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送孩子出国留学,当然是许多父母的心愿。而留学签证目前仍然还是留学道路上的一道难关。怎样才能顺利通过签证关?我们也报道过一些朋友的签证经历,使面临签证的同学获得了一些参考的信息。然而,在签证过程中,许多学生的父母想知道,他们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帮助。在此,一位母亲和她的女儿向记者讲述了在女儿的签证申请过程中,她们各自作为当事人和家长的经历,袒露了他们当时的心情、想法。这位女儿经历了三次美国留学签证被拒,转而申请新西兰留学签证,最终获得签证;这位母亲每次陪着女儿去使馆,最后竞与女儿一起面见了新西兰签证官。也许,这样的经历和感受,会给想留学的学生和家长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成长的滋味     
许卓娅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可谓幼儿教育的专家。作为母亲,她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千万个母亲一样,有过憧憬,有过欣喜,有过担忧和焦虑,也有经验和教训。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刊登她和女儿一起成长的故事,相信我们能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3.
以前,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架客机失事,人们在搜寻遇难者时发现了两个紧紧抱在一起的人,那是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母亲将她的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并且压在身下,抱得很紧,以至于人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将母亲和她的孩  相似文献   

4.
我的母亲     
母亲常给我讲家里以前的事,讲她的成长史,她经历得太多太多,我觉得母亲很可怜.   母亲一路走采确实不易.童年时她和她乡下的舅舅一起生活,八九岁时就开始挑柴、洗衣、做饭,到了读书的年龄又遇上了"文革".母亲很早就来深圳打工,是个并不太受社会尊重的"农民工".后来和父亲结婚,两个人工资勉强糊口,但为了照料整个家,母亲在生下我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工作.每天买菜、洗衣、做饭、打扫,十几年,母亲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忙里忙外.……  相似文献   

5.
永远的秋天     
母亲走了,走在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躺着的时候,蓝天白云和阳光都争先恐后地在窗外遥遥探视。清风徐徐,夹着阵阵浓郁的桂花香飘向她的枕边。金色爽朗的秋光里,母亲游丝般的生命气息轻轻飘出窗外,飘向云天去了。这是秋天,一年中最为浪漫美丽的季节。母亲选择在这个季节远行,我想她是有考虑的。母亲出生在冬春之际。经历过80余载风雨人生的妈妈,肯定最喜欢秋天的高爽、明媚、芬芳、灿烂。秋天又是丰收的季节。母亲终身执教,桃李满天下,果实累累,一路芬芳。所以母亲认定秋天是她的永恒驿站。母亲是唯美和理想主义的。母亲热爱她的学校和学生。…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脆弱与苍凉似乎与生俱来。她出生名门,祖上是赫赫有名的李鸿章和张佩纶,而她却正赶上这个名门世家的衰落之际。年幼的她经历了一个家族的大起大落,又在父母不和、家庭纷争之中,饱尝人间冷暖,经历过母亲的出走,挨过父亲的毒打,在好容易逃出了父亲的家,又因为开销问题与母亲产生矛盾。她不仅在家中深切的体会到人心不古、世态炎凉,她所处的那个新旧交替的动荡的时代.也让她从骨子里感到苍凉。  相似文献   

7.
海宁 《小读者》2010,(7):7-9
一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伤心欲绝。 她一出生,外婆便和母亲一起照顾她。记忆中,那么多年,似乎是外婆的照顾更多一些。所以她和外婆一起的时间,比和母亲在一起的多。  相似文献   

8.
暖雪 《陕西教育》2005,(5):53-53
曾听一位在美国生活过的母亲讲述了她的儿子第一次搞“研究”的经历。  相似文献   

9.
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直到90岁高龄,才到石家庄我二姐家度过了她最后的四年。母亲是我在世界上最亲的人,每当想起她,一种温馨、留恋和孤独交织在一起的奇怪感情,就笼罩在心头。  相似文献   

10.
一外婆去世的时候,她十六岁,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伤心欲绝。她一出生,外婆便和母亲一起照顾她。记忆中,那么多年,似乎是外婆的照顾更多一些。不是母亲不够爱她,而是外婆硬生生地要去分担——搂着她睡,半夜起来照顾她喝奶或者撒尿,一步步搀扶她学走路,甚至去了幼儿园,也是外婆早晚接送。她和外婆一起的时间,比和母亲在一起的多。她爱外婆,也爱母亲,很难分清爱谁更多一些。所以,外婆走了,她那般难  相似文献   

11.
温柔的抗议     
很美的情景可以写诗,不美的情景,也可以写诗,就看你怎么写、怎么立意。 小朋友,你一定经历过,至少是看到过,听说过父亲打孩子吧?我小时候就老挨(ai)父亲的打。我没挨过母亲的打,因为还没等我能惹(re)她生气,她就去世了。而我的一个女同事小时候总挨她母亲的打,我问她怎么个打法,她说:"掐(qia)、拧(ning)。拧大腿里  相似文献   

12.
母爱有多远     
她从小就讨厌母亲,看不起母亲,从十五岁开始,她没有好好地叫过一声妈妈. 母亲没有文化,在一个小单位里做工,从记事起她就没见过母亲好好修饰过,穿又旧又破的衣服,脸上布满凄楚和愁苦,一头永远也伸不直的头发总是蓬松着,像没有梳过.而父亲则不同,高大帅气,干净利索,穿着大方得体,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真不知当初他们是怎样走到一起的.  相似文献   

13.
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记者,没有报道过战争.没有经历过任何危险。没有出版过惊世骇俗的长篇巨著.也没有问津过这样那样的新闻奖项。却成为美国白宫最令人尊敬的记者。  相似文献   

14.
<正>从小,母亲就告诉我不要做个老实人。她一直想把我变成一个见风使舵的人。她的那些教训永远是"有防人之心,切勿冲在前头"。我理解她,因为她经历过中国过于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战争、饥饿和三年自然灾害面前侥幸存活,"退一步"是她古老的智慧。但我从来没有被母亲的世界观同化。我常常在思考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单纯为了过一种安  相似文献   

15.
在莫斯科考涅楚克大街上住着一户看似普通的俄罗斯家庭。23日上午,当记者按响门铃后,一个上了年纪的黑头发妇女开了门,她竟用汉语向记者问候。她叫利利娅,中文名字叫李莉。随后记者又见到了她的两个姐妹。她们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三姐妹曾在中国度过美好的童年。然而,1957年,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母亲塔马拉带着她们离开中国,并从此与孩子的父亲失去联系。在此后40多年的时间里,她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寻找中国父亲的努力。在中国度过幸福童年大姐索菲娅告诉记者,她们的父母在中国的新疆相识并结合,此后辗转去过很多地方。1954年,父母…  相似文献   

16.
前几天,在一个情感专家的微博里我看到一则答疑帖。一个25岁的年轻女孩说:自己要放弃一线城市中发展前景很好的工作,回家陪伴和照顾含辛茹苦把她养大的单身母亲,因为母亲老了,感觉一个人很孤单,她不能自私到只顾自己不管妈妈。专家问她:那你的母亲年纪多大?女孩回答:45岁。最后专家给出的答案让我很认同也很感慨,她说:你的母亲哪怕重新找个男人恋爱,或者去学一样自己喜欢的技能,都好过这么年轻就成为孩子的负担,拖住孩子飞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17.
一 外婆去世的时候,她16岁,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伤心,伤心欲绝.她一出生,外婆便和母亲一起照顾她.记忆中,那么多年,似乎是外婆的照顾更多一些.不是母亲不够爱她,而是外婆硬生生地要去分担--搂着她睡,半夜起来照顾她喝奶或者撒尿,一步步搀扶她学走路,甚至上了幼儿园,也是外婆早晚接送.她和外婆在一起的时间,比和母亲在一起的多.  相似文献   

18.
母亲疯了。因为我和她看到父亲跟刘辣椒在一起鬼混。母亲与父亲发生争执,父亲火气上来了,便暴打母亲,母亲的惨叫声一次又一次在屋顶上响起。而这时,我是什么也不能做的———除了哭。母亲朝我们这边爬过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和妹妹。那眼神充满恐惧、绝望、愤怒与乞求,也许她以为她就要死了,她得在死前拥抱一下她的骨肉。我的哭声盖过了母亲的呻吟,她无力了,仰躺在地,眼睛闭着,喘着气,满嘴泥土。父亲还在骂些不是人话的话。我和妹妹哭着,父亲骂着……母亲睁开了眼。突然,她笑了———像极了邻村疯了20多年的六子。我吓住了。父亲也吓住了,…  相似文献   

19.
不知别人是否有过同样稚嫩脆弱的成长经历,我曾有过这样的一个时期。在我十四五岁,也就是李商隐所写的"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的年龄,有一次,我随母亲到火车站给她的一个朋友送行。那时候,我完全是一个不用大人费心寒暄搭讪的母亲身后的孩子。我已记不得当时母亲和朋友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电脑》2009,(7):6-6
她今年只有14岁,却有了5年多的记者经历。5年来,她先后给11家报刊担任通讯员、小记者、学生编辑;她曾采访过“十七大”、“少代会”、“科博会”等大型会议和活动,发表新闻作品200多篇,其中头版头条就有百余篇。为此,她先后荣获了“2005年十佳中国少年摄影家”、“2006年全国优秀少年作家”、“2007年百佳中国小记者”、“第十届大陆和平小天使”、“2008北京奥运志愿者”等荣誉称号。现在,就读于北京市八一中学初三(8)班的她,是CCTV少儿频道《影像地带》《与王子一起保护地球》《大仓库》《疯丫头》的小主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