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少林拳、太极拳等为代表的中原武术文化遗产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传承和发展中原武术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并对中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途径进行构思,旨在为发挥中原地域文化资源在校园传承与发展的优势作用,为中原经济的崛起和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地方性武术保护时效性为主要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等方法对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武术拳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拳种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深厚的地方性历史文化底蕴等特征。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地方性武术拳种有着巨大的保护价值,拳种社会关注度的提升、传承人得到了保护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地方拳种保护呈现出的明显效果。建议:根据当前社会发展情况,提出借助高校传承平台、多与体育专业部门接轨、加强学术理论研究的地方性武术拳种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网络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具有重要的国际防御功能和传承传播功能,它对于传统体育的商业化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当遵循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原则、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原则以及综合保护原则。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中应当理清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主体、资源库的权利主体、资源库建设中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和资源库建设中可能发生的跨区域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4.
柯超 《武当》2015,(2):3
2015年元月12日,"首届唐手拳文化论坛暨《猛禽唐手》首发式"在湖北武汉体育学院举行,国内知名武术教授江百龙、邱丕相、曾于久、蔡仲林、石爱桥、郑勤、王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推广培训处处长章王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周奇,湖北省武管中心主任陈文胜,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邓小羊,及武汉市武术协会、天门市武术协会的相关领导出席。本次论坛由苏州唐手武术文化研究会、武汉体育学院、湖北天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主办。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逻辑推理法和综合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太极拳为研究对象,提出有关中原武术传统特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策,以期使中原更快、更好地实施文化强省战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峨眉地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进行了分析。峨眉地域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文化内涵,为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与视野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峨眉武术技术传承的特殊性与身体技术的文化传承方式,彰显了非物质文化要素的特点。峨眉地域武术的发展更多是一种文化层面的保护与发展,因此,在文化语境中去推动峨眉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到利益与实效有机结合,是今后峨眉地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闽南武术的文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闽南各种武术样式发展有失偏颇;闽南武术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关系不和谐;闽南武术技术体系保存较好,练习场域分布不均;闽南地方武术管理部门出台的法律法规、制度文化不完善,闽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有待细化;闽南武术代表性拳种传承人遴选制度与现实的文化生态需求不对称;闽南武术网络媒体、数字化建设平台相对匮乏;闽南武术精神文化创新途径与力度不足;闽南武术的文化生态美学意识缺乏等等.  相似文献   

8.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民间武术开发的重要性及其目前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对民间武术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开发对策有培植民间武术传人,开发民间武术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活动,开展民间武术在学校中的教育,积极利用媒体传播力量。  相似文献   

9.
金安  汪城 《武当》2013,(4):4
为响应党的十八大文化强国号召,弘扬中华武术精神,2012年12月15日,由中国·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纯阳拳传播中心、中国武当武术协会武汉市分会举办的首届武当纯阳拳联谊会,在武汉市武昌江滩举行。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纯阳拳代表性传承人、武当武术协会武汉市分会会长、武当纯阳拳掌门人汪兆辉老师,和来自安徽省纯阳拳传  相似文献   

10.
中华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亟需保护,但是在传承人的选拔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武术传播学角度分析总结了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必备的素质,提出了武术传承人的选拔与考核制度,以期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做出有益的建议.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复杂的体系结构,这在丰富武术传播内容的同时,也导致了武术“传而不播”的尴尬境遇.本文通过对全媒体的传播优势和武术海外传播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结合全媒体特点为武术海外传播提供超细分服务、实现渠道整合和传播内容的多元化,进而有效提高武术的传播效率、扩大传播范围,实现武术海外传播的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教育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高校教育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地位。高校教育传承价值在于:实现武术教育的文化回归,夯实社会基础;唤起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化自觉,提高民族文化主体性;提供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文章最后探讨了其价值实现的途径,以期为高校教育传承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使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来保护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应达到先进性、规范性和扩展性等性能要求。其系统设计应包括:信息采集模块、数字加工模块、资源分类模块和网络平台管理模块等四大内容。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具,也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展示和传播提供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4.
章文站在新时期峨眉地域文化大发展和峨眉武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对峨眉武术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结合峨眉地域文化和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可继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寻找峨眉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点,着重阐明了峨眉地域武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儒释道文化特点、名山文化特点、武侠文化特点和养生文化特点等地域性特点,指出了在峨眉武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继承、传播和发展峨眉地域武术文化的途径和方法,希望借此推动峨眉地域武术文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武术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的内涵,指出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武术文化面临的危机,从日本、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得到启示,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武术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对中原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背景、成功模式、发展策略的研究发现,在“少林”、“太极”武术文化的影响下,实施武术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建立灵活的产业运营模式、拓宽武术文化传播途径、培养高层次的武术文化产业人才、提高大众武术文化消费意识等,是促进河南省武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本文将“微”时代媒介传播的视野聚焦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中去,挖掘微媒介传播的新趋势,以探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保护的新路径.研究发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对微媒介需求度高;微媒介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上责任缺失;微媒介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上关注视角偏离.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多种微媒介加强联合、传播内容形式多样、传播方式推陈出新、传受双方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武术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武术的发展,不仅需要保护,而且需要传承;不仅需要理论,而且需要实践。武术的发展仅停留于"理论"保护却不能付诸于实践传承。武术的被"分解"使武术传承陷入了尴尬境地。武术拳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发扬具有重要意义。武术的发展需要遵循: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相结合,拳种模式与其他拳种相结合,静态保护与动态保护相结合,民间力量与学校力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为唤起人们对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武术的法律保护意识,通过追溯福建畲族武术发展源流及保存现状,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剖析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律保护上存在问题的原因,积极探寻完善其法律保护不足的对策。即完善各位阶的法律规范,地方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建立传承人层级管理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武局 《武当》2008,(7):33-34
近几年来,武当山特区武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武当武术被成功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综合武当山特区实际,武当山特区在武当武术的挖掘整理、武术馆校管理、武术产业化开发等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在:发展武术产业的氛围还没有形成,武术产业化经济结构单一,武术人口比重低,武术馆校发展缓慢,武术市场存在产品单一、档次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