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杨萍 《军事记者》2011,(5):61-61
在2010年第5期《今传媒》撰文认为,网民争夺话语权的需要、网民心理情绪宣泄的需要是网民创造网络流行语的两大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
自2003年开始,中国尝试在互联网治理中引入网络实名制,在此过程中,作为规制主体(政府)与客体(网民)的中介,各类具有法团性质的社会组织纷纷与主流政治合意,将实名推进到Web2.0时代.以法团主义作为分析框架,本研究发现政府通过对社会组织的收编实现了对实名制的有效推动和网民网络行为的规范,而网民也通过与部分社会组织的共谋进行分散而消极的抵制,从而构成了中国互联网领域不同行为体的多方博弈.  相似文献   

3.
许鑫 《青年记者》2017,(6):38-39
网络公共事件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所谓网络公共事件,简单说就是主要由网民推动的、主要在网络公共空间讨论的、对虚拟和现实社会都产生较大影响的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网络公共事件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可能具备危机事件、社会冲突、网络舆论、集体行动、政治参与、话语表达等多重属性,但又不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作为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如同一柄“双刃剑”,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现实社会难以应对的文明和伦理问题.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冲突、信息欺诈与信息垄断、数据爆炸与个人隐私、自由的边界与社会责任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今,网络用户数量庞大,网络社会具有复杂性、全球性、虚拟性,给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且带来新的挑战.网民是网络社会的细胞,是网络社会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和组成单元.网民应网而生,有什么样的网络,就有什么样的网民;网络因网民而兴,有什么样的网民就有什么样的网络.  相似文献   

5.
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主导网络阵地的前提。从知识论的认识立场出发,网络文化主要是知识传播和理论教育的载体,是通过新媒体技术体现出来的彻底理性化的文化。在生存论的视阈中,网络文化是人在信息社会中的数字化生存或网络生存,也就是作为生存方式的人类文化的互联网形态。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一般的现实文化的本质,虚拟实践活动则是网络文化的本质。网络社会中的虚拟实践活动创造了网络文化,又将这种文化转化为网上的人格个性,构成网上生存,并内化为网民在现实社会中的心理特征和思想观念。只有基于虚拟实践活动去范导网络生存,才能使网络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6):56-63
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复杂系统,媒介、网民、政府等舆情构成要素在不同类型舆情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本文基于社会协同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媒介、网民、政府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角色与作用。研究发现,媒介、网民、政府存在不同信息偏好,网络媒介在舆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网民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态度倾向存在差异,网络意见领袖主要出现在文化体育、企业财经和教育舆情事件中,网络动员现象在环境、食品安全和文化体育舆情事件中更为普遍;政府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干预时效、干预方式不同,少有事件能推动政府政策修改。社会现实是舆情事件产生的土壤,社会心态是舆情事件传播的动力,社会管理者应该在把握网民心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媒介特点引导舆论,确保网络舆论场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格局,而且为公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公共事务的空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论正逐渐成为舆论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的网络舆论就是指,众多网民以互联网为载体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的某些现象、问题所表达出来的倾向性相对一致的信念、愿望、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的发展,网民群体的壮大,形成了虚拟的网络社会,网络提供的公共领域使得网络中的人际交流兼具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网民是多量和多质的集合体,无论各自的身份背景如何,在由信息构成的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能力进行文化创造、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网络的价值体系也向着多元化不断迈进,相较于从前的单一文化价值体系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9.
高文苗 《中国出版》2013,(12):37-39
网络的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网络行为,而多样化的网络行为推动了网络社会的进步。网络言论行为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际交流方式,对于网络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网络出版行为作为一种新型的成果传播方式,对于人类文明成果的共享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有效把握网络言论行为与网络出版行为之间的实质,本文主要从内涵、特性、目的等基本内容、主体和客体等构成要素以及程序问题、规范问题、责任问题等实际问题这三个方面来对网络言论行为与网络出版行为的若干异同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0.
网络人的形成及其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是新兴开放式的话语平台和虚拟社会,依附在这个平台和社会的数以亿计的网民在此经营自己的家园,表达自己的意愿,获得自己的身份认同,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网络人.网络人生活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之间,他们有两重的价值观、现实自我和网络自我反差极大、群体性很强等特征.本文对网络人的产生环境、产生特征、行为表现等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1.
马玉洁 《今传媒》2016,(1):55-56
网络舆情是民意自由表达的结果,能够自我纠错,因此具有珍贵的反映民意的作用.但是网络舆情常常和真实民意有不小的差距,这和网络舆情的引发事件、事件信息发布方式、舆情发展过程以及网民素质息息相关.社会管理者只有了解这种差距,进行有效监测和正确分析,才能让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只有增强"把关人"的作用、严格执行网络实名制、提高网民素质,才能保证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网络问政"中网民媒介素养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天再去回望中国历经大事的2008年时,无论是西藏事件、汶川大地震,还是北京奥运会,总有一个群体与这些大事随行,那就是"网民".网民是一种力量--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网民力量的作用下,网络监督、网络问政已经不仅是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推进以人为本社会建设的措施,更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趋势.总书记、总理多次与网民网上对话,地方领导亦是如此,网络问政极其火爆,"网络汇集民意,政府顺应民意"成为潮流,网民在推动社会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袁月 《青年记者》2017,(20):14-15
2016年10月,网络上流传的一段失恋视频中,主人公的“难受想哭”口音被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爆红网络,“蓝瘦香菇”成为网络热词.网络热词,是指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和评价,传达了民情民声,记录了社会进程,是网民公民意识勃兴的结果,也是网民积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进程的体现.① 本文选取网络热词的传播效果中的“知沟扩大”角度来进行研究,分析网络热词传播中知沟的新发展、驱动知沟扩大的因素,得出应将网络热词的传播作为弥合知沟、沟通代际的策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网络公共领域也逐渐成为舆论引导、思想引导的主要阵地。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建设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作为拥有全球最多网民的网络公共领域,网络空间中的正确引导方式更凸显出其重要性。而通过让野蛮生长的网络舆论形成合力,不仅会为现实中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助力,也有助于社会道德观念的维护。本文尝试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切入点,对网络公共领域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崔伟 《新闻前哨》2014,(6):63-63
信息时代,网络已然成为社会公众进行意见表达、利益诉求、舆论发酵的公共领域平台.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和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网络民意随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这给政府执政能力带来巨大挑战.为及时、有效引导网络民意,处理网络舆情,政府应采取网络问政的方式来与网民互动,实现与网络民意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不但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结构,而且以动摇传统固定空间领域为前提,造就了全新的文化空间,80后、90后成为网民主要群体,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的崛起是网络造就新文化空间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之一。新文化空间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可避免地引起文化冲突。因此,网络传播正成为一种推动文化变迁的正在进行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增加,虚拟人群因其在网络的存在和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社会现象.虚拟人群在网上的表现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叛逆性特征,对该群体的叛逆性特征及成因的探讨,将有助于现实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热点事件传播中的心理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壮大的网民规模使得网民的声音不再仅仅只是回旋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而是越来越有介入现实社会的趋势。回顾2008年发生的系列社会热点事件,有很多都是直接或间接发源于网络,随后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参与,最终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此类热点事件的形成和迅速传播,既有源自于网络媒体自身特性的影响因素,也有网民在虚拟空间中所形成的心理效应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地方网络论坛舆情生成看网络问政的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互联网使用的普及与渗透,网络论坛已经成为覆盖面极其广的资讯传播和公开讨论的独特平台.网民结构合理化及社会参与热情高使得网络论坛中的舆论状况已经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真实舆论情况.本文即从地方论坛网舆情产生的三种模式出发,分析地方论坛在反映舆论、提供民生新闻方面的重要价值,进而提出将地方论坛建设成为网络问政的窗口和网络发言的场所.  相似文献   

20.
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这给传统的电视节目尤其是社会新闻节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重塑社会新闻的策划理念,成为电视新闻界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就新媒体环境下,社会新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社会新闻策划发展的策略,为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