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兴起和形成并不是偶然的.与时局的严重压迫、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近代西学与女权理论广泛流播密切相关。由于时代的复杂性,晚清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又具有曲折性、地域性、政治化、外生型的特点。晚清妇女解放思潮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的结果,它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反映,而立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勃兴密不可分。它以西方宪政模式为旨归,是中国近代社会各种现代化思潮的一分子。李大钊的宪政思想是同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宪政思想的萌芽、发展和转变深受当时宪政思潮的影响,可以说,李大钊宪政思想的发展历史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民初宪政思潮演变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是一个急剧变动的年代。经济思潮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洋务运动以前从重农抑商思潮向重商思潮演化,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从重商思潮到振兴实业思潮演化。这两个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对于先进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同和皈依。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近代中国百年思潮是指在近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那些特定的阶级、阶层、集团的社会心理及人文观点和理论意识形态的总和,核心是以国家观为中心的政治理论;近代思潮的发生、发展,是外部冲击与内部变迁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中国人自我发现、自我觉醒和自我选择生存方式的认识史;鸦片战争前后、甲午战争以后、五四运动前后和本世纪30年代理论观念的变异或发展,是近代中国百年思潮演变的四个阶梯,从重建帝国秩序、创立民族国家到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实现,是中国近代国家学说的三次重大转换;独立、民主和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百年思潮的主旋律,谁能够顺应这一潮流,谁就能掌握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史学思潮,包括地主阶级改革派史学思潮、资产阶级改良派史学思潮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史学思潮。传统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注入救亡图存在的民族危机意识,传统的历史变化观点注入近代改良的社会思路,传统史学的朴素的历史观点注入了近化进化论的思想,是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不缠足思潮,肇始于19世纪末的戊戌维新时期。维新人士从多方面挟击缠足,为倡天足,并身体力行,笃诚实践,推动了不缠足习潮的产生。戊戌不缠足思潮是在尖锐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近代的社会文化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对正在兴起的妇女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思潮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无法掩饰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近代经世思潮和洋务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大重要社会思潮。比较两者,可以看出:近代经世思潮批判现实,倡言改革,振兴实学,而且关注夷情。洋务思潮继承和发展了近代经世思潮,提出了变局观、自强求富观和人才观,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眼光“开眼看世界”和“师夷长技”。近代经世思潮向洋务思潮的转换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曲折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年“兴女学”思潮是晚清社会思潮中的闪亮之点.当时先进分子从强国强种、男女平权、造就新国民等角度申论兴办女学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出了建立各类女校、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等各项主张,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兴女学”思潮的形成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反映,而且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是多事之秋,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里,社会历史面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社会思潮和革命史观也伴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迁,这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革命发展的方向,本文即是对变迁的表现形式的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史上社会思潮由于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发展趋势,在历史舞台上积极的发挥着作用,本文以近代思潮为研究对象,与社会史相结合寻求这些社会思潮变迁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国民性改造思潮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对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萌芽于鸦片战争前后,到20世纪初成为富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并一直延续至今。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显示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本文所考察的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背景与思想渊源、以及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近代儒学是古代儒学向现代儒学的过渡,是近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产物,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近代儒学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论缺陷,但是它依然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理论的最高水平,并指导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实践。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学尝试对历次危机做出回应,对自身的理论体系做出重大创新或调整,由此建构了不同的儒学理论体系。虽然历次回应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构成了动态的近代儒学史。近代儒学的危机是社会危机在文化领域的反映,随着社会危机的不断加深与西学的深入传播,国人逐渐认清社会制度与文化的落后才是一切危机的根源,社会革命才是中国社会的必由之途。"五四"以后,近代儒学以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转向了现代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共同构成了中国三大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把近代中国置于近代世界的时空范围内、置于近代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考察其历史进程时,我们就不难发现:贯穿整部中国近代史、联结近代中国几代人的向西方学习思潮,是鸦片战争后,从麻木状态中一次又一次惊醒过来的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为追求中国的近代化──独立、富强、民主、文明和统一,积极了解、学习和引进、吸收西方先进事物以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进步思潮;在这股进步思潮发展进程中,孙中山先生比之他的前辈与同代人,无论在思想拓展还是在社会实践方面,其贡献都堪称为一座开创新时期的重大里程碑。孙中山…  相似文献   

14.
晚清经世思潮兴起于晚清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重要时期,经世思潮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思想;为民族的生存危机所决定,该思潮具有启蒙性、实用功利性和批判性;在近代中国转型历程中,开创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先河,启动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走出中世纪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1901~1949年语文教科书发展研究(下)□刘正伟三形态、内容和结构:教科书的案例分析20世纪前50年,正是近代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型期。民主与专制,科学与迷信,进步与复古,革命与反动……各种教育思潮杂陈其间。这种复杂性或多或少地反映在教科书...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潮以御外、强国、改革、进步为主旋律,经历了四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新的时代特色和阶级特征,形成了结构复杂、层次繁多的近代爱国主义思潮,并从一个浪潮走向第一个浪潮。鸦片战争后的经世、洋务、维新、革命等社会思潮,无不首先作为蕴藏着爱国主题的社会思潮出现。  相似文献   

17.
彭平一的《冲破思想的牢笼--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一书对近代中国100余年启蒙思潮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根据其发展走向作了五个阶段的划分。该书始终把民主和科学的传播置于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主流位置,并揭示了中国近代启蒙和救亡互为有里,并辅并行的特点,反映了作者将对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遗憾转化为对现实的忧患的抚今追昔初衷和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8.
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戊戌维新作为一次爱国救亡、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席卷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思想、观念的层面上为古老的中国打开了一面启蒙之窗。作为具有中国现代意义的“启蒙思潮”,其来源极其广泛。经世致用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及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等多种社会思潮集结性的涌现对维新变法思潮的出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彭平一的<冲破思想的牢笼--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一书对近代中国100余年启蒙思潮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根据其发展走向作了五个阶段的划分.该书始终把民主和科学的传播置于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主流位置,并揭示了中国近代启蒙和救亡互为表里,并辅并行的特点,反映了作者将对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遗憾转化为对现实的忧惠的抚今追昔初衷和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 ,有两种研究方向。一是从近代思想发展史的角度进行总体研究 ,这方面论著甚多。一是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专题研究 ,在国粹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三民主义思潮、乡村建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等的研究方向 ,相继出版了一些专著。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研究 ,由于各种原因 ,还基本停留在起步阶段 ,论著很少。丁守和主编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中、下 )是一些启蒙思想家的言论集。侯外庐著的《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 ,侧重于纵向的史的研究。李泽厚著的《中国思想史论》,是只简单涉及启蒙思想的专题论述。彭平一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