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型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积极地影响和推动着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高校学生文化社区是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它具有强大的社会辐射作用,发挥着塑造和引领城市文化的作用。本文从新型城市化建设出发,就高校学生文化社区与新型城市化的关系,阐述了当前创建我国高校学生文化社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社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的建设上融入文化的元素,体现文化的特点,才能形成具有高校学生特色的文化社区。通过对广东7所高校学生文化社区建设现状的调查,认为当前学生社区中最突出的矛盾是薄弱的社区文化氛围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不相适应,提出高校需搭建学生文化社区平台,在社区平台上交流和展现中沉淀,形成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营造具有文化氛围的学生社区。  相似文献   

3.
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是城市不断扩展、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城市环境不断优化的过程.软环境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内涵.文章阐述了城市软环境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城市软环境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并提出从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廉明的法制环境、规范有序的管理环境以及和谐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来提升城市"软"实力,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素质培养更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阐述了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意义、高校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进步,在城市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城市规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处于不断扩大发展的进程中,但是与此同时,城市环境却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各类型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充斥着整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发展和整体规划方面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干部是广大学生的带头人,他们直接参与学校的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在高校的运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文章结合自己多年一线工作经验,通过对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存在问题、如何教育管理进行汇总分析,以期推动我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组织是高校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繁荣校园文化、服务广大学生和提升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了重要作用。高校学生组织自身队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是其发生作用的前提。但由于管理制度不善、内部文化单调等原因,使得当前高校学生组织人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本论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组织人员流失较为严重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其负面影响,探讨了背后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开展品牌活动、完善制度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冷文勇  崔卫韬 《科教文汇》2014,(10):186-187
高校学生组织是高校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繁荣校园文化、服务广大学生和提升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了重要作用。高校学生组织自身队伍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是其发生作用的前提。但由于管理制度不善、内部文化单调等原因,使得当前高校学生组织人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本论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组织人员流失较为严重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其负面影响,探讨了背后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开展品牌活动、完善制度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和学生进行沟通的纽带。总体来讲,学生干部拥有良好的素质和卓越的工作能力,但是,他们本质是一名学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干部队伍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并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对外最直观的体现,它反应着高校大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而作为校园文化重要载体的学生社团在其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小视。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本文将以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探讨新时期下高校学生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虽然切入点是农村,目的点却是推进城市化进程与社会整体发展。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市化道路相辅相成,新农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内涵,消除城乡二元社会差别,为新型城市化道路提供必要准备,并以此成为中国影响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  相似文献   

12.
任成 《科技与管理》2014,16(6):18-22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基于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了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综合评价江西省二者协调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江西省新型工业化水平整体上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分异规律明显,西北部城市协调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从两大子系统内部差异探寻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失调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胡洁虹 《大众科技》2014,(4):161-162,172
适应社会化、市场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新型城镇化日益深化,并且也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地方政府必须面对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的意识不足、规划不周、权力集中、融资不力等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局势的变化,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实现地方政府职能有效转变,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硕硕  刘耀彬  骆康 《资源科学》2022,44(7):1449-1462
新型城镇化如何影响碳排放强度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与路径选择,更加关系到生态安全较为敏感的湖域地区可持续发展。以环鄱阳湖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构造生态安全距离空间权重矩阵,采用SPDM模型实证分析2000—2019年研究区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衰减特征。结果表明:①新型城镇化对降低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降低碳排放强度可以实现二者得兼;②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生态安全距离是影响空间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但影响程度小于经济距离;③生态安全约束下湖域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由近及远的“三阶段”衰减特征。由此建议因地制宜并合理定位制定新型城镇化政策,精准推进以县域为单位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推动生态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地区生态优势。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社区建设的时代背景,生态社区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我国新时期的生态社区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社区建设协同发展的机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社区建设和评价模式,将生态社区建设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机结合,实现生态社区建设过程中资源的高度区域共享,有效创建真正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态社区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探讨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城市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在20世纪80年代以"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双轨驱动为主;90年代开始,跨国资本成为驱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2000年以来则更多表现为多元要素驱动城镇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地区未来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对扶贫开发的影响与应对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城镇化、贫困地区的减贫与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如何有效对接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开发两大国家重大战略体系是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文章基于要素流动的视角,分析阐述了城镇化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结合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对贫困地区自我发展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尝试探讨新型城镇化助推扶贫开发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和制度优化路径,以期为推动贫困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开发"双轮驱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国防 《科教文汇》2013,(26):200-202
安置型社区“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产生了角色转化、身份认同、价值冲突等问题。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安置社区居民持续发展为本,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安置型社区文化目标体系,可以实现社区文化的“以文化人”的功能,从而解决农民市民化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天蔚 《现代情报》2010,30(6):99-101
在城市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经济建设的同时,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特别要注重对文化缺失人群的关心。引导社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居民分享社区图书馆的服务,加强文化交流,充分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物质基础加上精神充实,生活才能更美好。  相似文献   

20.
唐文跃 《资源科学》2011,33(7):1382-1389
地方感研究为认识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南京夫子庙为案例的研究发现,①夫子庙游憩者地方感具有基于历史、认同、记忆、想象的怀旧体验特征和秦淮风情、孔圣文教、商贾文化三个维度的结构特征,孔圣文教、秦淮风情的地方性特征得到了游憩者的高度认同;②游憩者对夫子庙的历史风貌具有较高的评价,游憩者认为夫子庙景观整体上反映的是六朝和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③游憩者对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风貌的地方感,以及对夫子庙呈现的六朝风月、明清风貌和怀旧特征的地方性的认同具有普遍性;④游憩者对夫子庙历史文化的体验缘于这些景观唤起了游憩者对历史场景的记忆和想象,唤起——评价机制是夫子庙游憩者地方感形成的重要机制。游憩者地方感研究对城市历史街区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