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田制这种农田体系使农民形成一个个以村庄为地理单元的共同体.相对于庄园制,从村庄共同体的角度来审视这一时期的乡村社会,可以看出,村民集体在农牧生产管理中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利.他们可以制定关乎村庄共同体利益的村法,这些村法涉及到耕作、放牧、拾穗以及整个村庄农田的调整等经济事务,这样的乡村基层呈现出很强的"自治"性.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治理实践中,村庄的整体性贫困与村落公共空间的衰落相互嵌结。当前,以农民个体和家户为主要扶持对象的精准扶贫实践和以技术治理为主的政策落实方式,使许多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屡遭执行困境和落实偏差。以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为主的"整村扶贫"的日常实践忽视了村落社会"组织衰落"的短板,因缺乏与村落公共平台的衔接以及村民的社会性参与,导致扶贫"内卷化",进而加剧了农民原子化、村落离散化、村庄共同体瓦解甚至"村落终结"的趋势。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研究村落公共空间与乡村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机制能够在理论上承接并形成本土化的公共空间理论,在政策和实践层面深化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3.
豫南皖西杠天神仪式是在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中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民间信仰活动。近些年来,随着杠天神仪式的复苏,直接影响到豫南皖西农村组织结构和信仰结构的回归。文章以河南省新蔡县余围子乡吕胡刘村吕庄的杠天神仪式为案例,从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演仪空间三个方面来探讨以传统农耕文化为核心姓氏村落,在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主导下,构成家族式的社会结构群体,因而实现了信仰家族化的社会理解。  相似文献   

4.
《嘉应学院学报》2020,(3):72-78
以中国传统村落潮州"象埔寨"为研究对象,对村落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近距离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GIS空间技术方法分析村落文化景观与地方集体记忆间的关系,并对村民地方集体记忆建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村落文化景观与地方集体记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宗祠、家庙、游神仪式等是村落典型性文化景观且在建构地方集体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宗族伦理秩序、文化信仰、风水观是村民地方集体记忆的重要因子;村民重视文化景观的延续和维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地方集体记忆的深度并进行再塑造;村民地方集体记忆又强化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更新,增强地方认同感.通过对潮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与地方集体记忆的分析,不仅可建构地方集体记忆,推动区域文化遗产持续性保护和乡土精神回归,也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察康区某社区的祭祀体系和区域政治形态,发现所调查村落从普适性祭祀转变到今日的与区别性祭祀共存局面,造成村落内部无法统一而上升到共同祭祀村落外部的神山之信仰。村民通过一套地方技术控制了该神山上的噶举派寺庙,使之依旧成为同噶举派祖庭西藏拉萨的楚布寺进行联系的纽带。这种神山祭祀系统是和区域政治形态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6.
山区的村民常常需要和山打交道,他们通过民间信仰完成山的精神构建过程。山神信仰、风水信仰、与山有密切关系的村落主神信仰、非对象化的山庙,它们代表了传统时期村民对山所进行的精神构建的四个层级,也是逐步深入的四个层级。山越来越深入地进入村民精神世界的过程,也是越来越深入到日常生活的过程。山这种自然地理要素是山区村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村庄共同体是中世纪英国乡村社会重要的基层组织,它的形成与发展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的村庄共同体是在古代村落的基础上,既保留了古代社会中农牧混合的经济模式,同时又融入了中世纪敞田制下的条田制等新元素发展起来的;随着敞田制村庄的形成,以王权为代表的国家又赋予了村庄一定的社会职责,从而使得中世纪的村庄成为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共同体组织。村庄共同体的形成不仅奠定了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而且还创造了中世纪乡村社会"私有共享"的混合所有制形式,为中世纪较为孱弱的个体权利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客家围龙屋是传统村落的典型样式,整个屋村模拟着太极八卦图--一个宇宙生化图式,象征着生命的发源和繁衍兴旺,其"天人合一"的追求,带来人与环境的和谐.祠堂是男性主导的信仰空间,整个村落围绕祠堂的祖牌形成多个同心圆,祖牌是村落信仰空间的中心,定期进行的仪式模铸了整个村落的向心力,祖灵崇拜成为宗族的精神统合纽带,衍生了宗族组织、族谱、仪式一系列文化手段,维系着一个宗族社会的伦理生活秩序;水口庙以神明为崇拜对象,成为女性主要的信仰中心和精神依托,从另外一个角度维系着现实生活的秩序.两个信仰圈的重合,构成了统合客家传统社会的神圣空间.闲间、宗族组织和熟人社会构成了传统村落社会的凡俗空间,维系着现实生活的秩序.这是一个有伦理信条,有畏惧的,导向道德高尚,维系良好治安的社会.对比现代社区,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张太教 《柳州师专学报》2007,22(2):67-73,79
通过对海南省西南部一个经济较为落后的黎族村落--昌江县王下乡洪水村进行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对"地方信仰仪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本文力图在文化本身的逻辑中,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参与到信仰与仪式的主体社会当中,阐述和分析黎族社会的生命史观.  相似文献   

10.
甲马在白族民间村落生活中广泛使用,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白族甲马作为一种处于民间信仰中的民间艺术与村落的信仰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出发,力图呈现村落生活中甲马存在和使用的现状,并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进而通过对村落日常生活中甲马使用仪式的详细分析.探求蕴含在甲马使用仪式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以挖掘白族甲马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赣南客家送大神仪式是送船仪式的一种地方性类型。送大神仪式可以分为起神、扎神、开光、唱船、移神、闹元宵、拜神祈福、送大神等步骤。从民俗学角度对这些步骤进行解读,可以发现整个送神仪式就是一个过渡仪礼,水与火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是人们处理与自然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这种仪式,污秽被消除,村落重新回到洁净的状态,宗族内部和村落共同体的关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团结和整合。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司法仪式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司法仪式对法律信仰的强化作用已形成了普遍的共识。本文从基督教仪式中寻求到仪式之共性,并在论证仪式与信仰的关系过程中,试图探求到司法仪式与法律信仰在中国文化背景之下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典型屯堡普遍具有一定的空间特征,这一空间特征与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相关,并得以延续至今.其中,寨墙寨门、主次街巷体系和中轴主街以及村口塘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三项.即寨墙和寨门可以确定出较为规整的聚落边界;主街作为全村的主要中轴线与各条次巷相连,形成尺度差异明确的主次巷道体系,各种重要建筑如村庙和戏台沿主街布置,并紧邻场坝;村口塘则位于村庄中轴线延伸的寨门前,与中心场坝遥相呼应;这几种空间模式所反映出的结构严整、主次分明、层层围护的军事卫所空间组织特征,与历史文献中记载一致,承载了屯堡历史上抵御外敌的重要村落历史记忆;在"屯戍体制"逐渐瓦解后仍能在后代的村落演变中得以保存,仍然是全村各种重要的仪式活动的中心发生地,同时在"屯堡"主体性的延续与重构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了屯堡村落中鲜明的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一个村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运作状况的详细考察发现,当现代民主制度进入到乡村以后,并不是一定就能产生预期的民主的效果。村庄内生力量会使民主制度的实践和结果发生扭曲。例如,制度的预期收益、村民的理性程度、村庄社会关联、村庄人口结构以及传统的“体制人”村干部的政治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通过特定的仪式、俗礼、象征,对人的心理、情感、人格、行为等方面产生规范作用,有助于确立稳定的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由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及"科学"、"理性"的现代精神引起了传统与新兴、主流与非主流的文化价值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居于地方性村落亚文化与意识形态深层结构的民间信仰遭遇到了现代性话语的巨大冲击,其积极的隐性教育功能也处在消蚀和溶解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但村庄整治工程实施以来在整治工程启动、村民权益保障、村落人文特色保护、民居规格设置、民居改建经济能力支撑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各基层地方政府必须切实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了解村情民意,统一村民对村庄整治的认识,科学编制村域整治规划,合理设定整治工程时序,注重村民权益与村落人文特色保护,出台科学帮扶政策,顺利解决村庄整治难题。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西宁市“城中村”在固定的时间所举行的民间信仰活动有固定的仪式,其中既包含了丰富的儒释道元素,又体现出民间信仰的民间性、现实性和多元整合性的特征.通过这种定期举行的仪式活动,实现了民间信仰的再造与重申,能够教人为善,惩奸除恶,产生较强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增强社区团结和文化认同,延续并传承优秀的村落社区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晚期英国村庄多具有共同体的性质,村民们在村庄经济事务、法律生活中都能"自我调控"管理,社区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也具有很强的民意色彩。村庄共同体的"自治"性制约了庄园领主的权威。  相似文献   

19.
利益是自治的基础和核心,不同的利益相关度决定不同的利益共同体,不同的利益共同体决定不同的自治水平。利益主要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又直接来源于产权,而产权的核心部分是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以经济利益将集体成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中国农村独特的产权结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决定了只能实施村民自治,不能采取行政制,也不能采取家长制。集体所有可能是村集体、组集体、村落集体所有。村民自治单元只有与利益紧密相关的所有制单位大体一致,自治才能够有效实现,才能建构有效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以宏村基督教堂建设中的资金筹措为出发点,精心构筑起了以“教堂、教民、教会”为元素的三维故事脉络.认为通过基督教仪式的浸润和信仰体认,教民在信仰世界中形成了对上帝的虔敬,这是动员教民的信仰约制,也是教会组织成功动员的砝码;此外,教会也在村庄公共事务和对外交流中塑造了认同的合法基础,从而从教民和教会两个行动主体的角度回答了基督教信仰与社会认同世界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