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传统媒体的“负面新闻”报道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在中国最权威的新闻机构新华通讯社与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中,“负面新闻”日渐增多。  相似文献   

2.
岁末年初,各种“年度十大新闻”纷纷评出;“十大公安新闻”也在鲜花与掌声的簇拥下隆重登场了,清一色的正面新闻让我充满了疑问。也许这些新闻比那些负面新闻都来得“重大、显”,采写得也比其它的好;  相似文献   

3.
负面新闻信息的特征 负面新闻信息是自然界运动和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状态。负面新闻信息作为“新闻信息”大家族的一员,自然具有新闻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新颖性、重要性、共享性、储存性等“共性”特点。它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大体上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背向性 背向性是负面新闻信息最显著的特征,是指新闻信息所释放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是消极的,与人所从事的促进社会发展活动目的背道而驰。如同黑暗尾随于光明一样,消极的行为总是与社会积极的正向实践活动处处相违,鲜明地表现出其释放的信息背向性…  相似文献   

4.
每天大量的新闻报道中,总是存在正面新闻、负面新闻,还有一些中性新闻,这些新闻都会对受众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但是负面新闻经常获得更多的关注。所谓负面新闻,是指能对个人或社会团体产生不利影响、带来负面社会效果的新闻,其显著特点是强调新闻的新奇与反常。国内外负面新闻盛行的表现在国外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方面,人们对负面新闻的关注由来已久。早在1882年,美国纽约《太阳报》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线人的产生丰富了新闻源,弥补了记者不在场的缺陷,为媒体提供及时快捷的报道线索。它不仅突破了新闻信源无偿的观念,突破了新闻制作由传媒包办的观念,而且促进了“三贴近”原则的落实和展开,更好地实现“下情上达”。但是,与这些好处相伴随而生的弊端也不少。从内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线人们所提供的新闻多是负面新闻,多与车祸、火灾等伤亡事故有关。这些事件虽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它的社会价值是有待思索的。媒体上大量负面新闻的刊登,会使线人简单地将新闻价值定位于此,不利于新闻线人自身素养的提高,而且新闻的雷同会使读者失去兴趣,不利于报纸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超  陈龙 《传媒》2023,(14):91-93
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回避现象愈加显著。文章在对“新闻回避”进行概念阐释的基础上提出,负面新闻过度、公众对新闻机构缺乏信任、新闻信息过载、社交媒体新闻效能降低四个潜在因素对有意回避新闻的影响显著;无意回避新闻的情况更加灵活多变,主要是因为媒介选择的高度自由化和算法机制实现的个性化。文章认为应该通过推进建设性新闻实践、优化“社交过滤”、增加新闻“偶遇”建立“公共服务算法”等措施来引导公众参与新闻和公共行动,构建面向未来的健康的新闻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作为新闻传媒的一项基本职能,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有些地方政府往往根据从负面新闻引申出的伪新闻理论进行控负操作,干扰新闻舆论监督职能的正当行使。本文辨析了负面新闻概念的多样性,并给出了用负面题材新闻取代负面新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是我国新闻传播界的重要议题之一。由于其传达的是消极的行为活动状态,其负面效应显而易见,加之近年来“负面新闻”这一概念受到学界和业界、甚至是官方的普遍关注,“控负说”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控制负面新闻”甚至成为一些宣传部门的主要职责。但是,新闻事业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纽带”,  相似文献   

9.
汲杰 《青年记者》2010,(16):31-31
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热衷于新闻策划,有些媒体甚至将新闻策划作为新闻报道的一大“法宝”,更有甚者将其作为立报之本、立刊之本、立台之本,几乎到了无新闻不策划的地步:正面新闻要策划,负面新闻要策划,中性新闻也要策划;小新闻要策划成大新闻,大新闻要策划成轰动新闻,似乎新闻不经策划便不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10.
王攀 《新闻世界》2009,(11):1-1
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有自己的新闻发言人。但央企“新闻发言人”之所以还没有降生就在网上遭遇“板砖一片”.原因在于它的目的让人别扭:引导舆论、营造舆论、减少“负面新闻”。换句话说,这个“新闻发言人”不过是央企应对日益强势的民间舆论的举措而已。  相似文献   

11.
<正>长期以来,媒体人对负面新闻持有偏见,认为负面新闻就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报道。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新闻思想下,负面新闻一直是媒体不敢触摸的禁区。近些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信息透明与公开的程度提高,随着舆论环境逐渐宽松和媒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从一些固有的新闻宣传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正确区分"负面的报道"和"报道的负面",负面新闻有了宽松的报道空间。但是,如何处理好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的比例,如何掌握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传播的节奏,如何让负面新闻不会产生负面影响,都是我们媒体人应当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是我国新闻传播界的重要议题之一.由于其传达的是消极的行为活动状态,其负面效应显而易见,加之近年来“负面新闻”这一概念受到学界和业界、甚至是官方的普遍关注,“控负说”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控制负面新闻”甚至成为一些宣传部门的主要职责.但是,新闻事业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纽带”,这是马克思对新闻事业的信息传递基本功能的抽象认同.信息的传播以事实为基本前提,是开放性的、全景式的,不受信息本身正、负两个向度的羁绊.  相似文献   

13.
“负面报道”、“负面新闻”的概念始于何时,暂且无从考据;此说与日俱盛却是有目共睹,并且还派生出了“控制负面报道”、“减少负面新闻”等说法。不仅新闻管理部门在说,有关领导在说,就是传媒业界和学界也习惯了这种说法。究竟什么是“负面报道”呢?按时下的流行说法,所谓“负面报道”,包括了自然灾害、安全事故、治安案件、社会丑恶现象等——举凡“天灾人祸”,  相似文献   

14.
宣万明 《青年记者》2007,(20):25-26
负面新闻作为正面新闻的对立面,是大众媒介经常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内容。任何新闻信息在媒介的传播中,均有正、负两种效果。要将负面新闻的负效果降到最小程度,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及正面引导。  相似文献   

15.
负面新闻指的是产生负面效果的新闻。战时负面新闻的传播往往会产生瓦解意志、动摇军心、离间官兵等消极作用,尤其当负面新闻被敌方掌握并加以传播时,其危害性更大。随着战争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作战过程中运用新闻进行舆论宣传、心理渗透和法理争夺也日趋激烈。如何有效防范战时负面新闻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以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需要时时谨记的重要方针。把正面宣传落实到新闻上,就是以正面新闻为主,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负面新闻。多年来,按照“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负面新闻受到多重控制:有出自媒体的“自律”,有来自上级的指令。有来自左邻右舍的招呼,有金钱开道的所谓“公关”。如此一来,负面新闻往往胎死腹中,难以走入公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李敏 《青年记者》2009,(22):68-69
“你们这些记者简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一位记者在追问一新闻当事人时得到的回答。如今这样的现象在新闻采访中并不鲜见,经历了“无冕之王”的辉煌后,社会上对于记者的态度不再是单纯的恭敬配合,甚至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激进言辞,究其原因,是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和“宣传”的概念清晰起来,新闻特质逐渐显现。记者素质的提升和新闻报道的透明化使很多负面新闻、新闻背后的新闻暴露于大众眼前,这是新闻的进步,是令人欣慰的,这样的“小人之心”也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8.
负面新闻报道是中西新闻报道的主要区别之一。本文试图从新闻体制、新闻理论基础、文化传统三方面分析造成中西负面报道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近来负面新闻的增多,虚假负面新闻的出现,引起广泛关注,但大部分聚焦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反馈这两个环节,把原因归结到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不力上。本文试图从受传者的角度出发,发挥受传者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理性思维来判断负面新闻报道的真与假。  相似文献   

20.
对采写负面新闻而言,观点的首先确立就决定了负面新闻传播产生的社会效果。有些负面新闻常会给受者以消极体验,能否变消极为积极,决定它的经常是记者的态度观点。一、负面新闻信息的观点所谓负面新闻,就是一则新闻信息反映的是社会反面的、消极的、假恶丑的、残暴荒淫的、愚昧落后的,以及人们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冲突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我们在新闻采写时经常会遇到这类的题材,这类题材内容经常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它具有暴露性和非常态行为特征,容易激起人的探知好奇或警示参考心理体验,因此也更容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