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教师的话语霸权是社会权力结构、文化专断以及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使教师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话语,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没有主动权和参与意识。因此可以通过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对话以及采取宽容的态度等来实现师生话语的共享。  相似文献   

2.
探析基础教育中教师的话语权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世界的主流话语。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话语权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的就是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地位的确立。因此,要改变基础教育教师话语权力的现实缺失,就必须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着手。  相似文献   

3.
在Let’s talk对话教学中,教师需深入解读教材和分析文本,紧扣文本语篇内容,关注核心语言,通过文本解构、建构、重构、再构,让学生明晰教材内涵,提高语言技能,丰富语言输出,提升对话意识与能力。该策略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助推综合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间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统一性。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下,传统教师角色不断解构,新的教师角色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统一性。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下,传统教师角色不断解构,新的教师角色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6.
转变教师角色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主体间性理论为教师新角色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视角。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间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统一性。在主体间性的视角下,传统的教师角色不断解构,新的教师角色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7.
一、教师自我建构的意义所谓教师的自我建构是指教师对自己的特长、能力、知识和价值观念等的自我构建。教师的自我建构表明主体具有积极的心态,能够主动应对工作上的挑战,体现了教师追求自身完善,追求卓越,达到自我实现的意识。建构主义者认为:“当个体参与意义的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由环境直接传授的知识时,学习发生了。”就是说,只有教师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自身建构,才意味着成长。在当前一轮又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教师面临着愈来愈多的压力,如果总是提倡教师发扬蜡烛精神,让教师作出自我牺牲,这种做法教师难以接受。美国学者克里斯·黑金(…  相似文献   

8.
张扬学生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的主体性,本文通过走进文本:唤醒自我体验;课程开发:凸显自主意识:师生对话:张扬主导力量;教学反思:实现主体自觉等观点论述,阐明了语文教师主体性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9.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世界的主流话语 ,基础教育领域教师的话语权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的就是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地位的确立。本文分析基础教育教师话语权力的现实缺失 ,话语权利存在的价值与话语能力的有效提升 ,强调了教师言说能力的存在与张扬对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失语与喧哗——教师评价实践中的话语现象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解释学角度看,教师评价活动就是衡量和判定教师工作价值时,不同评价主体建构评价话语以及对评价话语进行解释、使用的过程。由于话语和权力的特珠关系,教师评价话语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内在权力秩序建构的过程。在现实的教师评价话语世界,行政管理者和教师之间由于控制性的话语关系,话语系统呈现出表达的单向性、内容的单一性、形式的刻板性等特点,从而使教师评价话语与教师真实的价值世界疏离,既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无助于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以及园本课程开发中,幼儿教师被赋予了课程审议的权力。然而,在相关课程实践活动中,幼儿教师课程审议的主体地位却受到制度权力、自身素质、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出现了教师"权力游离""话语弱化""集体失语"等问题,使其主体地位处于一种迷失的状态。当前,幼儿教师在课程审议中主体地位的回归,需要通过完善政策制度、提升教师素养和塑造园所文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王俊 《文教资料》2011,(7):137-138
对话教学应走出教师独白式教学的樊篱,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而这并不代表教师地位的削弱,反而是对教师对话素养的挑战。因此,教师在对话教学中不仅要改变自己的角色,而且要培养对话思维,并合理安排自己的职后再教育,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13.
遗忘与追寻:关于教师话语权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后现代课程观提出了“对话”的理念,“对话”成为新一轮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对话是需要在个体独立的话语系统中展开。教师作为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体,其话语权利的剥夺与丢失将影响整个课程内涵的丰富和多元。因此,本文通过探讨教师话语权利,提出通过教师的自我意识觉醒、自我专业发展更新来强化教师的话语意识。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话语权是教师最基本的权力,但是长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教师话语权一方面严重缺失,另一方面则被扭曲滥用。缺失是在制度、专家和行政话语的三重压迫下形成的.而滥用多在于教师自身的原因。对此,首先应该在制度层面上保障教师的话语权,其次教师本身应该增强主体意识,并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学生、教材、自身进行对话,实现教师话语权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旨在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师课程领导,既是教师对课程及其实践的反思和修正,也是学校对教师人文关怀的体现。教师具有课程领导的权力、职责与义务,这意味着教师角色的增加与转变。然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师课程领导的主体意识缺失、文化建设缺失和制度保障缺失问题。教师课程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建构学习型组织和健全教师课程领导制度。  相似文献   

16.
吴君 《考试周刊》2013,(52):36-3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语文教师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动",即在阅读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这既是建构新的模式的基本点,又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乃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源于北美大陆的反思型教师教育理论日益受到我国教师教育界的关注。反思型教师教育是对技术型教师观和经验型教师教育模式的一种否定。它强调教师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教师对现有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反思加实践,教师不断地对教育理论进行解构和自我建构,从而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反思型教师教育模式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权力无疑是影响课程改革实效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福柯运用其独特的权力分析方法,解构了既往的权力理论并建构起自己独特的权力观。在现实课程改革权力场域中,教师的权力走入了陷阱。借用福柯的权力分析方法和权力观,课程改革的权力场域将得以重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权力的行使使得教师走出课程改革权力场域的陷阱。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师课程创生素养”指学前教师为发挥师幼主体地位,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在后天的学习工作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依据自身知识能力特点、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实际情况,自觉地对整个课程运作过程进行反思批判、持续建构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意识、能力等综合性品质。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9,(2):53-58
《俄狄浦斯王》中对话和狂欢建构起来的诗学空间,对古希腊人困兽犹斗的"狂欢式"的抗争精神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试图消解"宿命论"命运观的绝对统治地位,力图使得人的自我主体意识能够与"宿命论"的他者命运绝对论进行对话,使得作为自我主体的人能够与未知他者"兽"进行对话。他们从生命意义层面剥离出抗争的实质,即古希腊人在命运与神权的绝对统治下,勇于颠覆等级制度、颠覆他者权力话语的绝对统治地位、颠覆主宰人主体意识的沉重枷锁。他们以飞蛾扑火式的壮烈精神对人主体意识与独立自由意志进行了大胆的高扬与更新,以求人的自我主体意志和话语权的获取与实现、以求人的自我意识与"宿命论"命运观的对话的实现、以全其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