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苗苗 《学语文》2013,(3):64-65
在现代汉语中,“始终”和“一直”都能表示持续意义。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在表示持续意义时,“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用‘一直’”。(《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年)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认为“始终”和“一直”虽共同点多于不同点,但用“始终”的句子并不是都可以用“一直”来替换,两者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借用一些表空间概念的词语来表达时间概念是人类语言的一个普遍特征。“下来”“起来”“下去”在凸显空间位移的过程中,也伴随着时间的变化。但由于各自趋向意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各自在表时间意义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概念意义上的不平行性象似性地反映出句法形式上的不平行性。在这一点上,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下来”、“起来”和“下去”在表示时间意义时,如果其前面的动词为及物动词,三者在句法形式上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其实,这三者之间的这种差异性早就被语法研究者注意过。卢英顺(2000)在讨论现代汉语“延续体”的有关问题时,就曾指出:“‘下去体助’或‘下来体助’前的动词如果是及物的话,那么这个及物动词后面的语义成分(如受事等,即静态句中的宾语)一定出现在该动词的前面,而不能出现在动词和‘下去体助’或‘下来体助’之间,也不能出现在‘下’和‘去’或‘来’之间。这点和表示‘开始’的‘起来’相比,有所不同。‘起来’前动词后的语义成分可以在‘起’和‘来’之间出现,但如果出现在‘动词’和‘起来’之间则难以接受。”此外,郭春贵(2003)也认为“如果宾语是有定施事的,则把它当成主语使用。”本节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的角度,就形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考察当代小说语言的基础上,从共时平面,对“一直”和“总是”的语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尝试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上。二者相同的地方在于都可表示某种持续性。不同之处在于“总是”除了具有持续性之外,还有规律性发生的频度义、判断义。“一直”有表示空间上延伸的方向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常常"和"通常"在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上的差异。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常常"与句子的核心成分联系非常紧密,且仅仅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很高,既可用于陈述过去、现在发生的事件,也可表达将来的意愿。而"通常"与动词的联系并不紧密,不用于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率。"通常"不可修饰简单谓语或单音节动词,且不用于陈述将来事件的句子中。此外,"通常"还可以用于主语前,修饰整个句子。因此我们认为,"通常"是对整个事件进行描述,而并非单纯修饰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白银时代小说是在语言学革命的背景下发生的,然而“一部文学作品的材料,在一个层次上是语言,另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行为经验,在又一个层次上是人类的思想和态度。所有这些,包括语言在内,都以另外方式存在于作品之外”。白银时代小说和整个文学一样,就文学社会学而言,它们“不能在自身找到其目的;如果能找到的话,国家就不会想到要来干涉它了”。从小说的审美特性上来说,“小说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形而上的性质’,它和‘世界紧密相连’,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或暗含在这个世界中的‘调子’,是同一个东西”。③小说的价值行为,一方面相当于语言学视野中句子的语义,句子的语义是指句子中各成分之间密切一致的关系,它明显分为转喻与隐语两种,其中转喻现象反映在句子中各成分呈水平方向展开,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横向联合的(历时性);而隐语在根本上是联  相似文献   

6.
赵燕华 《学语文》2003,(6):48-48
拜读了徐逢春先生的《“一直以来”小议》(《汉语学习》 ,2003年第1期) ,很受启发。徐先生敏锐地观察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报刊上不断冒出‘一直以来’之说 ,且大有蔓延之势。”但是 ,徐先生在对“一直以来”进行了一番语义分析之后 ,却对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了否定 :“其实 ,上面列举的例句中的‘一直以来’意在表现‘长期以来’ ,但又显然不及‘长期以来’表意显豁。何必放着现成的‘长期以来’不用 ,偏要生造什么‘一直以来’。”就此问题 ,我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与徐先生商榷。首先 ,“一直以来”的形成并不是“一直”和“以来”的简…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一册《师说》注释中云: “[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的倒装,用结构助词‘之’来表示。下文‘惑之不解’同。”这条注释一直都被认可,注中对“之”的解释也似乎无可非议。因为“之”在文言文中作提前宾语的结构助词确实有之。笔者认为这里的“之”不是结构助词,而是介词,相当于“在”和“当”,表示时间,在句中作状语。理由如下: 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讲,如果译成“不知句读,不解疑惑”,在逻辑上有毛病。作者在这里主要是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从师的风尚很久没有流传了,要想人没有疑惑也就困难了,  相似文献   

8.
动结式“V好”表示动作完成或者达到完善的地步。本文在对语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V和“好”的语义和语法特征的探讨,认为“V好”中的V是动词中表示动作行为的那一部分,具有[+自主]、[+持续]、[+完成]的语义特征,V表示的动作行为必须能够产生动作或者说话者心理期待的结果,V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带受事、结果、对象、工具等宾语的及物动词。  相似文献   

9.
话形式动词和形式化动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形式动词在庞大的现代汉语动词家族里,有一个特殊成员,那就是“加以”(其单音形式为“加”)。它的有无不增减语义,不影响句子的基本内容。请看下面例句: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加以”(“加”)本身虽为动词却不表示实际动作,只是赋予其后的动词以某种动作,使处于静态的动同转为动态。它真正的语义和行为动作取决于其后的动词,它只有动词的形式而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加以”这个词是这样表述的:“动同,表示对某一事物施加某种动作。‘加以’是形式动词,真正表示动作的是后面的动词…  相似文献   

10.
“X什么X”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表示否定的反问句式。该句式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句式中“什么”两端的词语相同,主谓结构是其基本的句法结构;该句式的基本语义特征是表示否定,具体的句子中有一些具体的语义特点;该句式否定语气强烈,主观感情色彩强,具有表达不满与谦逊、客气的双重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过去对于"把"字句语法意义的几种解释都没有把握这种句式意义的基本特质。我们认为"把"字句的基本语义要求是表明行动的主动性,并因为叙述视点不同形成了外向和内向两种语义传递模式,由此演化出一些具体的句义类别。"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基本语义、语义传递模式和具体句义类别构成的层次性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从来"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深层语义及语用角度重新审视时间副词“从来”所在句子即“从来”句,可以发现在表层句法结构和意义背后隐藏着人们使用“从来”句的主观心理认知基础,即对某一主观事态的强调申明,或对某一客观事态的强调评断。“从来”句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无论在否定句还是肯定句中,说话人对前文或隐或现的某种个人看法或公认看法的积极否定提供了“从来”句的语用前提和背景。  相似文献   

13.
“不V了”是个多义格式,分别表达“谢绝”、“打算”和“变化”的格式义,但它们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笔者分析了“不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及“不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最后总结了“不V了”结构在句子运用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将“在”字句分为A、B两类句式。A1式的动作句与B1式的动作句存在变换关系,A1式的状态句与B1式的状态句存在变换关系,非常整齐划一,并且语义内容基本吻合,但二者所强调的语义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小心VP”祈使句的表义类型及相应的结构特点,认为“小心VP”是个多义格式,它可以表达两种主要的语义类型:“提醒”和“警告”,并分析了进入“小心VP”祈使句VP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小心VP”取什么语义类型取决于“小心VP”祈使句的外部分布及VP的语义特点。  相似文献   

16.
语序是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O。介词标记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在句法功能上起介引功能、衔接功能、构句功能等。而有些典型介词标记的使用可以改变汉语语序的格局,介词标记"把"、"被"等可以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使句式格局发生变化,这种句式的突出特点是:一是使施事和受事置于动词前;二是句式往往突出动作的结果。说话者选用介词标记是有动因的,要求介词标记不仅要与句式语义相匹配,还要与语境相匹配。从句式结构上可以看出介词标记与句子其他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这些成分的组合是有规律的,从认知角度探讨这些成分的组合规律,对外国人学习以介词为标记的句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小心NP”祈使句的表义类型及相应的结构特点,认为“小心NP”是个多义格式,它可以表达两种主要的语义类型:“提醒”和“警告”,并分析了进入“小心NP”祈使句NP的语义特征。在此基础上论文认为“小心NP”取什么语义类型取决于NP在其所在的论元结构中所扮演的语义角色及NP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8.
运用认知语法和三个平面的理论,对现代汉语“没有”型比较句的比较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首先指出什么样的句法成分能够充当比较结果是由该句式“不及”、“达不到”这一基本语义决定的,重点分析了状态形容词充当比较结果的原因和“那么”的用法,接着分析了比较结果的语义模糊性和语义类型,最后分析了整个“没有”句的语用倾向。  相似文献   

19.
作偏句的“名则动”结构的形成有这样一个路径:一是它需要出现在“名动。+名则动+名动2”语境中,二是“名则动”与“名动。”关系疏离,三是“名动。”隐去,且“名则动”与“名动:”形成逻辑上的关联。“名则动”中主谓同词的“X则X”结构往往有一种弱化语义的力量,即说话人借“X则X”结构消减了“X”的语义分量,使“X”在句子语义结构中处于次要的位置。“名则动”结构蕴含有说话人的推断义,其假设和让步义是整个复句结构赋予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汉语“把”字句的语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