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探索<心爱的树>文本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目的,首先从结构主义入手,发现"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文本内涵,其次从"眼中想"的艺术表现入手,发现它对于扩充文本阐释空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学类文本是语文新课程教材的重要构成部分,深入把握文学类文本的节奏,搞好新教材的教学是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文学类文本节奏的教学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节奏是文本构成的内在律动,节奏之于文,如同脉博之于人,它是文本的内在驱动力;二是文本的节奏主要表现为外在形式的语言声音节奏和内部形式的情绪消涨的情感节奏,通常称之为内部节奏。内部节奏的教学以情感把握的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3.
颜洁 《学子》2013,(9):56
白石老人曾应他人要求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让人有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妙空灵的艺术感受。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样需要留白。它是文本结构中的"无",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文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留白愈多,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愈大。语文阅读教材中的这  相似文献   

4.
由于影像叙事与文学叙事的不同,使<色戒>的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同中存异.首先,在小说文本中,叙事上有着巴赫金意义上的对话性,表现了王佳芝意识中个人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冲突,而电影将王佳芝的内心冲突外化为几条故事线索.其次,电影用色艺术与小说文本用词风格的差异.电影采用了深栗色基调,辅捉到了沪、港都市的高雅之气,但也丧失了小说用词风格的丰富与华丽.在用色特点上,<色戒>不同于张艺谋等商业大片的用色风格,接近于中国早期表现"小城镇"文化景现的电影,同时具有当代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用色风格.  相似文献   

5.
深入、准确地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下面以<将相和>为例谈谈我是怎样细读文本的. 一、"跳出庐山看庐山"--把握结构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谈道:文本细读,要求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自以为是地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杜丽娘慕色还魂>是较为原始的杜丽娘故事的话本,汤显祖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加工,创造了<牡丹亭>,突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这一成就的取得当然离不开杜丽娘形象的再塑造,但<牡丹亭>对话本中柳梦梅形象的几点细微改动,对突显作品的主题思想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柳梦梅名字的来源、柳梦梅的身份、柳梦梅的阳则之美及其热衷功名和干谒权贵等几个方面,比较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与<牡丹亭>中柳梦梅形象的细微差别,认为汤显祖对柳梦梅的再创造进一步突显了作品"以情抗理"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情至爱"的呼唤和赞美.  相似文献   

7.
"三教合一"是明人阐释<西游记>的共同视角,"三教"在清人对<西游记>的文本阐释中则有着从"合"到"分"趋势.其中,以内丹道派的观念阐释<西游记>有着从粗疏到精致,从支离到系统的历史进程,是清代<西游记>文本阐释中的主流,影响相当深远.本文以<西游真诠>、<西游原旨>为个案,参照<西游证道书>、<新说西游记>、<通易西游正旨分章注释>,切入内丹道派的内在理路,探讨了内丹道派与<西游记>阐释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学研究会儿童文学编辑文本既包括与文学研究会相关的报刊杂志.如<儿童世界>、<小说月报>、<文学周报>,也包括其出版的儿童文学丛书.这些编辑文本很好地实践了"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文学观,是"五四"立人"思想在儿童文学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经典文本往往蕴含着深邃的思想魅力和"看似寻常却奇崛"的艺术魅力,教学中应当引领学生进行深度价值解读.教学张中行的<汪大娘>一课,应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围绕汪大娘的人物形象、文中反复提到的"常理"的内涵,以及文末提出"读书明理"的困惑理解这三个问题展开深度研读,以透视文本的隐含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围城>文本经历了较长历史时期的传播并发生了种种变迁:传播内容出现了主导文化文本、高雅文本、大众文化文本等阶段;传播媒介经历了杂志文本、书籍文本、广播文本、电视文本等变迁;传播效果由最初的有限效果到适度效果,最后出现了强大的传播效果.文本本身的艺术魅力和读者的需求是<围城>历时传播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1.
"显——隐"的经纬——高行健长篇小说文本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说这一文类范畴中,尤其是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其独特的文本结构方式往往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无疑是将小说的独特结构方式演绎出丰富审美意蕴的经典个例.本文将着力探讨高行健长篇小说的文本结构问题.第一部分,探究高行健长篇小说中"显"在的结构设置上的重要特征--奇偶章节间的独立叙述人称交织接替、"中国套盒"(或"俄罗斯套娃");第二部分,阐述高行健长篇小说"显"在结构之后所"隐"潜的深度美学意味--大型的对话、重复(或反复)的美.通过"显-隐"的小说文本经纬的展现,形成泾渭分明的高行健长篇小说的文本结构问题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音乐通史以"三通"(<通典·乐典>、<通志·乐略>和<文献通考·乐考>)为其代表."三通"以其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的文本编撰体例,构筑起中国古代音乐通史自成一体的文本系统,在中国音乐文献编纂史上有其匠心独运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古典诗歌中数量最多的应该是格律诗,因其格式固定,讲究韵律,而呈现出独有的特征。在欣赏这类诗歌的时候,形式是我们必须赏析的内容,所以我们可以运用文本细读法,详细解析古典诗歌的形式,从形式入手来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一、立足古典诗歌的"节奏",运用"文本细读法"韵律和节奏为中国古典诗歌所独有。"节奏"本是音乐术语,中国古典诗歌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之一就是音乐美。正是古典诗歌借鉴了音乐的形式,从而呈现  相似文献   

14.
正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处,或烟蔼,或流水,使画面境界高远,空灵无限;音乐中有休止之法,瞬间的停顿能突出节奏,张扬情绪,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布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所谓教学中的布白艺术是指将布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教师有意识地布白,就是遵循艺术创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低年级阅读教学也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对话可以由浅慢慢入深,学生思维的火花可以被激发.教师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与文本对话呢?笔者以苏教版第三册课文<梅兰芳学艺>的阅读教学为例来谈谈.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是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准则和依据.<课标>文本及其首轮课程实验中存在的重要数学内容被删减、难度下降、课程理念虽好但落实难或理念提法存在偏差,尤其是"就低不就高"而忽视少年英才培养等问题的解决方案或策略的探寻上,应通过深入调查、反思修订,使<课标>文本日臻完善、合国情、利发展,以巩固新课程实验成果,促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更加顺利地推进.  相似文献   

17.
王侠 《语文新圃》2008,(3):19-21
<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刊发了拙作<正确认识文本解读的价值>一文.在文中我对"鲁提辖是杀人犯吗"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辨析,认为这种阅读教学不能体现经典文本的价值,不值得提倡.可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类似于"鲁提辖是杀人犯吗"的教学方式却屡屡出现,甚至作为优秀范例展示于报刊杂志.比如"孔乙己告状""鲁提辖打官司""祥林嫂死因调查报告""精神胜利法利弊谈"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中央十台有个很火爆的栏目,叫<百家讲坛>."明星学者"易中天、于丹等等皆诞生于此,一跃成为大众眼中炙手可热的红人.说不清是<百家讲坛>成就了学术明星.还是学术明星捧红了<百家讲坛>,总之,<百家讲坛>给大学教授们提供了展示"文本细读"成果的舞台--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易中天解读<三国演义>;于丹解读<论语>;阎崇年解读<明亡清兴六十年>……一时间,全国兴起了"红学热…"三国热""国学热"……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骨>讲述了旧金山一个普通华裔家庭梁家的故事.<骨>一书以梁家二女儿安娜的自杀为中心事件,运用点辐射的文本结构,由此而产生的骨架意象与书中"骨"的寓意相对应,从而有力地再现了美国华裔个人、家族和族裔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颜洁 《学子》2013,(8):56-56
白石老人曾应他人要求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让人有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妙空灵的艺术感受。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样需要留白。它是文本结构中的"无",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文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留白愈多,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愈大。语文阅读教材中的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