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4-25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Chadwich,Sir James,1891—1974)(邮票C12a和邮票C12b)在曼彻斯特大学受教育,1911年毕业后,便跟随在那里任教的卢瑟福^R18N工作。1913年他获得一项奖学金——18年前卢瑟福^R18N也是因得到了这一奖学金,这才从新西兰来到英国。查德威克用这笔奖学金来到德国,打算和盖革础一起工作。不幸,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成了敌侨。因而被德国政府拘押起来。  相似文献   

2.
《科教文汇》2014,(36):F0004-F0004
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1891-1974年),因发现中子,于193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查德威克1891年10月20日出生于英国的曼彻斯特市,中学时代成绩平平,但他有种“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精神。进入大学的查德威克,很快由于基础知识的扎实功底而在物理研究方面崭露超群才华。  相似文献   

3.
1920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核物理之父卢瑟福在研究原子核的过程中,提出可能存在一种质量与质子相似但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的假设,这一预见为中子的发现敲响了第一声晨钟。1932年初,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实验室中拍摄到一张云室照片,随即发表在某刊物上,这张照片清楚地记录了中子从含氧蜡片中打出反冲质子的径迹。但是居里夫妇竟然和这位人们期待了十多年的来客擦肩而过,错误地解释为高能r射线在氢核上的康普顿散射。一个多月后,卢瑟福的学生、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应用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的概念,证实了打击区冲质子的并不是高能Y射线…  相似文献   

4.
王辉 《科学中国人》2018,(17):50-53
也许生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充满着无数个"不安分"的因子。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卫宏远身上,除了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之外,他更有重披盔甲从头开始的决心与勇气,也有历经磨难仍展翅高飞的沉着与信心,以及鞠躬尽瘁为国效力的霸气与使命感。卫宏远早年就在工业结晶、流体混合、绿色分离技术以及化工安全等多个方向上研究深造。当他于1997年在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毕业获得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在英国流体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科教文汇》2014,(5):F0004-F0004
正阿瑟·哈登(英国,1865-1940年),因在糖类发酵及发酵酶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哈登,1865年10月12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1882年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学习,1885年毕业后赴德国埃尔兰根大学深造,后返回曼彻斯特大学任教。1897年任职于英国化学家预防医学研究所,1912年后,任职于伦敦大学直至1930年退休。大学毕业后,哈登被保荐到德国埃尔兰根大学深造。德国当时在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很多大学都声名远播。导师看他太年轻,将他分派到初级研究班,研究糖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07-210
英国一新西兰物理学家卢瑟福(Rutherford,Lord,1871—1937)(邮票R18a)的祖父是于1842年移居到新西兰的苏格兰人。卢瑟福的父亲是轮箍匠兼农夫,一共有12个孩子,卢瑟福排行第2,他幼年时种过地。卢瑟福在求学时期就已经显露出非凡的才能,在十几岁时获得了到新西兰大学读书的奖学金。他在新西兰大学毕业的时候名列第4(不知前3名学生后来都怎么样了)。他在大学读书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并且研制出来一个磁性无线电检波器。然而,  相似文献   

7.
《科教文汇》2014,(15):F0004-F0004
阿瑟·哈登(英国,1865-1940年),因在糖类发酵及发酵酶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哈登,1865年10月12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1882年进入曼彻斯特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8.
<正>布朗·P·M·布莱克特(英国,1897-1974年),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莱克特,1897年11月18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19年进入剑桥大学的马格达伦学院学习,4年后,他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来他留在剑桥大学,在卢瑟福领导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做核物理学的实验研究。1933年,布莱克特转到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担任教授;1937年,他就任曼彻斯特大学的兰沃西讲座教授,并主持该校物理系。1953年,布莱克特回到伦敦大学,主持物理系工作直到10年后退休。退休后,他仍担任物理学教授至1965年,其后任该院高级研究员。  相似文献   

9.
1871年卢瑟福诞生在新西兰纳尔逊城附近的农牧场,父亲做过木铁匠,母亲是小学教师,弹得一手好钢琴,经常辅导卢瑟福课外学习。他喜爱英国人写的《物理学入门》科普书,书中介绍了一些与自然现象有关的物理学知识,并描述了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其中有从简单实验来探索规律的方法,对卢瑟福一生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卢瑟福是12个孩子中的第4个,全家生  相似文献   

10.
走近石墨烯     
沐右 《科学生活》2011,(4):50-51
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Konstantin Novoselov)因为发明石墨烯获得了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1.
<正>译者按20世纪20-30年代,英国核物理走在世界前列,以卢瑟福领导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各国核物理学家的圣地。这里走出了查德维克、奥利芬特、布莱克特等一批做出过重要发现的卢瑟福的"小伙子"。希特勒上台后,英国又成为接纳欧洲大陆避难科学家的前哨,派尔斯、弗里什、福克斯等许多有才华的科学家在这里安身。丘吉尔与科学界关系密切,是最早预见到核弹的可能性的政治家。二战期间,丘吉尔担任首相,英国率先制定核弹计划,曾一度领先美国。最终英  相似文献   

12.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13-214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Thomson,Sir Joseph John,1856--1940)(邮票T10a)1856年出生在曼彻斯特,一个商人家庭中,家里指望他日后能继承祖业,但他却迈上了科学家的道路。汤姆逊14岁时进人曼彻斯特的一所专科学校,本打算学工科,但却对物理学逐渐发生了兴趣。1876年,他靠奖学金进人剑桥大学读书,此后便在那里度过了他的一生。他毕业时的数学成绩名列全班第二。1883年,他接替退休的瑞利^R6N任物理学教授,当时他只有27岁。1884年,他又接替瑞利的卡文迪许0实验室主任的职位,领导该实验室达30余年之久(直到1919年)。英国能够于20世纪前30年在亚原子物理学领域保持显赫的领先地位,主要有赖于他的指导和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3.
《知识窗》2010,(2X):19-19
<正>一个名叫沈锟的"西安娃",偏要逆水行舟开顶风船,家里花费370万元人民币供他在英国留学,9年后他获得两个硕士文凭。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放弃留在英国的机会,执意回到故乡,没有按他所学的专业  相似文献   

14.
正1933年,因在原子理论新形式方面的重大贡献,狄拉克与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共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显然并不为此感到高兴,反而相当苦恼。他对好友卢瑟福说想拒绝这一荣誉,因为他讨厌名声,更不喜欢公众媒体的大肆议论和宣传。对于好友的想法,卢瑟福丝毫不感到意外,但他还是诚实地说道:"如果你这样做,你会更出名,人家更要来麻烦你了。"仔细一想,好像确实如此。进退两难的狄拉克垂头丧气,只得接受  相似文献   

15.
如果人类消失,地球上将欣欣向荣;如果蚂蚁消失,成千上万的生物将会跟着消失。20世纪初,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曾经骄傲地宣称:科学除了物理之外就是集邮。他的话语中显露出对科学中的博物学传统的轻蔑和不屑一顾。进入20世纪之后,各门科学的研究内容都越来越细致,从前那种"集邮"式的博物学者已经少之又少。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不合群的人,偏偏就喜欢研究那些别人不屑一顾的东西,当今的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一种小东西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6.
1974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休伊什以奖励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脉冲星。然而,著名天文学家曼彻斯特和泰勒(后者于1993年因发现射电脉冲双星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1997年出版的《脉冲星》一书中特别写道:“献给乔斯  相似文献   

17.
《科教文汇》2014,(9):F0004-F0004
正埃德加·道格拉斯·艾德里安(英国,1889-1977年),因发现神经细胞的功能,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艾德里安出生于英国伦敦。18岁时,艾德里安便获得了科学奖学金,随后进入剑桥大学特里尼蒂学院攻读生理学。1911年,艾德里安从特里尼蒂学院毕业后,开始在卢卡斯教授指导下研究控制肌肉活动的运动神经冲动问题,其间发现了生理学上著名的"全或无"法则。由于这一  相似文献   

18.
创造短笛     
创造短笛骄杨卢瑟福的批评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在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时,有一天深夜,他去实验室检查,猛然发现一个学生还在那里做实验。卢瑟福便问他:“你上午干什么去了?”他回答:“做实验。”又问:“下午呢?”“做实验、”这时卢瑟福提高了嗓门:...  相似文献   

19.
崔铮,东南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现任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交叉学科研究部主任与印刷电子技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微纳米加工与制造技术及其应用、微系统技术与微流体技术及其应用等领域的研究。1989年由英国政府全额资助到英国剑桥大学微电子中心做访问研究员,1993年加入英国卢瑟福国家实验室,并于1999年成为首席科学家和微系统技术中心负责人。在英国工作20年中参加和领导了各种科研项目25项,开发了化学放大抗蚀剂在电子束曝光纳米加工中的应用技术,主持了欧洲微系统技术支持中心,参与了欧洲微系统技术标准化路线图的制定,参与了欧洲建立纳米科技联合中心的可行性研究。2009年从英国引入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相似文献   

20.
“管理决策过程的比较研究”基金项目是从1991年开始的,前三年主要是同英国的兰卡斯特、曼彻斯特、剑桥等大学合作,进行中英企业决策过程的比较研究。在项目执行中还得到了英国文化委员会(BC)和英国经济社会研究基金会(ESRC)的有力资助。另外,中国的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广州钢铁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