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材中有许多要求背诵的段落,如《但愿人长久》第4-6自然段,《几寨沟》第3~5自然段,《开天辟地》第6~8自然段,《珍珠鸟》最后4个自然段,《只拣儿童多处行》第5~9自然段,《二泉映月》第4、5自然段……为什么要背诵这些段落?这些段落的内容有什么特色?教学的重难点是否都藏在这些段落中?如何解读这些段落?  相似文献   

2.
《草船借箭》(第十二册)第七、八自然段有声有色地写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3.
【教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在大海中永生》第3自然段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简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这篇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激光》一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激光的特点,第二至第七自然段分别说明激光在军事、工业、医学、测量及其它方面的应用。很明显,这篇课文应分作两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组成第二部分。根据激光在不同方面的应用,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五层。而《教参》却将课文分为四段。这种分法不能正确揭示文章结构,  相似文献   

6.
《月光曲》(第十二册)一课第九自然段主要讲了兄妹俩听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的感受。教学《月光曲》一文在于运用“导读法”引导学生透过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贝多芬情感的高潮就表现在文中第九自然段。透彻理解这一自然段。不仅能感受《月光曲》这一名曲的内容和意境。更能理解贝多芬给兄妹俩带来的温馨的人间至爱。  相似文献   

7.
《山中访友》一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作者用心引领我们去体会自然之美,诗情浓郁,令人陶醉。但白璧微瑕,其中第七自然段有违事理,在此提出,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8.
课例展示  两名学生主持。  主持女:先读课本,学过的课文咱们就不读了,下面读没学过的课文。  主持男:谁来读?请这一行和这一行吧,每人选一段来读,开始。(学生乘火车读,在读的同时,屏幕上显示学生读的内容。)  生:我读的是第五册第1课《晨读》第1自然段。  生:我读的是第九册16课《鸟的天堂》第9自然段。  生:我读的是第七册13课《十里长街送总理》第1自然段。  生:我读的是第七册12课《我们家的猫》第2自然段。  生:我读的是第六册19课《雨中》第2自然段。  生:我读的是第七册19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9.
唐柳燕 《广西教育》2009,(22):54-55
教材分析 《木兰从军》(苏教版语文第四册)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的,通过描写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驰骋沙场,胜利归来的故事,赞扬了花木兰热爱祖国、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和巾帼不让须眉的自强精神。全文共分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第2自然段讲花木兰决定替父从军;  相似文献   

10.
如何能借助文本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生情的境界呢?《丰碑》一文的教学较好地达到了这一目的。如第七自然段是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学生初  相似文献   

11.
《草船借箭》(第十二册)第七、八自然段有声有色地写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七、八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的什么?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九课《我国古代的车马》第12自然段:“《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文章在讲到“驾车的马”的时候,引用了屈原名作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语文》七(下)《珍珠鸟》一文第14自然段有这样两句话:“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句中“呷”字的读音,教科书注为“xiā”,笔者以为值得商榷。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2002年版(缩印本)中“呷”有两个义项:(一)读xiā,吸引:《儒林外史》第  相似文献   

14.
教例:《爬山虎的脚》第3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读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一下其中具体描写爬山虎脚的语句.待同学们读好后,请一位同学将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相似文献   

15.
《将相和》(第十二册)第八、九自然段讲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16.
质疑两则     
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小音乐家扬科》一课第13自然段为: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有几处值得商榷,现逐一分析如下:1.第6页《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自然段第二行: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相似文献   

18.
《望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自然之月;第二部分写古诗词之月;第三部分写童心之月。抓住《望月》三部分内容转合的句子:"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第2自然段)",是月亮把我叫醒了"(第4自然段),"这是明亮的眼睛"(第19自然段),反复推敲可发  相似文献   

19.
《千里跃进大别山》(第六册)一课,主要写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途中强渡汝河的事。其中第八自然段着重记叙了强渡汝河这一夜的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按课后要求给自然段划分层次,弄懂整个自然段的意思。下面是这一段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20.
[教学实录] 《詹天佑》第六自然段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细心地读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想想并说说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结果怎样。(学生默读思考) 生:因为青龙桥附近的坡度特别大,所以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线路,结果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