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的"楚辞"对中唐诗人李贺有深远的影响。这同李贺与屈原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和遭遇有关。李贺对屈原的"楚辞"诗歌艺术既有自觉的借鉴、传承,又有超越。这在诗歌形象,诗歌语言,修辞和结构等几个方面有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橘颂》是屈原早年的一篇作品。诗人以橘树为喻,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品质和理想的坚定意志。"橘"与诗人屈原的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楚国,至死不渝的精神,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形象等。  相似文献   

3.
屈原自杀的文化心理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屈原自杀的原因,传统的看法主要有以身殉国和以身殉道两种。本文认为,仅仅指出这两点,不能揭示屈原走向自杀的具体心理轨迹,无法指出屈原自杀的必然性。从屈原的人生背景和他本人的人生追求来看,屈原的人生选择和生命意识中潜存着一个自杀情结。构成这一自杀情结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两美必合的人生定位;(二)时光飞逝的人生恐惧;(三)超越现世的人生归属。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反映了文人们对人生的执着求解,以及他们在追寻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苦痛,体现了一种真诚的人生探索。只是他们尚缺乏屈原式的执着,也没有《蒹葭》中对在水一方的无怨无悔的求索,因此他们还不足以找到一个支撑人生的支点,只是抒写出一曲灵魂无寄的悲歌。  相似文献   

5.
从楚辞的产生、屈原的生平和楚辞创作,分析屈原的忠君爱国思想,着重结合屈原的人生经历论述了他是如何忠君与爱国。  相似文献   

6.
元曲家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对屈原(楚原闾)的人生理想表示比前人更大胆的怀疑,而对陶渊明(五柳庄),严子陵(七里滩)等隐士的人生理想表示比前人更热烈的向往。这种“三五七现象”反映了元代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改变现状的无能为力,以及传统价值观念所受到的巨大冲击。元英家并无意对屈原的人格进行贬抑,而是用愤激的反语,更加强烈地为屈原抱不平。透过元曲中的“三五七现象”,我们不难窥测到元曲家貌似宁静的心态背后的不宁静。  相似文献   

7.
关于“感伤”这一主题:在历代文人作品中都有体现,像《诗经》屈原的作品中都有较鲜明的抒发,可以将此类感伤概括为一种政治感伤,而作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的代表《古诗十九首》,其感伤则为一种人生感伤,足见其区别,而从这种由政治感伤向人生感伤的过渡可以看出感伤所伴随历史时间性,且又体现了人的生命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8.
张大联 《文教资料》2014,(27):56-58
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坚守的精神品格,也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忧患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着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的产生和演变。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源自屈原,其后经范仲淹、魏源有了一系列发展演变。屈原是湖湘文化中忧患意识产生的源泉,他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为忠君爱国。《离骚》是充分表现屈原忧患意识的首推代表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思想内容上浅析《招魂》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招魂》系屈原表达自己身遭离乱时精神痛苦解脱之心愿,所招之魂为屈原之生魂,而非楚怀王之魂;二是《招魂》所表现的是屈原魂归楚国的愿望,抒发了作者的爱乡爱国情怀,并以此利用已有的巫术形式表达更高的人生追求,在人生自我实现的层次上超越了巫术。  相似文献   

10.
李贺与屈原相似的人生遭遇,使他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懈和高度的认同。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几乎都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11.
韦宏梅 《现代语文》2010,(9):102-10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感受屈原的人生追求。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了解渔父的隐士形象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贺与屈原相似的人生遭遇,使他对屈原“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认同。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几乎都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13.
两宋之际的洪兴祖身处乱世,报国无门.因与屈原相似的时代困境和个人际遇,洪兴祖在《楚辞补注》的注释中自觉地打上强烈的个人烙印,有意识地寄寓自己的民族忧患意识、人生抱负以及经世致用的思想,从而体现出独特的主体阐释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端午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古城中学语文组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纪念屈原的文化实践展示活动。“永远的屈原”纪念活动是古中语文组全体教师的一个创意。本次文化实践活动是师生一起品读屈原、歌咏屈原的文化之旅,更是师生一起与一个伟大的灵魂对话,是提升人生境界的心灵之旅。  相似文献   

15.
李陵诗与楚辞的渊源关系主要表现在:屈原和李陵二人的身世背景和人生遭际相似,诗歌作品都注重怨情,都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李陵诗在诗歌内容、意象描写和语言表达上体现了"凄怨悲怆"的风格。钟嵘评价李陵诗的理论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流浪对于屈原来说,既是人生中无奈的选择,又是一种心灵的需要。通过解读屈原作品发现其作品流露出试图以流浪摆脱痛苦、获得人生解脱的倾向。因此,屈原具有一种流浪情结。其实,流浪的实际作用之一就是获得视觉的充实。对于人来说,感官的满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视觉在人的感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不朽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两汉正是接受这种影响的第一个时期。 然而,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态度不同,两汉文人对屈原的认识和评价,又有所不同。简言之,他们很尊重屈原,学习和摹拟屈原的作品。但是,他们有的极力推崇屈原;有的则同情屈原的遭遇,并借悲屈原之志来抒泻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有的却指责屈原的所作所为,并宣扬了有害的消极避世的人生观念。  相似文献   

18.
屈原之死,不是“尸谏”说、国君赐死说、以自杀斗争说、返本寻根说和不肯同流合污说等所能解释清楚的,而有待于从化哲学的角度,深入到屈原灵魂深处作进一步的挖掘。本以为,导致屈原之死的更为直接和深刺的原因,是屈原人生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以及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终极观的坍塌和终极理想的幻灭,在观念的层面上,使屈原在精神上无家可归;而实现终极理想的三种途径的丧失,又在现实的层面上使屈原无家可归。这种情形,对屈原来说,是进退维谷,始终失据;既没有了立身之基,又没有了人生归宿。于是,在穷途末日般的速茫和悲愤之下,屈原地望而死。  相似文献   

19.
歌剧《屈原》创造性地把西洋歌剧创作手法与我国传统音乐融合,在人物塑造方面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探索出了中国歌剧发展的一条新路。《屈原》将戏剧因素和音乐因素完美结合,成功塑造了婵娟这一女性角色,展现了她不畏强权,始终跟随屈原追求光明与正义的人生蜕变历程。  相似文献   

20.
王叔新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5):89-92,96
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具有丰赡而深远的社会美意义,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屈原人生修养的不倦追求,美政是屈原毕生奋斗的目标。历史上的圣君和贤臣是屈原心目中的美人,他们的大治社会是屈原衷心向往的美政蓝图。对社会政治进行审美评价和构建是屈原对美学理论发展的杰出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