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言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二、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结束语引言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人最初找到了焉克思主义来处理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是经过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的。  相似文献   

2.
一九一九年夏秋,中国最早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竭力鼓吹实验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胡适,围绕着是否应该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怎样改造中国社会的议题,发生的争论,即“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的第一次论战。对于这次论战的结局,以及在当时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在我国有关的出版物中,曾作过不少评述。说法不尽相同,或大同小异。下面,仅列举近年来出版或再版的一些著作中的说法为例。  相似文献   

3.
“问题与主义”之争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之间的最初冲突。虽然李大钊与胡适在论战中各自表达了不同的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但是这种种冲突具有“原初”性质;在李大钊的“根本解决”与胡适的“点滴改良”之间存在着可以沟通的环节;李大钊与胡适的关系表明,中国革命可以在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问题与主义"论战是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阵营在新思潮的汹涌澎湃中发生裂痕、内部分化的标志性事件。在论战中,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们,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斗争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前进道路。经此论战,曾经的同人各自坚持着主义,在各自道路上渐行渐远。论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新文化运动阵营产生分化,培养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们的斗争精神,使很多人认识到输入和实行主义须注意实际。这些都是论战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历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历史思考张明军,陈少晖长期以来,发生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被史学界多数论者看作是胡适向马克思主义发动的“猖狂进攻”,其实质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与胡适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两种敌对思想体系的大...  相似文献   

6.
目前哲学战线上正在展开关于“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论战。这场论战的实质是,唯物辩证法和反对唯物辩证法的斗争;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斗争的学说和资产阶级阶级调和论的斗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斗争。“一分为二”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合二而一”否定矛盾的斗争,坚持反对唯物辩证法,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场论战中,杨献珍同志是“合二而一”论的代表。“合二而一”,并不是杨献珍同志的独创。它是  相似文献   

7.
“问题与主义”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问题与主义”论战是适应当时探讨现实社会“根本解决”的理论而引发的。它表明了早期马克思主义“惟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为实际的运动;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解决具体问题”的坚定信念。在争论中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和作为改良主义的胡适的“主张互相发明”,相互影响,相互激荡而又各自调整,不断促使对立面的转化与强大,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开启了实践之门。一个非马克思主义,却点破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机,虽非他本人所愿,但却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事实。  相似文献   

8.
在“问题与主义”论战中,李大钊撰写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提出只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革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同样能够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实际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创建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作了奠基性探索。  相似文献   

9.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运动发生后的第二个月,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1919年7月20日)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引起了一些赞同、补充和不同的意见。这就是后人所谓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了。 其实,当时参与讨论的也不过是李大钊、蓝志先二人,胡适本人以后也只写了《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二文。前后时间仅为一个多月。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后人并没有认认真真地去查阅当时的有关文章与资料。  相似文献   

10.
读了1978年第四期《语文学习》上赵国彦同志的《曹刿论战及其他》一文,有点不同的看法。赵文六次提到了鲁庄公的“鄙”,认为《曹刿论战》(以下简称《论战》)全文都是以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谋”的。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北京共产党小组是在大钊同志的领导下,经过“五四”运动的锤炼,在深入工农群众,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一九一六年初夏,李大钊同志从日本回国,痛感辛亥革命“流产胎殇”,决心继续寻找改造中国的途径。他利用国内外的报刊资料,研究俄国二月革命和欧洲各国社会党的状况,并针对当时国内政治、外交、文化以及人力车夫等问题进行了尖锐的评论。一九一七年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大钊同志很快地就认清了这个革命的性质。一九一八年七月,他在《法俄革命之比较论》一文中,就论述了十月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指出了十月革命的性质“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他希望中国人民翘首迎接世界新文明之曙光,以适应世界的新潮流。同年十一月,他又写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著名的论文。大钊同志的这些文章向中国人民指出了新的革命方向,代表着中国的先进分子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来观察国家命运的开始,标  相似文献   

12.
董武同志在《<曹刿论战>申的“论”》一文(见《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六期)中,指出“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按照记叙文的特点去处理,而不能只扣一个‘论’字”。  相似文献   

13.
“瞅”字现品质“望”中见精神江苏宝应县桃园小学刘寿华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18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描写了李大钊同志在敌人法庭上与家人见面时的两次眼神,一是“瞅了瞅”,二是“望了望”。仔细推敲这一“瞅”一“望”,更能体会出李大钊同志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  相似文献   

14.
《人生漫谈》仍然是一本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坏书。一、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论,坚持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冯定同志的人性论是他谈人生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他抬出“社会性”来顶替阶级性。在他看来,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同志的美学思想,是其整个思想理论卓越建树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臻于一定丰饶度,并且堪称是我国“五四”时期美学思想的制高点,放射着独具特色的光彩。然而至今,文化界对它重视不足。前几年面世的几部美学词典,有的胡适、陈独秀都已赫赫在册,这当然有理,但却无“李大钊”词目。有的现代美学文选,也未收他的有关论著。至于对其美学思想的专门探讨,尤显门庭冷寂,所获无多。引人瞩目的学术力著叶朗同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在论及“李大钊的美学”时,也仅涉及其《光明与黑  相似文献   

16.
张君劢(1887—1969年),中国现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徘徊于政治与学术之间”,阐扬儒家传统文化,力倡“唯实的唯心主义”和“自由意志”的人生观,鼓吹建立“修正的民主政治”,在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本文拟就张君劢与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那场“科玄论战”的关系试做再探讨,特别是对论战的思想文化背景以及张氏的思想矛盾做进一步分析。一、张君劢———“科玄论战”的主角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应邀到清华大学对一批即将赴美的留学生发表题为《人生观》的演讲…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无论是哲学史界,还是历史学界总是毫无疑问地把李大钊“五四”时期提出的“物心两面的改造”观当作二元论而加以否定。例如,吕希晨和王育民撰写的《中国现代哲学史》教材指出:李大钊“有时还存在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残痕,特别是他受了达尔文进化论与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的影响,提出了“‘物质与精神两面改造’的二元论观点”;①研究李大钊的专家吕明灼先生在其专著《李大钊思想研究》中也指出:李大钊提出了“以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邓涛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4):20-23,82
1919年,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表明其既是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也是最早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先驱。他在1924年出版的《史学要论》,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之作。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最早的思考者也是李大钊。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北京和北方地区建党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培养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批建党、建军、建国和社会主义建设英才。  相似文献   

19.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是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焦点,李大钊对此问题的思索就是一个缩影.在袁世凯统治时期,他抨击省界之见,赞成中央集权,其政治主张接近旧立宪党人;在段祺瑞当政时期,他反对专制主义,转向地方分权,其政治主张与国民系一致,具有联邦主义倾向;在联省自治前后,他弘扬民主自由,揭橥联邦主义,其政治思想也进一步升华.可以说,民国成立以来,他的思想经历了从主张单一制的中央集权到主张单一制下的地方分权,再到主张联邦主义的变化.其思想演变折射出民国政争的波谲云诡,并与民初以来地方政治思潮上升的趋势相吻合.不同的是,在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不仅与资产阶级联邦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其国家结构思想极具特色.他的立论基础先是联治主义,后是平民主义,在当时都与众不同;他对联邦制国家结构的偏爱甚于其他主张联邦制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他批判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但不反对联邦制度,他对联邦制的设计与中共“二大”的构想有所不同;他对世界联邦主义的设想也独树一帜.这些都体现出李大钊国家结构观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跋<国体与青年>》一文,写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是李大钊同志继《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之后又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章,发表在一九一九年一月十六日出版的《少年中国学会丛书》第一种《国体与青年》上。这篇文章长期以来没有被提及和重视,不见著录于国内外各种有关大钊同志著作的目录。笔者是在二十年前购得《国体与青年》一书时,读到这篇文章的。《国体与青年》这本书的作者是曾琦。他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是其中的右翼分子,后来堕落为国家主义派和反动青年党的头目之一。当时,由于这个学会本身具有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性质,因而,它所出版的《丛书》中自不免包括曾琦的作品。曾琦在书中极力鼓吹什么“共和为世界最良之国体”,号召青年为建设一个旧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他说:青年如“益究共和之原理,而坚其信仰,悬一定之目标,而务求必达”,那么,“他日……必有真实完美之国体,涌现于吾人之眼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