆、媳在厨房对话的音响实况: (媳:妈,您老人家怎么这么早就起来了? 婆:嗨,这没啥,我也睡不着了,起来弄点饭。媳:您歇一会儿,我来做。  相似文献   

17.
各地各级广播台(站)经常播出录音报道,一些厂矿企业的广播室也常采用这种形式。许多青年记者乐此不疲,称之为“玩音响”。但据我所知,目前有许多录音报道是不合要求的,或者是质量很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采制者缺乏应有的知识和技能。 什么叫录音报道呢? 录音报道是具有广播特点的一种新闻报道形  相似文献   

18.
在广播里,现场报道是录音报道的一种形式,是广播记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一边观察,一边解说,一边录音而成的一种报道形式。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所作的现场观察、现场解说、现场录音,便是这种报道形式区别于其它录音报道形式的根本点,也是这种报道形式的根本特点。因此,对广播记者,要求高,难度大,就是对那些资深的“老广播”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现场报道是广播记者的“看家本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近两年来,我在采访中,对现场报道进行了一些尝试,想针对现场报道的现场看、说、录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实践谈点粗…  相似文献   

19.
记者有什么了不起? 记者有什么了不起! 大凡当过记者或正在当记者的人,或许都听到过类似的话。诘问也罢,感叹也罢,终归是不大中听的逆耳之言。不过今天又提起来,总想稍动些脑筋分析分析其中的道理。 记者,采访调查,操笔杆爬格子,的的确确算不得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偏偏总招人这般那般地高声低声问咱斥咱“有什么了不起”呢?细想起来,发这“有什么了不起”之言的,一般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录音报道是每一个广播记者都应熟悉的十八般武艺之一。问题是怎样才能采制出更加明晰、生动、自然、丰富的现场音响,从而受到听众的欢迎。在这里,我想对自己、也对同行们说一句,把话筒握得放松些,更放松些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