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旦笔下的身体意识最早出现在《野兽》一诗中,此后,身体与穆旦的创作主题融合,成为揭示“此在”真实境遇的一种角度,通过身体揭示孤独、虚无的真实处境。不仅如此,穆旦还将这种身体意识推广到大自然之中,营造一个欲望燃烧的大自然。最终,由于不堪虚无的折磨,他把身体推上了神坛,不过,这只是一次短暂的精神慰藉。  相似文献   

2.
穆旦的诗从一开始就以独特的抒情方式唱出那种属于他自己的内心涌动,也属于苦难的中华民族所拥有的激怒与抗争的声音。穆旦诗内在世界的矛盾和张力,并非全然是哲学玄思的抽象意义上自我精神的折磨与痛苦,而是基于现实斗争苦难生活土壤上来自一个知识分子的冷静的智性与超人的觉醒。穆旦与民族文学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精神联系,同时又是传统文学的感觉与传达方式最深刻的叛逆者,这使他诗中的“新的抒情”有一种承载全然非传统而又隐含传统精神的新的生命和新的姿态。  相似文献   

3.
爱与孤独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他们之中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爱与孤独     
凡人群聚集之处,必有孤独。我怀着我的孤独,离开人群,来到郊外。我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原来,孤独也是一种爱。爱和孤独是人生最美丽的两支曲子,两者缺一不可。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孤独的人也不可能懂得爱。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孤独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当我独自在田野里徘徊时,那些花朵、小草、树木、河流之所以能给我以慰藉,正是因为我隐约预感到,我可能会和另一颗同样爱它们的灵魂相遇。不止一位先贤指出,一个人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弗洛姆认为,人只有通过爱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孤独状态。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  相似文献   

6.
罗素 《初中生》2013,(14):1
有三种简单然而无比强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忍受的怜悯。这些激情像飓风,无处不在、反复无常地吹拂着我,吹过深重的苦海,濒于绝境。我寻找爱,首先是因为它使人心醉神迷。这种陶醉是如此的美妙,使我愿意牺牲所有的余生去换取几个小时这样的欣喜。我寻找爱,还因为它能解除孤独。在可怕的孤独中,一个颤抖的灵魂从世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倾毕生之心血所创建的教育理论,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统观他一生的教育活动,不难看出: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中始终伴随着一种动力——“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即“爱满天下”的精神。“爱满天下”的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灵魂所在。而这,也正是我们当今教育工作中所不足的。  相似文献   

8.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塑造了布恩迪亚家族,也通过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宿命表达了自己对爱和孤独的理解。这种关于爱与孤独的表达,指向一种内向性的生存论。布恩迪亚家族成员身上所焕发出来的爱不是对象性的,因此而产生的孤独也不是对象性的。爱与孤独在主体身上经历了由外在转向内在的过程,最终演变成内向性的爱与孤独。经由内向性的转向,爱和孤独不为外物所流转,显得愈发珍贵。而内向性的爱和孤独更是表明:内向性,才是个体生存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9.
穆旦是中国新诗史上的优秀歌者,他在晚年与被奉为俄国象征派祖师的丘特切夫之间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诗歌正是二者精神相遇的媒介。丘氏和穆旦都自觉抒写了黑夜、苦难、死亡等主题,并表现出满怀希望穿越心灵与社会的黑暗,寻求灵魂光亮的努力。二人最终都以抒写的方式经历了各自生命的成长,也都演绎了一份不乏光彩的诗歌人生。  相似文献   

10.
孤独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内在感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因对孤独淋漓尽致的抒写而成为千古绝唱。人类在普遍共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中完成了对孤独的精神接力。只有深刻地体验孤独才能自由地释放孤独,并最终超越孤独,保持一种顽强不懈的进取姿势,达成对人类自身的无穷关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