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诗歌审美创造中紫色与黑色意象抒情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诗歌审美活动中,诗人将色彩赋予诗歌意象,由此而形成了诗歌的色彩意象形象,而这种色彩意象在诗歌的审美活动中,其色彩所寓含的抒情范式是客观存在的,这为人们研究诗歌创作与接受美学提供了一种观照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诗歌色彩意象抒情系统论”的第一部分,它从诗歌色彩意象抒情的基本特征人手,分析了色彩意象特征:原生色彩意象、变异色彩意象,以及两者的融合;并由此进而对色彩意象个性化抒情美感特征和色彩意象载体对象选择机制特征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3.
登高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古诗中,《唐诗三百首》中它的意蕴类型足以囊括所有诗歌中的抒情意义,这种现象的出现有诗人对古代诗歌传统的继承,也有唐代社会的时代因素。各种意蕴类型之问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了解这种联系对我们理解把握诗人寄寓在登高意象中的抒情意义和情感脉络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文化背景上,对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歌作了审美心理鉴赏与分析;丘逢甲诗歌倾注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和赤诚爱国之心。丘诗的多重抒情意象和英气豪情美,是民族文化情结的结晶,是时代真切心灵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审美意象是主客观的高度统一。如果说古典诗歌创作就是诗人以独特的主体性编码运用语言符号建构审美意象的活动,那么古典诗歌鉴赏则是读通过对审美意象符号的个性化解码来领悟其审美意蕴的过程。本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古典诗歌中审美意象的建构与重建。  相似文献   

6.
《云寺》是一部饱含现代艺术气息的新诗集。其意象描写既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又注入了现代艺术生命力。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和移情于物、借物抒情这种客观化自我享受式的审美观照不同,《云寺》更能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力。诗人通过情感的介入、灵魂的体验,将外在事物的实在与诗人的主观性融为一体。凭借智性的、启发性的、创造性的意象同时把握了自我与事物。诗篇中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启发性意象,都是具有一般普遍性式样的意象构图,它们以联想的意蕴唤起观赏者的联想,进而产生和创作者相近的、类似的或扩大的审美感觉。赏读《云寺》尽可以得到超越物外、超越理性超越自我的审美享受,像饮味道醇厚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不已。  相似文献   

7.
唐诗中涉及牛意象的诗作200多首,蕴含悲情凄凉、爱民刺政、脱俗隐逸、和平悠闲、送别相思等意象。了解其审美意蕴,有利于更深刻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意图,更好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人类对"梦"的认识延伸为审美范畴,文学作品中"梦"意象成为常见。在徐志摩诗歌中,"梦"及与"梦"组成的词出现频率极高,构成他诗歌中重要的一个意象符号。本文考察徐志摩诗歌的"梦"意象,透过"梦"意象来观照诗人的心灵世界及诗人对人生、艺术的认知和体验;同时,结合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转型时的文化心理结构来透析诗歌中"梦"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烙有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客观物象,具有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解读文学意象就是通过作品浸染作家主观感情色彩的喜、怒、哀、乐、愁等一系列情绪来观照作品意蕴,从而走进作家细腻丰富的感情世界,获得较为持久稳定的文字蕴含,形成诗歌鉴赏中关于意象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意象即意中之象,也称”审美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简单地说,指诗人心中的物象。它是审美主体(人)对审美客体(物)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诗歌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我们要鉴赏诗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是三四十年代蜚声文坛的天才诗人,他一生留下的诗作仅90多首,但他却以别样的诗情与诗艺在诗坛上独树一帜。诗人曲折哀惋的一生和他的代表诗作《雨巷》,表现出戴望舒诗歌的独特性:其一,揭示诗人情感个性的几种具体体现,即孤独、幽怨、迷惘和执着的追求等。其二,阐释其诗作在形式上的独具匠心,表现出意象选择的朦胧伤感、意象构成的象征化原则和语言运用的含蓄蕴藉、质析自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中的色彩意象,不是对外在事物的固有色的描绘,而是一种观念色,所以,在中国古典诗中的色彩意象也成为了诗人表达情感和观念的一种方式.试图通过梳理中国古典诗中的色彩意象的发展流变,以探讨出其表达机制的生成和演变.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唐优秀的诗歌能手,杨巨源的诗在艺术上善于使用色彩,利用色彩营造意境,这在其描写战争题材与军旅生活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的诗作既是写实的涂绘,又不乏浪漫的渲染,为读者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而又富于诗意的意境。诗人惊人的色彩感悟能力、表现能力建立在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基础上,奠基于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独到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4.
诗歌的意象常以指称事物的名词和名词性短语为载体来展现“物象”,表达诗意,是用概念化的语言表达非概念化意义的一种认知方式。在“意”寻“象”的心智活动中,意象图式通过映射机制把抽象的意象结构投射到外界的“物象”形成原型意象或新创意象,以达到借“象”以尽“意”的感知效果。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诗歌创作过程就是诗人寻找客观意象、建构意象语言,从而使其主观情感能够生动形象表达出来的过程。明代文学家陈霆的诗歌在融化无迹的用典与化用经史诗文的艺术手法中呈现出纯朴自然、起承转合的风格,尤其是在诗歌意象的选择和安排上富有特色,即意象丰富唯美、自然中蕴含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晚唐抒情诗人。由于自身经历的坎坷、政治上的失意、爱情的不幸,使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多选择柔弱的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凄迷与感伤。悲剧性的人生经历使他诗歌的字里行间浸染上了浓浓的感伤色彩,渗透着一种阴柔美。  相似文献   

17.
因为海子独特的艺术风格,当代人们多认同他是一个抒情诗人。但在他寄托了诗歌理想的长诗和诗剧中却有着更多的诉说。海子提出的“民间主题”有着特定的含义,只有对它进行剖析才能看到海子诗歌理想的内核,获取海子诗歌的价值取向;海子不是一个忙于解构的诗人,而是一个醉心于重构的艺术家。海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如何寻找文学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8.
广告语言的诗化:意境与修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业广告为了成功实现说服或诱导功能,运用了诗歌实现表情功能的手段,成功地移植了诗歌的特点,使之兼有达意、寄情功能。文章对商业广告中优美的意象以及广告语言中运用常见与诗歌的修辞进行探讨,总结出中英广告语言的诗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是一个复杂的众说纷纭的问题,但也可以用最为简洁明快的语言一语道破,即“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或者说,意象与意境,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的空间。由意象和意境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兼及意境的营造、意境在古今中外诗歌中的表现以及意境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与西方的“一分为二”不同,儒家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对“道”与“器”之间的“象”的申明并重视,赋予儒家思想以诗性气质,这一气质的鲜明反映为儒家对诗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与儒家对诗教的重视,试图建立“象”与儒家思想的诗性气质及重诗之间的合理联系,并阐明这一点对于儒家文艺思想中审美标准与解读原则的确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