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小说中人物语言个性化主要有重复与省略两种话语样态,并具有善于描摹话语主体口吻语调、善于揣摩话语主体心理情态、善于反映话语主体生活内容以及善于揭示时代色彩思想内涵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出发,着重分析了<孤独者>文本话语的对话性特征.在叙述者、主人公各自的话语内部以及他们之间都存在着对话性,形成了巴赫金所说的"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而且,在结构的构制上也存在着对话性.这种对话性体现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五四时期话语的多样混杂的状况对鲁迅的影响.从对话性入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鲁迅的小说以及小说背后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小说潮流的发生,深受全球化语境中西方理论话语的影响。文章试图论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拉康的有关后现代文化心理理论、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理论以及西苏和依利格瑞的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潮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拉康将爱伦.坡的小说《窃信案》剖析为情节、情节的叙述、叙述的条件三个层面,着力于文本形式结构所呈现的主体的命运以及能指对主体的建构功能。拉康的文本分析提示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范式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人物的话语进行剖析,从而揭示男性在话语上对女性的歧视与挤压,分析男性话语霸权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莉莲的故事》是澳大利亚当代杰出的女作家凯特·格雷维尔的代表作之一。根据伊利格瑞的女性写作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了小说中的男权话语和女性话语及其对抗,揭示了父权体制下的家庭生活和女性的压抑心理以及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觉醒,创造性地表达了自我之声和瓦解父权统治的反叛行为。  相似文献   

7.
通过拉康式主体展开理论反思,一方面阐明拉康"回到弗洛伊德"的理论改造实质属于反生物学的"主体文化内化"观,另一方面分析拉康语言精神分析学"解构的结构"的理论悖反,从而指出拉康主体性理论主体"缝合"的幻象及其不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尝试说明当代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主体建构的三条思路:从主体的文化寻找来重建交互主体的位置,从主体的语言构造来发现作为无意识的主体与作为语言的主体之间的同构关系,从主体的价值立场来论证主体的欲望生产及理性辖域之间的伦理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受生理因素以及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女性语言相对男性在词、句法以及话语风格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特点。以小说《血色浪漫》中女性人物对话为例,从话题选择、会话策略以及幽默的角度对其话语风格进行总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长篇小说<进涌的流泉>是一部具有德国传统教育小说模式的作品.小说以主人公约翰的成长为主线,叙述了主人公在动荡的历史环境下的成长和与环境磨合的过程.本文借助法国著名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思想家拉康的主体认证理论,对小说主人公成长过程中语言在其主体认证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再现其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0.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的长篇小说《迸涌的流泉》是一部具有德国传统教育小说模式的作品。小说以主人公约翰的成长为主线,叙述了主人公在动荡的历史环境下的成长和与环境磨合的过程。本文借助法国著名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思想家拉康的主体认证理论,对小说主人公成长过程中语言在其主体认证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再现其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