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岁为爱所困,30岁因年龄遭遇瓶颈,40岁在家庭与电影中赛跑。陈冲说,至今都未找到一个令她满意的角色。不过她认为,“我的人生就是要走弯路的”  相似文献   

2.
陈冲在国际影坛的光芒,照得许多中国芝人心儿乱,都想学她出国闯一闯。于是,电影、音乐、舞蹈等艺术界的明星,都收拾包袱出国淘金或求学去。虽然他们的际遇不一样,有的名成利就,有的艰苦奋斗,但他们大多数还是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有少数萌生退意。凡是近几年去过中国的人,都  相似文献   

3.
正小野很小的时候,从她奶奶那里学会了一套评判标准,那就是,害虫和益虫。有天我正吃饭,她突然从旁边飞身而出,口中大喊一句"害虫,打死",然后一只飞蛾就被她拍死了。我大吃一惊,说:"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她说:"我去,是奶奶说的。"这是我一直想和她探讨的一个观点,但我想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措辞。为此我和我的母亲还争辩过:"对于那些虫族,所谓的有害与有益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但你让小孩子有了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贴上标签即可捕杀的想法,并不利于她的身心。"我母亲反驳道:"那蚊  相似文献   

4.
怀着愉快而又不无激动的心情,读完了梁丽娟同志写的《从内部看英国》一书,掩卷遐思,心潮久久不能平息。在梁丽娟逗留英国期间,我恰巧也在伦敦。她是人民日报记者,我在新华分社工作。我只比她早回国三个月,却比她早去了三年零七个月。对她书中所描绘的英伦情景,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之读来倍感亲切。当时伦敦新华分社有十多个同志在工作,而梁丽娟是单身一人,孤军作战。我曾去过她的办公室兼宿舍,看去显得有些凌乱,到处都堆放着书报和资料。她  相似文献   

5.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4-1快九十岁的郝奶奶病得很重了。我去看她,她躺在床上,身上盖着被子,她看见我后眼睛放亮,嘴唇剧烈地抖动,我以为她要说什么,但最终我发现,她是在对我——笑。是的,我的郝奶奶在用力地对我笑,她,她本不必这样的,但这就是她的……习惯。我坐在她的旁边,她艰难地和我说了几句话,"我盼着,盼着能像妈妈那样。"大约一个多月前,每次去看她,她都要  相似文献   

6.
从美国归来数月,笔下走过的 人物已有若干,但有一个人 总是欲写又罢,却又时时在眼前闪现。她就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美国洛杉矶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会长美籍华人李惠英女士。 说起来认识她纯属偶然,一位友好多次向我提及她,并介绍我们认识。我去拜访她的那一天,她给我讲了几个关于她自己的故事。讲着讲着,她渐渐地沉浸进去,我也被吸引住了。我感到她真是个讲故事的好手。我将这种感受表达了出来,岂料,这却又引出了她30年前的一则故事。  相似文献   

7.
三年前的秋天,我从北京出差回到广州。那天是星期四,我下班回家的途中遇见我的同事也是我的好友和邻居美华,她告诉我,辛磊最近做了检查,结果查出得了肝癌……我听了,深感震惊,一时难过起来。我说最好再多去几家医院查一下。她说都去过了,查出来的结果相同……我们沉默着。  相似文献   

8.
李修平印象     
早在五年前,就从电视屏幕上认识了李修平。当时我还是名高中生,而李修平作为甘肃省电视台的播音员,时常出现在省台的新闻节目中。今年三月,我进入中央电视台开始实习生活,使我很容易找到她,我贸然地敲开了她的办公室。当李修平微笑着站起来对我点头说“你好”时,我却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找错了人,因为我没料到她竟然有1.74米的身高。由于我们同是甘肃人,相识后我常在休息时间去她那儿,在一起更是多一份亲切感。渐渐地,我对她有了一些了解。  相似文献   

9.
今天是1999年5月9日,本世纪最后一个母亲节,全体母亲的节日。我买来了一束雪白的马蹄莲和紫色的勿忘我,花开得正旺,我知道她是最喜欢花的,垫着她曾用过的大红色塞语字典,放在她以前的办公桌上,“母亲节快乐,邵云环!”我在和你说话,你听到了吗?然而,残酷的现实一遍遍告诉我,她去了,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在母亲节的  相似文献   

10.
在很多人印象中,严歌苓是一个台湾作家,因为她文章中人物处处透露出的温婉细致,也因为90年代之后一系列她的畅销作品都出自台湾出版社,有的更经电影改编后让大家熟知——如李安执导的《少女小渔》,李翰祥的《女房东》还有陈冲导演的第一部影片《天浴》,都出自她的小说。  相似文献   

11.
怀着愉快而又不无激动的心情,读完了梁丽娟同志写的《从内部看英国》一书,掩卷遐思,心潮久久不能平息。在梁丽娟逗留英国期间,我恰巧也在伦敦。她是人民日报记者,我在新华分社工作。我只比她早回国三个月,却比她早去了三年零七个月。对她书中所描绘的英伦情景,我是比较熟悉的.因之读来倍感亲切。当时伦敦新华分社有十多个同志在工作,而梁丽  相似文献   

12.
我去出差,住在省城的一家饭店。晚饭后有人敲我的门,我去开门,进来的是一位山村女教师。这是一位20来岁的姑娘,浓眉大眼,梳一条齐腰长的辫子,又黑又粗,扎一根红头绳。看多了城市的妖艳,再看这位朴实的山村姑娘,犹如推开窗户迎来一股新鲜的空气,浑身一阵清爽。我知道全省先进教师大会在这里召开,我就是专程从京城来采访这次大会的。“记者老师,求你一件事,你一定要帮帮我。”她有点拘束,看样子非常着急。“请坐,慢慢说。”我说。我张罗给她倒水,她却抢先给我倒了杯水,恭恭敬敬端给我。坐下后她说:“我叫张秀花,是张家滩的民办教师,开了一天会…  相似文献   

13.
刘君 《网络传播》2009,(9):96-96
前不久,单位来一个学通信的实习生,坐在我西边的座位上,由我带她。她来的第二天,东边和我隔了一个工位的同事,通过MSN问我,“晚上我请大家吃饭,请代问一下新来的实习生去不去”。我给实习生耳语了几句。“你们离这么近还MSN啊?”她半自语的嘀咕着。不久,她也开始和我MSN了。  相似文献   

14.
王晟  刘琼 《新闻天地》2010,(5):19-20
对于夏达来说,眼睛和手是她最大的财富,因为她要用这些去创作。她曾说:"等我老了那一天,假如我还可以在一个小角落里,慢慢地画着故事,那我就心满意足了。我只是想画漫画而已。"  相似文献   

15.
婆婆     
婆婆在她儿子8岁时守了寡,她靠捡破烂把儿子拉扯成人。我和她儿子结了婚,由我们供养她。可她“恶习”难改,看到易拉罐、塑料瓶都捡起来。那天我下班去幼儿园带孩子,看见她在校门口把  相似文献   

16.
在电脑学习班上,我认识了高李丽。那时,我站在她的背后,看她像模像样地打字、排版,从心底里暗暗佩服她的聪颖和悟性。而当我问她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时,她一开口更使我惊讶于她那温婉和平易,这使刚进报社不久在陌生环境中自卑而拘谨的我,顿然感到了一种亲切与轻松。于是,虽然不在一个处室上班,不常接触,在我心中便有了她的位置,想起她便涌出一种美丽。 很偶然地,在去大楼工地参观的车上,我又和她坐在了一起,交谈中得知她的一本新闻作品即将出版,便趁机索要。她答应到时送我一本。很快,我便拿到了她的装帧精美的《道不出的境界》。 读《道不出的境界》,我才开始真正进入李丽的精神世界,也才更加看到了李丽温婉美丽、轻松风趣的外表下,所包藏着的一颗丰厚而实在的生命内核。  相似文献   

17.
家国大事     
几年前,我出差到一座小城。这座小城是我曾生活过十年的地方,在那儿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因此我对她怀有特殊的感情,在心灵深处,我把她当作我的故乡。然而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重新踏上这片心目中的圣地,寻觅我的稚拙足迹时,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却占据了我的心头。那大片的绿野哪里去了?那飘香的荷塘哪里去了?那清澈的小河哪里去了?眼前只有缺乏规划的  相似文献   

18.
大寨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67年12月到1980年11月,我在大寨工作、生活十三年之久。 1994年春天我重返大寨采访,凤莲见我时不说“去大寨”、“来大寨”,她说:“老段回来了。”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一月底听说朱仲丽同志患病住北京医院,在1月29日上午去看望了她,当时大夫正在会诊,获悉病危难以治愈。2月8日11时20分逝世,享年100岁。2月12日上午,我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去参加了她的遗体告别仪式。一朱仲丽同志1938年2月就到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延安。1939年3月同王稼祥结为革命伴侣,他们有共同的经历,都是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知识分子并不是文化大革命中所说的"臭老九"。我认识朱仲丽同志比较晚,她比我大十岁,大家都称她为朱大姐。1986年8月,我在中联部任部长时,朱大姐突然给我打电话,她说将要去安徽芜湖参  相似文献   

20.
王刚 《兰台内外》2010,(5):61-62
第一段婚姻 我刚调到沈阳军区时,我们几个刚从基层调来不久的文工团员,在一个楼角里抽着烟。这时候从二楼蹦蹦跳跳地下来一个女文工团员,很不屑地瞥了我们一眼,飘然而去。我发现所有的人,全都看着她,走神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