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还存在着地区、城乡、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学有所教"理论的提出,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点亮了一盏明灯.文章在学习"学有所教"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措施,力求使"学有所教"思想能够深入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2.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思想政治工作好像就是"虚"的东西.如何把"虚"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出"实"效,文章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提出了以"实"当先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观点,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仁"学说的功利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大功利观"的角度肯定了道德论与功利论的同一性,指出迄今为止研究中国传统道德学说的论著,仍然有过分地强调两者的对立,而忽视甚至完全抹杀它们之间的同一性的倾向.同时以孔子"仁"论为例阐释了其道德学说的人本特色和功利特色,发掘其中功利论内涵与道德观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尝试着为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阮籍《乐论》所论之乐乃具有规范性内涵和社会性教化功能的乐教之乐,而非现代语境下作为艺术或表演艺术的音乐之乐。阮籍《乐论》是立足于音乐(乐教之乐)本身,尤其是乐教之乐本身所固有的规范性内涵和社会性教化功能的考察,具体考辨圣人制乐成教化俗之义,提出了"因乐而有教,有教以化俗"的乐教主张,论证采用"辩名析理"的玄学方法,表现出鲜明的玄学色彩。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儒家的渊源流变入手,区别了儒家、儒学、儒教三个概念.从政治文化、伦理、学术三个层面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健将与儒家、儒学、儒教(孔教)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新文化运动反对孔教,反对强化儒学意识形态,这是其对历史的一大贡献.新文化运动对儒家伦理的排拒,对"礼教"的批判,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缺失的一面,其缺失主要是在对儒家伦理蕴含的超时代性、超阶级性的合理内核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在学术层面能将孔子与后来的儒学、儒教区别开来,对孔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文化成就作平实的评估.本文认为传统与现代可以沟通,但反传统毕竟是现代性的根本特征.任何具有文化价值的思想学说,它的恒在意义只有在时代之镜的折射下才会发放出它的光彩.  相似文献   

6.
纵然对经济发展背景下成长的"80一代"有诸多异议,但他们已经或即将成为职场中流砥柱的事实却不容质疑.对此,文章从制度化管理层面的"制度育人"、"制度适人"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管理入主职场的"80一代"职场新人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正变"论诗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源于<毛诗序>的"变风"、"变雅"说.元人在传统"正变"说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宗唐"的逻辑理路,并通过由"世次"论到"体制"论的重心转移,确立了"唐音"这一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范式,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唐诗接受.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一代儒宗马一浮,完全漠视20世纪以来以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问题意识来整理、阐释中国传统学问的学术主流,始终以六艺之学统摄一切学术,以发明自性为为学宗旨,这一学术取向鲜明地体现在他阐述儒家诗教大义的思想中,把握这种思想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哲学的精髓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教育部门对各级院校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要求,避免出现"水课""拖课"等现象,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打造出了"金课"课堂.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在建设"金课"课堂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参考文献,部分教师教学态度并不是十分端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基于此,笔者...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国"三农"发展面临着自然灾害、金融危机和二元结构三大障碍.文章通过本质特征、影响程度、化解难易和应对路径四个层面的比较和分析,着力阐明了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当前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农村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但是,无论出现何种情况,解决"三农"问题都必须抓住体制改革这个根本战略基点不放松.  相似文献   

11.
"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相似文献   

12.
文明有古今东西之分,如果说现代西方文明与科学——赛先生——有直接关系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明显然是赛先生之前的文明。这说明赛先生之前、之外还有可以创造文明的先生,即科学之外还有“学”。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华民族独有的道器之学有着因果关系。中华先贤从自然之道与自然之物中汲取了发明创造的智慧,形成了“以道论之”的思维方式。中华先贤以道论天地,以道论万事万物以及一事一物,以道论器,以道论技,以道论术,论出了一部部经典、一件件器具以及一项项技与术。中华先贤的创造,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大都具有领先意义。道器之学以尊崇自然、和谐自然为基础,所以道器之学创造的文明是可以延续的文明。现代科学以征服自然为目的,所以科学创造的文明是不可以延续的文明。在天地、空气、水以及人类本身受到严重污染的今天,发明创造借鉴与尊崇自然的传统智慧,是必要与必须的。  相似文献   

13.
○ 引言关于《金瓶梅词话》的作者问题,学者们有两种意见。一是某个文人独立创作;二是几个文人集体创作。最早谈及《金瓶梅词话》作者的,是为《金瓶梅词话》作序的欣欣子(生平不详)。他在序中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所谓也……吾友笑笑生为此爰罄平日所蕴者,着斯传,凡一百回。其中语句新奇,脍炙人口。”笑笑生是一个化名。为了寻找这位笑笑生的真实身份,不少研究者进行了多方探索,结果分别找到了数十位大大小小的人物来担任《金瓶梅词话》的创作者。这是从文人独立创作的角度出发考察后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还…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国学”热中,正确的态度是应当给“国学”一个准确的定位。“国学”既是一个可以成立的独特的学科,也不应使其庸俗化。“国学”的提出,是中国学人在西风东渐的文化背景下现代学科重新划分中的应对智慧和策略的体现,“国学”的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学科范围内的学术。“国学”应当是一种学术的定位,讨论“国学”的范围,是学术的范围,而不是全社会,因此,对出于商业目的的大众传媒的炒作应当保持警惕。给“国学”一个定位,给传统文化一个“度”,对近二十几年的文化热进行反思,乃至于对今后的文化取向的选择,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辨《毛诗》中的五个联绵字:(一)“虺”之言委顿也,犹言委靡不举,并非“病”名,而是“病”貌。毛传所云“病也”之“病”,乃疲弊之义。(二)“蔽芾”之言()孛也,草木茂盛之貌,毛传云“小貌”,失之,朱熹集传云“盛貌”,得之。(三)“委委佗佗”,是联绵字“委佗”的叠音形式,雍容自得之貌,毛传分为“委委”与“佗佗”而释之,失之,朱熹集传云“雍容自得之貌”,得之。(四)“夭绍”之言窈窕也,身材高挑,体态优美之貌,朱熹云“纠紧之貌”,失之,马瑞辰以为“夭绍”与“窈纠、忧受”同为形容美好之词,得之。(五)“穆穆”之言也,犹言“”,形容勤勉不已,毛传云“美也”,不确,朱熹集传云“深远之意”,失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辨<毛诗>中的六个联绵字:(一)<卫风·硕人>之"孽孽",犹言"我我",形容长丽俊好之貌.(二)<郑风·子衿>之"挑達",形容放逸倜傥之貌.(三)<豳风·鸱鹗>之"翛翛",犹言"萧僚",形容鸟之羽尾杀敝凋零之貌.(四)<小雅·南有嘉鱼>之"汕汕",犹言"优侥",形容鱼群游动往来之貌.(五)<大雅·云汉>之"滌滌",犹言"滁荡",形容万物萧僚凋零而大地空空荡荡之貌.(六)<大雅·崧高>之"咩咩",状众盛之貌.  相似文献   

17.
前七子文章复古运动及其所标举的“文复秦汉”说虽然于中国文学史、文论史上声名甚著,但落实到具体问题,则学术界对之的研究一直有显薄弱。本文对尚存的前七子运动的许多观念性史料做了仔细的开掘与整理,并在将前七子“文复秦汉”说分述为若干个意义向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冀望借此而可对前七子文章复古思想有一清晰与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要看到它们的差异,也要看到它们的相似之处.以萨特解读老庄,是借鉴西方哲学中的一种近似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换一个视角,对老庄哲学思想作一番比较考察.老庄思想中道与虚无、自在超越物我等等方面,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有若干近似之处.他们以人为关注的中心,无为而治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为了人.在老庄的虚无背后,落脚点还是人和人的自由,是不受礼法的约束,不受社会的限制.这也是一种人道主义.但和萨特不同,追求的不是实践、选择、认识自我、塑造自我,而是自我在精神上的超越和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19.
“香草美人”意象及“求女”等情节的运用,使得《离骚》若隐若现地隐含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性恋意识。为人们所详加讨论的“男女之恋”不过是其中一种,却往往被视为君臣关系的隐喻或象征。而从全诗所表现的诗人心态来看,《离骚》中存在三种可能的性恋模式,即异性之恋、自恋和同性之恋,它们从现实层面、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反映屈原的整个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包括其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