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考据学为清代学者戴震的学术重心,戴震考据学成就的光彩熠熠,蒙惠于考据方法的科学性.戴震治诗时主要采用的以经考字与以字考经、以及小学求证和归纳法与演绎法等考据方法,在清代乾嘉考据学中具有普遍性.当时诸多学者都以这些科学方法作为解籍津筏使得乾嘉考据学在中国学术画卷上留下浓重一笔.  相似文献   

2.
戴震兼擅义理与考据。在乾嘉学术史上独树一帜。乾嘉以来,学者对戴震学术思想定位不同,对其学术思想分期也持论不一。梁启超、胡适、钱穆、余英时等近现代学者都对戴震的学术思想有过不同阶段的划分。文章在学术主体视界下探讨戴震的学术思想分期,并分析戴震各阶段的学术思想特点及其各阶段学术思想嬗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戴震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考据学家,治学领域广博,方法独到,对乾嘉考据学派及近代学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以避讳手段校勘古籍的方法,启示了钱大昕、陈垣、张惟骧等学者,使之在经史考证和辞书编纂方面更有创获。  相似文献   

4.
乾嘉汉字的治学宗旨是由字,音韵,训诂,考据人手以寻求经书义理和圣人之道。作为清代中叶最名的学和思想家,戴震不仅以字,音韵,训诂,考证的辉煌成就为世所重,而且以系统而又深邃的义理学说,在清中叶的学术思想界独树一帜,成为为数不多的既讲考据,又有思想的汉学家之一。但是,探寻戴震的学术主张和学术实践,可以看到,其起点是“我注六经”,终点却是“六经注我”。这种独特的学术风格,一方面反映出戴学术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观照出汉学宗旨的科学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当今学界有一种误区,以为王学在清初即被摒弃。余英时先生的"内在理路说"也以为乾嘉考证学是朱子道问学传统的发展。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惠栋、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中坚,而其学皆与王学有关,这意味着王学传统并未在乾嘉中断,在余先生所说的朱子道问学传统之外,乾嘉学术还存在着另一条王学传统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6.
乾嘉时期以戴震为代表的考据学派主张通过考据、训诂以见道.这种得道方式对不善考据的章学诚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如何开辟新的得道途径成为章学诚思考的重点.章学诚并不完全反对考据的得道方式,但其立足点主要在于对考据学派展开批评,并提出了"学于众人,斯为圣人"的求道主张.不过,这种得道方式恐怕和考据学派的方式一样缺乏足够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西学传入后,明清诸多学者对西学的态度莫衷一是。有些学者主张西学,有些学者则坚定支持"西学中源"说。乾嘉学派作为当时学坛上颇有建树和影响的学术流派,其成员对于西学中源的起源和态度也有所异同。戴震作为乾嘉时期有影响力的学者,他通过考据的方式论述了"西学中源"的合理性,在支持"西学中源"说的同时也深受西学影响,通过古籍印证等方式为西学加以中国传统外衣的包装,为西学谋得一片立足之地。尽管戴震在各学科的考证方法上难免限于保守,但是其究根穷底的精神却依然值得后世学人学习。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戴震思想"分期说"将戴震划归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即"考据学家戴东原"与"思想家戴东原",人为地割断了戴震考据与义理的关系,使得历来对戴震哲学思想渊源的探讨具有片面性。戴震少年便志于闻道,其前期对六书、九数及典章制度的考据只是其求道的手段。从戴震一生的研究历程可以看出,他所致力研究的六经、孔孟才是其哲学思想的渊源。戴震哲学是对原始儒学关心民瘼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晚清道成以降的学术多有对乾嘉学术的反动,但乾嘉考据学风很大程度已内化到士人治学之中。考察这一阶段的学术,当见其变与不变。朱一新在义理与致用的焦急下,治学欲一反乾嘉轨则,另辟蹊径,确有独出之处,可又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考据学风的影响。在经学与史学、汉学与宋学之间、孤怀闳识与精审超绝之间,他的史学也呈现着多重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晚清"一代硕师"的俞樾以重振乾嘉考据之风为己任,毕生致力于经学、诸子的研究,勇于探新,敢于驳谬,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他是一个思想上保守、政治上反动的学者。我们评论他,既要指出并批判其思想上的保守性、政治上的反动性,同时又要充分肯定其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清代学术史对戴震义理接受图景的描述,向前聚焦于乾嘉时期,向后聚焦于光宣时期,往往忽略咸同学界对戴震义理的接受。戴望作为咸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学家,是表彰戴震义理的重要学人。1863年,戴望系统阅读了戴震的考证与义理著述;1862—1864年,戴望与谭献曾围绕戴震义理展开激烈论争,推举戴震为清代学术史上一流的学者。而后,戴望撰述《戴氏注论语》,继承了戴震对程朱理学的批判,对天道、人道、王道秩序进行了论述,诸如气化的天道观、一元的性善论、以己之欲通天下之欲的修行工夫、体情遂欲的王道理想等等。勾稽咸同年间戴望对戴震义理的承续,可以推进学界对戴望其人其学、咸同戴震学术接受实况、清代学术思想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许多人认为乾嘉考据学者专心考古,不问世事,这种看法似有偏颇。通过对戴震著述的全面深人的研究,可以看出他在经学体用、实学致用、教育后学诸方面所体现出的经术致用观点,以及对社会政治和民众生活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3.
清代乾嘉考据学派林立,各自有其丰富的德性思想,但又有其共同特点,在人性论和理欲关系问题上,认为性中有欲,理欲统一,承认情欲的合理性;在德性原则和方法方面强调达情遂欲与躬行践履的重要性;"实事求是之学"是乾嘉考据学派"明道"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姚鼐和戴震之间的汉宋学术之争是姚鼐离开四库馆的主要因素。戴震其时正以考据功夫受器重,姚鼐虽亦重视汉学,但不能容忍他对朱熹的攻击。姚、戴之争时,姚鼐力单势弱,于是毅然辞馆。姚鼐辞馆反映了清代学术嬗变的重要轨迹。  相似文献   

15.
戴震(公元1723~1777),字东原,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隆阜人,是清代汉学的著名代表。当时,汉学可分为两派,一是吴派,以惠栋为代表,此派学术重视考据训诂,但它为考据而考据,为训诂而训诂,贬宋复汉,以汉人之是非为是非。王引之评论说:“惠定宇先生考古虽勤而识不高,心不细,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论是非。”梁启超批评得更彻底,他说:“惠派治学方法,吾得八字蔽之,曰‘凡古必真,凡汉皆好’。”①所以此一派实不能代表清代汉学之精神。二是皖派,以戴震为代表,此派学术以考据为手段以求道为归宿。戴震注重考证训诂,但只是…  相似文献   

16.
戴文葆: 《戴震全集》六卷,清华大学出版社印行,安徽学界主持搜集、考辨、编纂,是清代学术泰斗戴震逝世二百多年后第一次辑集出版的比较完备的专集。 安徽休宁戴震(1724—1777),是清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治学广博专精,硕果累累,撰写了关于哲学、音韵、数学、物理、天文、地理、训诂、考据等方面的大  相似文献   

17.
戴震集清代考据学之大成,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继承了顾炎武以来特别是惠栋倡导的由名物、度数以通经义的汉学主张,大力推阐汉学的治学宗旨.戴震不仅继承了汉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超越了汉学,从而使其考据学表现出鲜明的理性特征.戴震考据学既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也因为时代的局限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生活在以考据为风的"乾嘉"时代,但是他却没有走上考据之路。虽然他的史学成就在当时没有被重视,但是对后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史家历史感方面针对其史学成就有如此之高的原因进行探究,以便为大家展示一个更全面的章学诚。  相似文献   

19.
戴震是乾嘉学派的朴学大师与皖学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一生著作颇多,后人编为《戴氏遗书》。戴震在实证考据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的实证考据不单停留在知识的古文献整理上,而是通过文献考据厘清古圣贤立言之意,明经而闻道。  相似文献   

20.
清初学术是中国学术实现从理学到朴学演进的重要节点。荀学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这种演进体现在荀学研究中是由"抑荀"到"扬荀"学术风气的转变,是"以礼代理"的学风转向。清人凌廷堪私淑朴学大家戴震,其作《荀卿颂》既为师承所原,又源自当时"扬荀"的学风。凌氏以"征实"对待礼学研究,崇礼于训诂考据学问之中,为荀学研究中法先后王、性善恶之辨等有关社会政治理念争论做出解释。这种对荀学实践理性思想特征的提倡,启发了中国学术形上思维传统的新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