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曾被上海《新民晚报》(1992年3月12日)列为近期畅销书的《证券市场导游》,差错之多,令人惊奇。一、“序”中倒第8行“新闻报资者”应为“新闻报记者”。同页倒4行“经验与技巧相溶化”,用“融化”一词恐更适宜。  相似文献   

2.
抚剑独行游     
寒假,在书房读《独守苍茫》。书中一个司机的话实在见性格。只见“司机从工具箱里甩出一条红牡丹烟,吼道:‘抽!不抽是狗日的!’”虽然,话有些“粗”。 《独守苍茫》是武汉晚报记者范春歌的一本新闻性游记。这句“粗话”见之于该书的最后一文《天歌难再》。此文说的是范春歌漫游大半个中国后,忽一日害起“思乡病”来。于是,她决定从拉萨启程经格尔木转车往老家赶。车过唐古拉山,几位藏族汉子  相似文献   

3.
郑重声明     
《新闻传播》2005,(5):1-1
近日,生活报以“我们家乡我们爱,树立冰城新形象”为主题,连续刊发了&;lt;出租车司机的答卷不及格》、《市民细数部分的哥四大恶习》、《的哥,请擦亮冰城的窗口》等系列报道。报道说,出租车司机每天接待八方来客,不但承担着运送乘客的责任,还担负着树立和维护城市形象的使命,是城市最前沿的服务窗口,是开放的城市递出的第一张“名片”,记者通过暗访却发现哈市出租车司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4.
今年初, 《羊城晚报》一位女记者出差到福州,在“的士”上听司机说,当官的做坏事,最怕《新闻半小时》,颇感惊讶,就临时改变日程安排,带着采访本来到福建电视台新闻部……。香港一位记者在福建采访,看了《新闻半小时》,萌发出写一篇专稿的兴趣,于是找到了《新闻半小时》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任丘市境内的一条公路旁,有一饭店,名曰“尚一当”。“尚一当”者,“上一当”也。有记者作了实地考察,得出结论:名副其实。该饭店前不巴村,后不靠集,孤零零的三面是树,一面临路,使人联想起《水浒传》中的黑松林。然而过往长途公共汽车的司机们偏偏对它有特殊感  相似文献   

6.
3月31日,埃菲社记者从北京发出一篇电讯稿,题为《中国试行议会民主》。稿中写道:“电视天天向观众介绍议员分组讨论情况和记者招待会概况”,“观察家们认为,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在报道新闻透明度方面是空前的”。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七届政协一次会议期间,首都新闻媒介在提高会议报道的“透明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时地、客观地报道决策过程中的讨论情况,摘登与会者的发言,开辟《寄语两会》《两会手记》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专栏,除此之外,还专门派出记者盯住“两会”期间召开的记者招待会,注意从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中国记者》的“一得录”中刊登了赵维先生的文章《一方水土一方记者么》,读后令人深思。 说句心里话,綦江的彩虹桥坍塌,事后要不要责备《綦江报》放弃了舆论监督,我有点犹疑。因为在一个县城里,政府花数百万元建一座桥,这“一方水土”的新闻媒体当然要予以歌颂,所以刊出诸如《长虹卧波 綦城一景》这样的文章不足为怪;至于县报没有披露彩虹桥的质量问题,似乎也属情有可原。从明摆着的情况来看,即使报社想报,他那个县的领导也不会让他们报。 赵维先生把地方报的编辑记者称为“一方记者”,认为他们在“一方水土”的滋养下,报道必然有明显的地方倾向性。这种情况可能确实存在,但是“一方记者”们并不是不想写出真实的新闻来,在许多情况下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某些  相似文献   

8.
体验式报道近年在报纸上不断出现:记者去当出租车司机、打工妹、清洁工、精神病院护理工……这类报道用记者亲身经历而非普通的采访方式,给读者真实可信之感,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种报道形式之所以拥有较大的受众市场,原因在于记者和读者都希望运用它来更全面真实地反映现实。那么它究意能否让事实得以更真实地凸现呢?我作为一名《钱江晚报》的记者,曾参与过一次大型体验式报道——《保姆日记》,现试以“亲身体验”来分析这种报道形式的长处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3月21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对浙江省象山县连续发生车祸,而肇事司机(均为象山县人)驾照皆出于河南商丘一事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而在此报道之前,《宁波日报》记者邓少华已深入到商丘某驾校进行体验式采访,他以亲身的经历与无可辨驳的事实,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商丘某驾校“只要交足学费,保你一星期内拿到驾照”这一真相,并在该报撰文《商丘驾校培训“杀手”》,读后,令人震惊,发人深省。看完这些报道,我也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并对记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体验式方法”大加赞赏。所谓,“体验式采访”是…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车”,当然是为记者们下去采访提供便利的交通工具,然而,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公车私用现象,令一些新闻同仁失望和气愤,却又无可奈何。 在大街上,时常见到一些非新闻单位的人员,颇为得意地坐在采访车内,那神情,比坐警车还要威风几倍!这些人,多是与开采访车的司机很“铁”,别看不是记者,跟司机说一声就行,而记者有时还要看司机的脸色行事,单位领导答应了,司机不高兴也会  相似文献   

11.
邓佑标 《军事记者》2006,(11):18-18
“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就是精彩的源泉,就是深度的门槛,就是文章的魅力。人物通讯里总会有一些精彩的故事,它往往是突显文章主题的亮点,或给人以警醒,或表现人物个性,将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一个典型画面绘声绘色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故事就是一条路,作者就是领路的“导游”,读者能走多远、能看到多少好风景、能领略到多少风景背后的“风景”,就在于“导游”能否抓住精彩的细节了。《解放军报》第一季度刊登的比较成功的人物通讯共有5篇:《血性丁晓兵》(1月3日一版)、《目击吴孟超的第1861台手术》(1月12日一版)、《不息的钟声……》(1月1…  相似文献   

12.
记得前不久《焦点访谈》播出过一期《呼唤行车文明》,记者通过大量的新闻采访,曝光了一些司机不文明驾驶甚至野蛮驾驶的现象,呼吁广大驾驶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到文明驾驶、文明行车。这期节目用心良苦,也很贴近社会实际。但记者在采访中的一些做法却在无形中助长了司机的不文  相似文献   

13.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图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悉和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熟悉实际情况,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4.
阅读《北京日报》,经常能看到一些写得生动活泼的新闻导语,下面几条可以说是其中的一种类型: “本报讯(记者邸彩霄)立冬以来,香山红叶纷纷落坡,香山饭店的生意仍是那么‘红火’.在饭店‘四季’厅内,一些住店宾客和游人在小憩、喝咖啡……人们都说:如今的香山饭店搞活啦!”(《香山饭店积极开拓经营渠道由“冷点”变“热点”》,1984年12月3日) “本报讯(记者张雅宾)前天上午,北风凛冽,天气寒冷,市政协大厅内却欢声笑语,温暖如春.为祝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书画义卖赞助活动圆满结束,市政协等十一个主办单位在这里联合举办招待会.”(《市政协等发起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书画义卖赞助活动结束》,1984年  相似文献   

15.
2002年第8期《中国记者》杂志上,储瑞耕先生的题为《“咬文嚼字”值得关注》一文中,例举到被《咬文嚼字》“放炮”、“射箭”的“当今文坛上比较有知名度的作家”,就有王蒙、刘心武、贾平凹等8人之多。储先生把这种情况比作“猴子也有掉下树的时候”。这个比喻恰当而生动。  相似文献   

16.
贵在深入     
反映东北三省卫生改革情况的一组三篇报道:(《“死水”化“激流”的启迪》、《白衣上的“污迹”透视》、《“规矩”与“方圆”的思考》(见1月5日、7日、9日“新华社新闻稿》),在内容上先是谈改革给我国医院注入活力,再是谈目前医院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最后讲到完善医院改革必须采取的措施。纵观这三篇采访札记,不难看出记者采访作风十分深入,工作态度严肃认真,调查材料严密周全。目前在我们社会里有这么一种情况,记者要给他歌功颂德,他会热情接待;如果你要反映了解他的问题,他便冷眼相待,处处刁难。据这组报道的  相似文献   

17.
报载,4月30日河南泌阳县广播电台记者魏家强在《驻马店日报》上,以《泌阳出了个张金柱》为题,报道了泌阳一个体司机酒后驾车连撞两人后逃之夭夭的交通肇事案。县交警队根据报道提供的材料把肇事司机抓获。因此,受害者家属感谢他,县交警队感谢他,《驻马店日报》发表文章支持他,社会各界赞扬他。但5月10日,沈阳县广播局局长王志川、副局长郭文栋,竟以县广播局名义下发文件,辞退了魏家强,其理由是“这篇批评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县形象,给单位带来不良影响。”还说魏的报道标题把个体司机同张金柱联系起来类比有误,要追究魏家强…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的优势与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个时期以来。新闻界对隐性采访这种“非常规武器”的运用颇为引人注目:《羊城晚报》记者装“猪贩”千里“追猪”,扮“花贩”、“老板娘”夜探“卖花女”,《南方日报》记者冒充“嫖客”揭露“黄害”,《经济日报》、《长江日报》、新华社记者各自以“菜贩”身份披露蔬菜流通环节的是是非非,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一周年志庆之际组织长途汽车队纵横南北大曝过关闯卡、遭“匪”遇“霸”的真实经历……隐性采访的运用为新闻报道带来一股求实、求真的清新之风,受到广大受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19.
张宁义 《军事记者》2009,(10):68-68
我走向“爬格子”的路,完全是“铁哥”牵的线。 “铁哥”,我的亲大哥.名叫张铁国.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福州日报》记者、党报热线组组长。从军8年,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报、《福建日报》、《军事记者》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00多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新闻界悄然流行。《深圳晚报》记者涂俏以新闻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先后四次深入到社会底层,抓到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女记者夜宿‘十元店”》、《女记者‘前的”赚钱记》、法记者“反串”啤酒女郎》、《女记者“征婚”亲历记》等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新闻界的关注。什么是隐性采访?《新闻学大辞典》的定义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分为两种:一是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妆扮成其他身份的人员进行采访。如记者打入黑社会组织采访,进入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