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物馆利用文物及影像来记录历史事件,为许多国家回顾、建构、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场域。一场战役或喋血冲突,带给人类的是难以言诠的身心创伤,面对这段历史,除了透过历史教科书的撰写与教导学子外,国家社会亦选择运用博物馆独特的展示手法及空间环境的营造,传达书本上所缺乏的经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2.
这里发布的调查结果是国家物局课题“关于加强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调查研究”中观众调查部分最终成果的简报。此前已经在《中国物报》上发表了之一:“六一节,你去看博物馆吗?”和之二:“当代大学生眼中的博物馆”。本分为三个部分:一、2004-2005年度中国博物馆参观的基本构成,二、与参观相关的观众行为分析,三、博物馆及其展览信息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3.
袁文祥 《新闻传播》2006,(8):56-56,68
现在许多的博物馆正在慢慢地失去观众,尤其是历史类博物馆,不管规模、名声大小,很多都是门庭冷落,观众稀少。这就给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怎样来吸引观众,怎样把观众引进博物馆来?只有处理好这问题,才能把观众重新吸引进博物馆,使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充分显示出博物馆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教育是为观众的自主学习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和强化观众的学习行为,并使观众的学习结果与博物馆教育目标相结合的过程。在现代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中,教育不仅是博物馆对社会的责任,也是首要的任务。儿童博物馆作为一有明确的观众和任务导向的特种博物馆,教育扮演的角色与功能尤显重要。要实现儿童博物馆的教育使命即通过特色的展示规划和教育活动,提供一般  相似文献   

5.
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是指前来博物馆参观并接受博物馆服务的所有人民。目标观众(target visitor)是指博物馆期望来馆参观的人,是博物馆教育服务的重要对象。研究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对于自然博物馆展览设计、展示方式及教育成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及访谈方法,得出自然博物馆的目标观众是学生及亲手家庭,潜在观众为教师。从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的参观行为、参观过程及参观效果三个方面入手,针对目标观众的取向提出自然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教育活动等工作上应充分考虑目标观众的兴趣、期望。  相似文献   

6.
人物类纪念馆是纪念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的专题博物馆,因为主题明确、性质特殊,在展场环境、展示内容、展出文物上都较一般博物馆有更鲜明的个性特征,纪念馆可利用这些特征,结合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办出独具特色的展览。  相似文献   

7.
纪念类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类型中最主要的博物馆,它们承担着继承与传播优秀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弘扬社会风尚、发展社会文明的功能和责任。然而,在对待纪念类博物馆发展问题上缺乏积极认知,文章从认知视角的两个维度,解读纪念类博物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子场域"之一的博物馆,是一种有着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媒介场域。此场域的活动主体之一——观众,是有意识、有知觉、有精神属性的人,认知是其在博物馆场域中主要行为类型之一。从媒介场域理论角度考察,观众作为在博物馆媒介场域中具有既定位置的存在,其认知行为的发生除了内在的认知语境作为先天图式发挥作用外,还受制于外在的博物馆媒介场域规训以及中介于观众内在与场域之间的惯习。  相似文献   

9.
王歆雅 《新闻传播》2009,(9):135-135
“从微观上来说,对于普通的观众,经过精心筹备的春节联欢晚会的确是一场感官的饕餮盛宴.但是从宏观上观之,春节联欢晚会带给中国,带给中华民族的却不单纯是一场节目的盛大演出.春节联欢晚会在现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的过程中也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光环境是博物馆陈列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博物馆展览对光环境的认知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变化,应在目前博物馆事业大发展的情况下,对光环境塑造的理念、技术、方法进行科学归纳和总结,探索光环境的发展方向,从而带给观众一种较为舒适的博物馆展览光环境体验。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地区历史化的缩影,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看,博物馆将成为所在国家、地区或城市历史化的象征,并有可能成为新的化中心。博物馆不论从发挥传统教育职能来看,还是从现代工作方式,搞好市场化经营,吸引观众都是其第一需要。而吸引观众的关键因素在于博物馆的形象是否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论博物馆经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营是指企业等的筹划并管理,或经管办理经济事业。那么,作为“非盈利性机构”的博物馆,是否需要经营?博物馆经营的内容、特征是什么?经营是否会影响博物馆业务工作的开展?成功的经营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本文拟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一、博物馆搞经营是形势所需作为文化传播的公共机构,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文化舞台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现有博物馆1800座,拥有近一千万件的藏品和每年上亿的观众。博物馆利用实物资料,以特殊的语言,直观的形式发挥着社会教育、文化娱乐功能,为促进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  相似文献   

13.
展品表征既是博物馆赋予物品的新的意涵,又是博物馆空间秩序建构的前提条件。观众的参观行为受到博物馆空间秩序的影响,博物馆展览过程影响着对其身体控制的方式和途径,进而将观众作为一种表征呈现于博物馆空间秩序中。身体控制作用下的展览影响了展品表征的真实性,这种影响与博物馆空间秩序中的权力场域相关,更与现代性社会进程中博物馆功能转变有关。观众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获得了多重身份与权力认同,博物馆也作为现代性社会的一种表征影响着观众的身体控制与博物馆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14.
遗址博物馆作为现代人类与古代遗址之间的沟通媒介,为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提供了最形象的教材。如何全面、真实地展示和保护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协调现代建筑和古代遗址间的平衡关系,协调博物馆专业化保护与观众普及化欣赏的平衡关系,从而更好地为遗址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无疑是当前遗址博物馆建设规划和展示设计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作为福建省首个考古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在其规划建设过程中,整体以"补山"为理念,在做好遗址本体保护工作的同时,通过场馆展示、标识展示和局部复原展示等全面真实地展示遗址价值,是对我国遗址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5.
博物馆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与民主化、资源数字化的今天,博物馆该扮演何种角色引发了博物馆学界乃至社会的关注与讨论。无论发达国家亦或发展中国家,感受到压力与危机的博物馆人,似乎都高举“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旗,高调地去迎合社会,以为这样便可化解因剧烈变动的世界带给博物馆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时代的博物馆与社会的交流应该基于什么原则?是在坚守博物馆专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化,还是以社会化来消解博物馆的专业化?所谓的博物馆社会化是否正在或者将会泛化博物馆、虚化博物馆学?本文将通过历史的考察、理性的思辨,对上述问题进行尝试性地回答,以期为全球视野和信息、交流技术飞速发展的语境下,当今博物馆与博物馆学所面临的挑战,做些许抛砖引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终身教育”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广大民众对知识更新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日渐强烈,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当代博物馆认识到这一社会需求的变化,着手组织社会教育色彩更为鲜明的展览,形成了博物馆中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博物馆教育性展览。怎样认识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的特点?怎样发挥博物馆教育性展览的作用?怎样满足观众的学习要求和获得积极的教育效果?笔者试图从观众学习的角度,从获取积极的博物馆教育效果出发来讨论这些问题。宣示性、欣赏性和教育性展览依据展览目的、主题展现方式、观众参观行为等条…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展示艺术是一种诉诸于视觉器官的文化形态。为观众提供可欣赏、教育的展示精品是博物馆追求的永恒主题。本文通过对博物馆展示主题、创意设计、科技及视觉艺术四方面进行阐释,发掘博物馆自身所蕴藏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当代视觉文化背景下展示艺术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8.
正确地研究和认识博物馆观众是有效地开展博物馆工作的基础。 众所周知,博物馆观众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博物馆观念的影响,重“物”轻“人”的倾向一直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这种倾向反映在博物馆学研究当中,就是对于博物馆观众的研究和认识远不及对博物馆实物资料的研究和认识。正是由于对博物馆观众缺乏应有的研究和正确的认识,因而导致了博物馆工作常常陷入一种低效、盲目、缺乏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在很多国家大家认为的观念是:博物馆的中心任务是承担与社会相关的责任,即博物馆开放,收藏,营造新建筑吸引新观众,可持续发展,参与共享或交换不同形式的投资。在面对这些挑战时,博物馆采取了更灵活的形式融入社会,让观众参与博物馆动手和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为了展现博物馆的作用,“传统”博物馆已经开始向外延伸活动,以促进发挥他们对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是两类属性各异的博物馆藏品,“跨界”展览在于通过这两类展品寻求人文历史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结合点,实现相互融合。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服务机构,应紧随时代发展步伐,从现代科学发展维度审视博物馆“跨界”展览,从人文历史和自然科学视角诠释人类文明,从“跨界”展览形式探讨博物馆展示手段,不断推出精品陈列,为广大民众奉献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使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