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献征》是清代山西地区的人物传记集。“献”“征”二字同时出现,见《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这句话是说:夏、殷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朱熹《论语集注》:征,证也。献,贤也。  相似文献   

2.
一、文献小议近几年来,“文献”一词大为流行。这一词出现在我国古籍上,首先于《论语·八佾》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古人注释时,都把“文”解为典籍;“献”解为贤人,合起来讲,就是指要了解过去的历史,一方面要取证书本记载,一方面要探研耆旧言论。以“文献”两字用于书名,由马端临《文献通考》开始。这书的写作形式,充分体现了“文”和“献”相互依倚的作用。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二者交相为用,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近人以“文献”二字用于书名的,有郑鹤声、郑  相似文献   

3.
《论语·八佾》记孔子之语,有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众所周知,这是“文献”一词的最早的出处.宋儒朱熹《四书集注》云:“文,典籍也;献,贤也.”这是关于“文献”最初词义的最为经典的解释.如果将孔子话语中的“礼”理解为文化的象征或者代表,那么,“文献”显然是文化传承所赖以不坠的重要依据.这里的“文”主要是指文化传承所依靠的物质载体,“献”主要是指文化传承所依赖的人才条件.  相似文献   

4.
文献"一词在古代中国最早出自孔子.<论语·八佾>记载:"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礼记·礼运>记载: "言偃复问日:‘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欤'?孔子日:‘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相似文献   

5.
一、文献的概念在汉语中“文献”一词的出现似乎比“图书”早。前者见于《论语·八佾》篇:“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而后者见于《史记·萧相国世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若把这两个字分开,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所载“河出图,洛出书”,但尚未连成一个词。据宋代朱熹的解释:“文,典籍也;献,贤也。”其又是指历代典籍和熟读典籍有学识的贤人。可见“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贤者两个因素。元初,马端临以“文献”一词作自己著作的  相似文献   

6.
对何晏、朱熹沿袭郑玄对孔子《论语》中“文献”之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提出质疑。根据古文中对“献”的诠释及孔子时代古文中“献”的字义,认为如下两种诠释更为符合孔子“文献”之意:(1)所献(出)之文;(2 )“典籍”(典章制度之书)。  相似文献   

7.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①此后,对“文献”一词的具体所指,虽经历代专家学者的几番界定,但不外乎指载于各种载体的一切有价值的语言文字资料。时至今日,载体的范围不断扩大,文献的内容日益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民族、语言、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外事、科技、医学、民俗、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人类文化知识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具体到医学科技论文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公开发表的文献,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私人通信、内部讲义及未发表的著作,一般不宜列入参考文献表。但可紧跟在引用的内容之后注释或标注在页的地脚②。一、参考文献是现代医学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对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历来很多,我国科技期刊大多执行《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③中的方法,即“顺序编码制”。例:①徐大基.中医药配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思路探讨犤J犦.中医药研究,2002,18(5):58~60。之所以对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标注如此重视,是因为它的收录与著录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学术界认为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中之“文献”与郑玄———朱熹注孔子之“文献”同义提出不同看法。首先认为马氏之“献”并非“贤”,进而根据马氏关于“文献”的论述分析,认为马端临之“文献”与郑玄———朱熹注孔子之“文献”意义并不相同,提出了马氏“文献”诠释的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9.
《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片断的篇章结合体,共计20篇。它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对于《论语》的名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认为: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10.
《毛诗序》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说,古人在用语言不能充分抒发自己内心感情时,往往借用歌曲的节奏、人体的动作来辅助。报纸主要靠文字表达思想,它有没有“言之不足”而有求助于“舞”呢?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文献”郑玄注的历史原因及其历史意义,指出郑玄“文献”观是与知识管理观念相一致的。并对“文献”之“献”做了补充注释,指明了“献”在知识信息存贮及传递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之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献子曰:“善。”乃辞梗阳人。(《国语·晋语·谏魏献子纳贿》)《国语》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书,是分国记事的,注意记录语言,所以称《国语》。全书分《周语》《鲁语》  相似文献   

13.
智人睿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为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孔子:《礼记·学记》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荀况:《荀子·大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相似文献   

14.
孔子祭鱼     
〔原文〕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译文〕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渔夫很诚恳地献给他一条鱼,孔子不肯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很热,离市场又远,在这里卖又卖不出去,本想把它丢了,可又想不如把它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后将鱼收下。他让学生们清扫住处,准备祭拜这条鱼。学生说:“人家准备丢弃的鱼,现在您却要祭拜它,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过这样的话,尽力施舍他人而不糟蹋多余财物的人,是圣人。现在受到圣人的赐  相似文献   

15.
唐婉莹 《大观周刊》2012,(29):31-31
《论语注疏》中,正义日:郑玄注《太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日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党之谓。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友”比“朋”是更深层次意义的朋友。“朋”只是同在一个师门下求学的人,而“友”则是拥有共同志趣,怀有共同抱负的人。所以《注疏》中说:“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故略不言也。”《论语》中孔子所论的交友,也应当是指那些怀有共同志趣和抱负的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16.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之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  相似文献   

17.
也谈文献学     
文献,文献学,近年来谈之者日众,专著丛出,但观其名实,并不一致。“文献”一词由来已久,但现代所称文献与古代已有很大不同,宋代朱熹注《论语》时认为“文,典藉也,献,贤也。”近年来,做为“国家标准”颁发的《文献著录总则》中对文献的解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与某些同志的解释是一致的,如严怡民在《情报学概论》中就认为:”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称为固化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但是与此相反,有权威性的辞典《辞海》中释“文献”则为:“专指有  相似文献   

18.
[原文]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贿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子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可以忘忧。’吾子一食之闲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  相似文献   

19.
止庵 《编辑之友》2008,(2):62-63
我不止一次讲过,自己的人生观得之于《庄子》与《论语》。我最早接触《论语》,还是一九七三年“批林批孔”时,报上连载“《(论语)批注》”,每天登段原文,再加一番批判。我对批判不大感兴趣,倒觉得“子日”的内容挺有意思。以后向朋友借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读了《论语》的全文。“文革”结束后,报上登出拨乱反正的文章,有一篇题目忘记了,引用很多孔子的话,令我颇有豁然开朗之感。我之懂得孔子,乃自此始。  相似文献   

20.
王纯 《津图学刊》2001,(3):41-43
孔子最早把“文”与“献”连用取证;开创整理古典文献之先河;创立整理古典文献的方法和传统。本文从宏观上对孔子古典文献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加以总结和概述,使之理论化、系统化,这本身也是我们图书馆员批判继承和整理利用中国古典文献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