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致远散曲艺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人常言,在元曲四大家里,马致远的散曲为第一。他之所作意境高,范围广,从而提高了散曲的地位,使之继唐诗宋词而成为诗史上的代表。马致远的散曲历来享誉甚高,从元代的周德清、明代的朱权、李开先、王世贞、王骥德,到清代的李调元、凌廷堪等人,都对之推崇备至。现在流传下来的马致远的散曲,在元代前期曲家的作品中要算最  相似文献   

2.
张可久是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是元代中后期清丽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曲一改元代前期"艳俗"、"豪放"的特点,呈现出"清丽雅正"、"蕴藉含蓄"的艺术风格,是元代散曲"雅化"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3.
散曲是中国文学的一支重要支流,它的出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维度。马致远可以说是写作散曲的典型作家,他的一生展现了元代文人的基本命运。但是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却是散曲创作的一个特例,他与马致远有相同而又不尽相同的心灵归宿。文章在研读马致远与贯云石散曲的基础上,从散曲精神方面比较二人的同而有异的心灵指归,从而展现了元代文人的内心之苦。  相似文献   

4.
元代散曲语言不同于前代的文学语言,有其自身独特的语言特色。元代散曲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受到了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大众化文学样式。本文通过对元代散曲语言特征的归纳,分析元代散曲独特风格背后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5.
元代人白朴以杂剧创作而闻名,位于"元曲四大家"之列,而其散曲创作也颇有成就。现存题白朴所作的散曲共四十一首,经笔者考辨,其中有6首非白朴所作。  相似文献   

6.
元代散曲创作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歌伎的演唱传播。演唱传播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散曲演唱传播的社会功能。散曲演唱传播对元代散曲作法、风格、散曲理论、曲集编撰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英波 《重庆师专学报》2013,(1):115-118,132
金銮是明代中后期一位独具特点的散曲家。关西的生活经历、南京的特殊环境、任侠喜谑的个性使他的散曲创作呈现出清爽、谑讽、俗朴之风。其曲风既有别于元代散曲家张可久、乔吉辈,也与明代散曲家王磐多有不同,有其可称之处。  相似文献   

8.
散曲是元代盛行起来的一种新诗体,它与传统诗词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但是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它又与诗词迥然不同,简言之:诗词贯典雅而散曲尚侄俗,诗词贵含蓄而散曲尚显露,诗词贵庄重而散曲多诙谐,诗词多用比兴而散曲多用铺陈。因此,即使是属于同一题材的诗、词、曲作品,往往在表现手法上各  相似文献   

9.
散曲本为歌唱,是娱人的;散曲作家心中多有块垒,其作品发抒情志的功用亦是难免的,所以,有不可忽视的自娱特质。娱人而又自娱,其娱乐功能相当突出。山水隐逸中的陶情自适,青楼楚馆中的恣情放浪,亦庄亦谐的悲喜剧效果,皆是本着散曲娱宾遣兴、感动观众、发抒情志、精神娱乐的终极目标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文学教化功能的娱乐功能,使得元代散曲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与传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的瑰宝唐诗、宋词和元曲,在国际学术界,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但通常我们所谓元曲,实际上它包括了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是元代的新诗,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都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可是,国人对于元代散曲的研究,一向看作是壮夫薄而不为的雕虫小技,不大为人所重视。如明代的李开先,藏书丰富,号称词山曲海,然他所刊行者,则只有乔吉和张可久二家的小令;清人号称包罗古今的《四库全书》,对元人散曲,也只列了乔、张二家的存目而已!自长洲吴梅先生,开始着手于散曲园地后,接着有任中敏的《散曲丛刊》及卢前的《饮虹簃所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评述了元代散曲创作通俗的基本特征,论述了散曲产生的社会条件以及这种特征对散曲创作的影响,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元代散曲形式在产生过程中的得失;同时也从中参照出艺术创作中通俗风格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从元散曲的作者构成、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和散曲批评诸方面来看,元散曲与理学都存在着悖离。这种情形的出现,与元代文人对散曲的认识有关,也是元代理学影响文学有限性的体现,同时亦是学界对这一论题置辞甚少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刘效祖是时代中后期较为重要的一位散曲家。它的散曲作品在内容上生动地反映了市井生活与民情民俗,在艺术风格上虽然有一定的人化倾向,但仍然保持了元代散曲自然、朴实、真率、通俗、活拨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明代北散曲在承继元代散曲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在用韵方面,它以《中原音韵》为宗,但有所突破;押韵方式上,种类有别,各韵部中平、上、去声字的合押情况也多有不同;用韵宽严方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遵守《中原音韵》韵部中韵字押韵的程度各有不同,超越《中原音韵》韵界不同韵部韵字合押的情况也各有特点。这反映出了明代北散曲小令的用韵特点。  相似文献   

15.
周礼静 《文教资料》2012,(26):33-35
贯云石是元代著名散曲家,也是散曲评论第一人,其曲论和曲作都显示了推崇"阳春白雪"的雅化倾向,明显受到中国传统诗学的影响。本文从贯云石曲论的美学意味出发,结合其曲作的题材特点和语言的蕴藉之美,阐发其大俗大雅的"诗人之曲"的美学追求,以及合理评价贯云石在散曲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元散曲滑稽诙谐、俚俗直白的艺术风貌与中国诗歌的美学传统迥异。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受宋词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宋代俚词在题材、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对散曲提供深刻的艺术借鉴。而元代文人自愿接受俚词的影响,是元代特殊的文化背景及文人由此而生的心态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元代散曲起源于民间的通俗俚语,是文人口中的"俗文学"。后文人染指把诗词的创作手法运用到散曲中,使它逐渐高雅化。少数民族散曲大家贯云石便是当时推崇散曲雅化的文人之一。贯云石主要通过用典、营造意境、白描三种手法的运用使散曲摆脱低俗,达到"含蓄"。杨维桢曾评价他的散曲有"蕴藉"的特点。尽观其散曲作品,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其作品中的蕴藉美。  相似文献   

18.
阿里西瑛是元代中后期散曲作家,他仅有的几支散曲,反映出丰富的思想状态及其存在方式。有别于元代文人的隐逸主调,西瑛的曲作表现出对隐选身份的废置,以及友朋唱答与寄意山水等体现隐逸情趣的生存方式的弃置。这种“多余人”式的存在,与俄罗斯“多余人”形象相较,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有元一代,在文坛韵文领域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散曲。它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元代作家也颇为倾心并致力于散曲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近四千首(套)散曲作品。翻开一部《全元散曲,》在赞叹元代文人那字字含香的曲词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元代的曲家们似乎对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有着特殊的偏爱,无论是抒发怀古伤今之哀叹,或是写隐逸的闲情,甚或写悲莫悲兮的离愁别恨,曲家们往往借助江、河、湖等水乡作为抒情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元散曲中的陶渊明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中描绘的超逸简淡的田园生活、任真自得的隐逸形象,为历代文士所倾慕。在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下,“归隐”题材成为元散曲的一大主题,陶渊明也成为元散曲家心目中理想的隐者形象,并在元散曲中得到丰富而多样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