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中国武侠小说和西方骑士文学都是尚武精神文化的体现,骑士文学也被称为“侠士”文学,但二者的“侠”在精神内涵上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中国的武侠游离于社会边缘,以侠义和自由作为精神内核,在这两方面保持某种平衡,以构成完整人格;而西方骑士却属于社会的特定阶层,是制度化的、模式化的,思想上表现出强烈的宗教狂热。  相似文献   

2.
谈武侠小说     
谈武侠,先谈一下武侠小说这个“侠”字的传统。在《史记》中已讲到侠的观念。中国封建王朝对侠有限制,因为侠本身有很大反叛性,使用武力违反封建王朝的法律。《韩非子》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就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表达了这个观点。我以为侠的定义可以说是“奋不顾身,拔刀相助”这八个字,侠士主持正义,打抱不平。历代政府对侠士都要镇压,封建统治者对不遵守法律、主持正义的人很痛恨。但一般平民对这种行为很佩服,所以中国文学传统中歌颂侠客的诗篇文字很多,唐朝李白的诗歌中就有写侠客的。  相似文献   

3.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晨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女侠形象发展历史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而清代又迎来了女侠创作的另一个高峰。唐女侠、清女侠身上既有共同的精神特质,又表现出了诸多明显的差异。文章从女侠整体的精神气质、行侠主题、行侠手段、最终归宿等多个方面来对唐、清两代女侠形象进行了对比,展示了唐、清两代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女侠形象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从文本所张扬和称赞的根本内容看,《水浒传》带有明显的尚侠思想倾向。此种尚侠并非简单重复中国古代文学中那种歌颂和褒赞侠行为与侠品格的惯常做法,而是对侠的精神气质的新内容,甚至是与传统侠精神相对立的内容加以褒扬。在这个意义上,《水浒传》的根本思想倾向是尚侠思想的遗传和变异:其遗传主要表现在塑造了一系列游侠形象、表现了侠的率真乐观心态、以夸张想象塑造人物的侠品格;其变异则体现在该书让许多率性而为的侠遵从儒家伦理道德,让个体活动的游侠服从群体的意志。  相似文献   

6.
唐传奇小说《昆仑奴》讲述的主要是昆仑奴磨勒因行侠仗义而遭到封建邪恶势力打击迫害的故事。帮助别人的侠却得不到别人的帮助,是这篇小说表达的主题。其思想价值体现在,告诉人们侠在社会底层,在人民中,具有人民性;揭示了侠的本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侠的认识和期待;反映了以侠为代表的社会公义力量对封建邪恶势力的震慑,以及双方斗争所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把昆仑奴作为令人敬仰的侠士来刻画,反映了唐代社会及其文化的开放程度和包容程度。  相似文献   

7.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畏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晚唐五代侠义小说中的侠者形象是豪侠在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投影,活跃其中的豪侠之士充分体现了侠义精神,在这些侠士中,武侠世界中的侠女第一次大放异彩。这些卓越不凡的侠女的一件件侠义之举表现了洒脱豪迈的侠者风范,在中国豪侠题材小说史上达到了侠女形象创作的高潮,对后世侠女形象塑造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作者痛恨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官虎吏狼,恶人横行,往往把惩治封建官吏、富豪恶霸、为民伸冤的希望寄托在义烈侠士身上,因此塑造出众多的社会不公平的对抗者——侠,让侠来张扬人间的正气,激励美善.与所有的中国侠义小说相比,《聊斋志异》中的侠的品类最为丰富,不仅有智勇双全的人间侠士,而且驰情入幻,在精魅狐怪身上也浸染上了侠性侠情,赋于这些精魅狐鬼仙怪以强烈的正义感.这些花妖狐鬼重义重情,侠风烈烈,以惩恶扶善为己任,驰骋人间,行侠仗义.他们中有路见不平走出坟墓“手握白刃”救助被权贵所掠女子的鬼侠聂政(《聂政》),有用妙法巧治害人恶妇的仙侠马介甫(《马介甫》),有用仙术使瑞云脱身妓院,与心上人结成夫妻的仙侠和生(《瑞云》);有救人危难、无私奉献、忠于爱情的美丽狐侠红玉(《红玉》);这些狐鬼仙侠的出现,使古代文学侠的行列中出现了新面孔,增加了新的成员.除上述狐鬼仙侠外,  相似文献   

10.
讽喻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先秦时期,讽喻文学经历了发端和发展的阶段.《诗经》“变雅”中的政治讽刺诗是讽喻文学的发端;孟子发展了《诗经》政治讽刺诗开创的讽喻文学良好传统,并将其推向了时代的高峰.孟子取得的这一成就对后世讽谕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良故事从《史记·留侯世家》开始一直流传于世,张良故事中的侠主题主要表现为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事,在《史记》《汉书》正史里表现为复仇、游侠的形态,形成了固有的侠风色彩。随着历史潮流的变迁和文学的发展,不同时期张良故事的侠主题受到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而展示了不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侠之大者为家为国,这是金庸先生对侠的解释。侠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最具有文学意味的形象之一。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该怎样解读侠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地位一直以来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描述、赞美任侠形象,发掘、传扬任侠精神是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一个传统主体,本文基于对汉魏晋南北朝任侠形象发展历程的研究,试对其做出赏析。  相似文献   

13.
侠作为一支社会力量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绵延了长这两千年之久。作为战国时从士中分离出的一个阶层,与封建社会政治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武士阶层社会地位的不断下移,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差距的加大,侠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民权的保护者。对抗强暴,打击贪官酷吏,被视为社会的离轨者。最终又走向结合官府,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佐君者。在侠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作为社会的离轨者,还是自觉依附官府的事君者,忠、孝、节、义一向是侠的伦理风范,是侠自觉的文化使命。晚清《第一侠义奇女传》充分地发展了这一侠之文化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4.
聂隐娘嫁给磨镜少年不能论定为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转投陈许节度使也不意味是"弃暗投明"。小说的主题是以侠及刺客与神仙的对比来表现神仙的美好,劝人修仙学道;其思想价值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侠士的人生历程,尤其反映了侠的悲剧性命运和揭示了侠士褪变的重要原因;揭示了侠与刺客的联系与本质区别,为人们认识何者为侠,何者为刺客提供了具体形象的判别尺度。  相似文献   

15.
《史记·游侠列传》和《堂吉诃德》分别表现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尚武精神。从侠士和骑士的形象比较及从中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可以看出二者在维护正义、扶危济困、慷慨无私等方面显现出相同的“义”的精神品质,但在相同的现象背后,隐含的关于侠义的理解又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陈景韩主编的《新新小说》以“新新不已”为追求目标,不赞成梁启超的改良立宪模式。而要利用小说的社会作用建立一种“侠主义”。“侠主义”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次为设立一种无视当时政府的权力系统,第二层次是介绍外国的革命精神、反抗侵略与压迫的精神,第三个层次是传统的“劫富济贫”。1909年lO月,陈景韩与包天笑共同主编的《小说时报》创刊号的首篇是陈景韩的《催醒术》,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比虽然有很大差距,但这篇小说表明了陈景韩的思想站在时代的前列。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的“狂人世家”是有一个发展谱系的,同时应该认识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早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就开始了,陈景韩的作品可以为证。从《新新小说》到《小说时报》,陈景韩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一部将英雄游侠作为重点描述对象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之中的游历叙事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与深远的文学意义。在明代中后期步其余绪而以游历结构故事、统筹情节的侠义小说中,《禅真逸史》无疑最具代表性。一方面,《禅真逸史》借助表现主人公游移于三教之间的人生行为轨迹以实现故事主题的深化,通过系统概述主人公的游历过程以达成故事结构的完整,推动了侠游小说的进一步成熟;另一方面,《禅真逸史》又以文人的意识形态对《水浒传》中藐视正统、背离社会的情节内容进行规范、调整,无形中弱化了以放逸与自由作为基本象征意义的游历主题,破坏了以流动空间内的人物活动轨迹作为基础框架的游历叙事,阻碍了侠游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国犹太裔作家笔下的异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犹太民族是一个在历史上屡遭劫难的民族,客居他乡而游离于两种互相冲突的文化之间的犹太裔美国作家,更具有一种强烈的被世界排斥、抛弃的心态,因而,在他们的笔下都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了各种各样的异化的“精神孤儿”。索尔·贝娄的《晃来晃去的人》、《赫索格》,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新生活》、《房客》,菲利普·罗斯的《再见,哥伦布》、《波特诺伊的抱怨》等,分别表现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表现了人与环境的对抗。这种异化在本质上代表了西方普通人的一种共性,是西方社会精神悲剧的真实写照。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而不注重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把具体纷乱的生活巧妙地非物质化,而表现为紊乱的心理状态,是这些作品的共同艺术特征。他们的作品在主题和表现形式上都趋同于当代美国文学乃至整个当代西方文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秦弓《论中国启蒙文学传统》(《文艺研究》1993·1期)在论述明代中后期启蒙思潮的文学表现时,曾列举一种“性格分裂型人物”,把《三刻拍案惊奇》第9回《淫妇情可诛,侠士心当宥》里的耿埴作为代表,秦文认为:以旧道德论,耿埴与董妻私通,已是欺董文了,为何董妻欺夫,他又要扮演“侠士”的角色?以新道德论,耿埴与董妻互相爱恋,本应生死相依,怎的俨然换一个人,顿起杀机.无论怎么看,耿埴都是一种分裂型性格.而这种分裂型性格并不符合作品情境,不符合人物性格逻辑,分明是作者心态上矛盾的投射.  相似文献   

20.
《李育善散文集》是商洛作家李育善于2006年4月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了作者从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到一个散文作家的成长过程。李育善散文的最大特征是记录日常生活,体悟平常感情;他的散文具有文学精神家常化、文学情感大众化、文学语言日常化等创作特征。在文学大众化倾向已成为消费时代文学主要特征的文化语境下,如何更好地张扬散文的文学精神,建构诗意存在的家园是散文作者以及我们广大读者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