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语文》2005,(7):7-7
网络对当代青年的影响表现在:(1)互联网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代青年的思想、行为和生存方式;(2)网络的传播特性造成信息泛滥,多种信息垃圾(例如黄色信息、暴力信息、反动言论)会弱化青少年的首先意识;(3)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造成极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妨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4)网络的隐蔽性将导致青少年不首先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我;(5)互联网的全球性使文化网络传播成为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冲突的主要原因;(6)“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网络传播的伴生品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构成危害和威胁;(7)互联网的示范性将对青少年的恋爱、婚姻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网恋、早恋、同时与几个人恋等)。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以其自身的特点(虚拟性),已经和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社会行动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方式.作为一种数字存在、一种虚拟的实存,即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正时刻重塑着现实社会的关系结构,或者说,网络与网络社会为人们重塑现实生活提供了某种"路径"与手段.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也译为“社会创新”、“公益创业”,或“公益创新”。牛津大学社会创业研究中心认为,社会创业,是个人、机构和网络,通过捕捉新机会,挑战传统结构失效。社会创业可以指营利或非营利组织的创新立业,而大多介于两者之间。如创建慈善公益基金会、创办兼顾社会利益的营利企业、志愿公益活动、产学研混合型创新活动等都属于大社会创业范畴。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出现及新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普通公众也可以参与新闻信息的制作和发布.这一新的传播现象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流程,对社会的影响巨大且深远.通过在网络空间的讨论和协商,公民新闻实现了网络公众舆论的汇聚,构建了公民参与网络,从而实现了对协商民主的推动.可以说,公民新闻的发展不但加速了开放式政府的形成,进一步强化着社会监督的效力,也推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不仅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而且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转型.网络族群的崛起、社会互动模式的改变及社会组织模式的重塑,从微观层面体现了网络社会的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本文试图探讨研究互联网传播方式对改变个体受教育者地位角色的启示;网络虚拟空间对改变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交流方式的启示;网络传播技术对改变受教育者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仲崇宏 《文教资料》2009,(14):228-230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背景的社会化环境对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极其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以及“三观”的重要途径.加强网络的管理和建设.积极疏导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网络自控力,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信息社会 ,是网络社会 ,这种全新的社会生存形态已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空间。网络社会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 ,它以特有魅力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方式 ,人类数千年来形成的道德体系 ,在网络社会中正面临着种种挑战。在高校 ,伴随网络的普及 ,许多前所未有的道德新情况、新矛盾也纷纷涌现 ,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回答。  一、网络社会对学校德育的挑战当前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传统道德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 网络传播信息的超地域性加剧了青少年的道德冲突。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 ,…  相似文献   

9.
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学生在知识传播网络中的位置对知识传播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占据网络中心和富含结构洞的位置有利于提升知识传播绩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化媒体普及的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构建基于社会化媒体的知识传播网络,重构知识传播的渠道和模式,利用社会化媒体去中心化的特点,将知识传播模式由教师的单向传播模式转换为师生的双向互动模式,提升知识传播绩效。  相似文献   

10.
生物学“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背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教育”(简称STS教育)是近年来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它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多层次多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  相似文献   

11.
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同时对父辈进行着"文化反哺":青年对社会的新器物的使用和新潮流的了解上拥有优势的"话语权力";青年在日常生活层面影响着父辈的行为取向;青年在价值观、人生观上"反哺"父辈.文章立足于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急剧变迁的社会大环境是"文化反哺"现象发生的社会宏观背景;青年同辈群体的交往、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是青年"反哺"能力形成的主要社会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和“以人为本”建设原则,客观要求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介必然担负起传播人文关怀‘的社会责任,分清市场环境下新闻媒介的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新闻媒介通过对人及其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起疏导社会矛盾、纠正社会转型期失衡的价值观等方式宣导人文关怀。同时,新闻媒介还须避免因过分平民化而导致“庸俗”“娱乐”化倾向,避免报道的表面化和缺少人性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关系革命"背景下,网络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正由传统的自媒体开始逐渐向着社交媒体的方向发展,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网络传播环境下,微博是社交平台的提供者、社交内容的引领者、社交方式的创新者,被用户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动机。微博社交功能被挖掘的同时,也有着不少社交隐患,需提高警惕,并合理地予以规避。  相似文献   

14.
和谐“网络社会”的构建及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生存方式。“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它既拓展了人的交往空间,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又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要构建和谐“网络社会”,应加强网络法规对网络社会问题的控制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应对网络社会问题中的作用;构建网络社会交往的基本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15.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他拥有着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传播时间上的自由性,传播空间上的无限性等优势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网络媒体作为社会公共媒介必须承担的义务,同时也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虚拟学习社区的空间是一种社会空间。通常,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存在着三类社会空间,即个体空间、群体空间和公共空间。这三类社会空间在社会互动、社会群体以及社会网络方面的特征各不相同,功能则相互补充。在群体空间的学生群体空间中,一种新型的学生群体——“课群”开始取代传统的班级群体,并且在互动媒介、学习方式、人口结构、社会网络、角色分工、群体意识以及群体规范等方面显示出一些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与科技等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作为语言中变化最快、最敏感、最活跃的词汇也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语料库。在这些新增加的词语中,有些未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慢慢从人们的口中消逝;而有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纸、网络、新闻媒体上,甚至于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也频繁使用了,如“被和谐”、“被代表”、“被增长”等“被××”结构的新词语。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经历一个大的社会转型期,诗歌传播有了一个全新的语境,其中最大的变化来自于传播媒介的改变.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信息文化等新的社会文化特征都为诗歌的传播带来了新鲜的质素,影响了诗歌写作的状况和诗歌文体从形式到内容各个层面.这些合力最终使得诗歌写作出现了一种求真的美学倾向,这种"求真"的美学导致了诗歌写作当中"善"的纬度的缺失.而如何让诗歌写作在真善美之间找到平衡是当前诗歌写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已无法满足社会对该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然也就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进行相应变革,人才培养要满足市场需求的现状,就必须创新打破传统的封闭格局,并以社会应用需求为导向,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视觉传达专业的特点,我们应当围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改革教学结构,凝练特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教学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作品,《士兵突击》的传播效应令人称奇,一定时期内在社会形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兵迷"文化。受众在对符号的判定和认知中接收信息主体,并扩大其外延,使得传播行为主体形成轰动的社会效应。本文从媒介批评的角度运用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概念分析"士兵文化"形成的原因,以及《士兵突击》是如何对社会群体文化产生强烈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