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恩,是一种意识、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境界。感恩是激发个体发展进步之传统动力。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力量。做值得学生感恩的事、做值得学生感恩的人,是营造感恩教育的情景和氛围。通过体验式感恩教育,启发学生立感恩之心、长感恩之能,施感恩之行。  相似文献   

2.
每个人都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培育之恩,感恩同学,感恩亲人,感恩生活中遇见的一切,教育学生懂得感恩,让学生在感恩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3.
石璐 《课外阅读》2011,(6):228-229
针对部分中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的倾向,许多学校都开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本文从感恩教育的现状出发,谈谈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恰当渗透感恩教育,以能达到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高职院校1~3年级涉农专业1000名在校学生为调查群体,结果显示,这一群体存在感恩父母的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淡薄、感恩他人的意识淡漠、感恩自然的意识不强的现状。对此,从更新教育理念,培养感恩型人才;彰显教师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以校园环境文化为载体,内化学生的感恩意识;以服务社会为手段,外化学生的感恩意识;构建社会、涉农高职院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等方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5.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要挖掘教育资源,让学生识恩、知恩;要营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培养学生感恩情感;要积极开展感恩实践活动,让感恩行动成为学生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6.
白玉 《成才之路》2020,(7):20-21
针对班级管理工作中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几个方面研究感恩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策略。要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做一个懂得感恩,有感恩精神的人;开展感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感恩的力量,树立感恩意识;积极营造感恩环境,让学生在感恩中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将感恩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7.
思想品德教材很多章节渗透着感恩思想,要求教师借助课堂教学,挖掘感恩材料,整理感恩知识,进行感恩教育,引导、教育学生在人生旅途中知恩、感恩、报恩。要让学生明白,做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常施感恩之举”。  相似文献   

8.
高中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教师应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养成感恩祖国、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李加坤 《学苑教育》2012,(24):26-27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教育,对传承美德,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感恩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艳 《考试周刊》2014,(65):165-165
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性良知之本,也是学生德育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一些学生缺乏感恩父母的意识,加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学会感恩社会、感恩他人,做有德行的,人格健全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1.
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感恩父母,但具体行动不足;感恩老师和同学,但情感和行为缺乏;感恩社会,但认知与行为存在差异;感恩自然,但认知相对薄弱且行为相对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也有学生个人的原因。增强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发挥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突出学校在感恩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职教生中普遍存在感恩意识缺失,不懂回报的现象,为教育者敲响警钟。而为改变这种现状,实施感恩教育应培养感恩意识,明确感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感活动,引导学生感恩于行等三条感恩教育途径,让学生在教育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介绍了在社会规范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让被试学生查找感恩资料、唱感恩歌曲和开展感恩活动,来培养学生感恩国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也即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感恩国家意识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4.
王中福 《文教资料》2010,(29):144-145
中小学传统德育主要依赖课程教学,观念保守、方法单一,重成绩轻思想,重理论轻实践,实效性较差。鉴于此。文章认为加强德育应从感恩教育开始,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祖国.通过各种感恩教育活动,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5.
从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了感恩教育对就业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和就业能力提升对感恩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培养"感恩"学生传播感恩文化、教育学生怀感恩之心到基层去建功立业、以就业促成长在成长中践行感恩等途径,增强感恩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高校受助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欠缺、感恩行为缺失等现象,高校在感恩教育中也存在着形式化和强制化的现象,感恩教育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本文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探讨感恩教育对高校受助学生的现实意义,构建"三位一体""认知体验""主动内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增强感恩教育的系统性、实践性和体验性,使感恩教育深入人心,使高校受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为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提供实践的指导和实践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郏宁扬 《考试周刊》2012,(53):153-154
作者通过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调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有积极的一面,也有缺失的部分。高职院校应通过积极创建感恩校园文化,拓展校园网络平台,开设感恩教育主课堂,将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贫困助学紧密联系,建立感恩评价体系来加强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感恩教育意在唤起学生对为自己付出而不求回报之人的感激之心,让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懂报恩。感恩教育是教育者利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道德情操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黄祖江 《广西教育》2012,(7):7-8,11
通过对某高职院学生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状况调查,针对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探寻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提出职业院校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感恩教育是铜陵市长江路小学的德育特色教育,自2008年实施以来,学校主要从开发感恩教材、营造感恩氛围、打造感恩课堂、开展感恩实践和做实感恩评价等方面扎实推进,从各方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既顺应了学生、家庭和社会的迫切需要,又切实加强和创新了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获得了学生、家长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