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热销表明,都市白领正以此为媒介形成群体认同.本文认为,<杜拉拉升职记>所建构的白领群体认同,不仅仅包括"我们是谁"的想象,而且还生动具体地展示了这些白领所处的微观场景--职场,因而建构了对于职场的想象与认同.具体而言,<杜拉拉升职记>呈现了三种主要的职场迷思:理性迷思、文化迷思和现代性迷思.以这些迷思为基础,杜拉拉们建构了有关都市白领的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有着“职场小说第一书”之称的经典系列作品《杜拉拉》,历经四年终于推出收官之作——《杜拉拉大结局:与理想有关》,至此,杜拉拉事业与爱情的最终归宿都将水落石出,而作者李可则表示,她不会再续写杜拉拉,甚至不会再写职场小说。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有着“职场小说第一书”之称的经典系列作品《杜拉拉》,历经四年终于推出收官之作——《杜拉拉大结局:与理想有关》,至此,杜拉拉事业与爱情的最终归宿都将水落石出,而作者李可则表示,她不会再续写杜拉拉,甚至不会再写职场小说。  相似文献   

4.
植入式广告作为广告营销界的一个关键词"热闹"了整个2010年.在这一年里,关于植入式广告的话题不断,"虎年春晚"、<杜拉拉升职记>、<金婚风雨情>等热点"扯着"植入式广告话题从行业走向大众,成为公众网上网下、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  相似文献   

5.
自从《圈子圈套》畅销以来,A+B类跨界图书一直是图书领域的明星。《杜拉拉升职记》(职场+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心理+小说)、《心灵杀毒2.0:弗洛伊德的拼图》(心理+励志)、《别告诉我你懂PPT》(PPT+职场)等,在各自的领域闪着悦人的光彩。比起《杜拉拉升职记》这些书,家教+励志的跨界书——《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的出版历程可谓坎坷离奇。一退:嚼别人嚼过的"哈佛"没味哈佛是我的梦想,但是,这本书是所有我出版的图书中,唯一一本一开始坚决不想出版的图书。尽管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份少见的辉煌履历: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职场如何立志、处事、拼搏的图书成了出版的热点。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随着行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压力的普遍加大,关于职场励志的图书不但没有降温,反倒有升温之势,《杜拉拉升职记》等职场小说受到读者青睐,连续数月位列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就很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7.
胡顺越 《新闻世界》2011,(4):167-168
随着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图书市场日渐冷清,但是以《杜拉拉升职记》系列图书为代表的职场类图书却日益走俏,创造了不俗的销量。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例,阐述职场类图书的特殊性、编辑出版程序和策划经验,并分析在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下编辑策划能力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杜拉拉升职记>文本前期策划重在市场定位的准确预测、中期生产重在文本构建与内容深度开发、后期营销重在产业链的搭建与延伸的分析,指出<杜拉拉升职记>通过延展文化产业链条,探索出了未来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模式:以传统的纸质图书为基础,以版权内容为核心,通过内容产业的经营,打造、开发相关产品,从而使出版模式走入新的商业领域.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红得发紫的“杜拉拉”,现在有了英国版。陕西师范大学推出的新书《爱德华礼物》,讲的正是英国杜拉拉的故事。本书的故事情节简单得没有任何波澜,一个职场失意的年轻人麦特,在常去的星巴克咖啡店巧遇爱德华——这个神仙般的老人,他总是“凑巧”的出现在麦特有职场困惑的时候,帮助他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10.
小说《杜拉拉升职记》成为畅销书后所形成的品牌效应,为其电影、电视剧的卖座打开了通路。本文从小说畅销的缘由,杜拉拉系列衍生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以及带来的启示三方面分析了"杜拉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对提升畅销书的策划与运作水平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北京青年报>在2000年7月2日推出人才教育类专刊--"人才时代",其他京城的综合性媒体也相继拥有了这类专刊,如<北京晚报>的"人才周刊",<北京晨报>的"教育资讯",<北京娱乐信报>的"职场周刊",<新京报>的"学习公社",<精品购物指南>的"快乐职场",<京华时报>也在最近推出了人才类专版.这类专刊多以周刊面目出现,不具有日报拼抢新闻上的优势,所以在策划性报道上做好文章成为办好这类专刊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从畅销小说到票房过亿的电影再到创造收视奇迹的电视剧,<杜拉拉升职记>的系列媒介产品进行了众多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它抓住了不同媒介的基本特征,利用媒介融合的背景建构了一条新的文化产业价值链条,不仅吸引了大量广告商的加盟,同时运用差异化的叙事手段来讲述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职场故事,满足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民众对于成功的美好愿望,从而为大众媒介产品的传播提供了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13.
《出版经济》2006,(2):17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汪曾祺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4.
董方 《新闻世界》2012,(3):154-156
一篇不过2000多字的博客文章《杜拉拉升职记》曾引发了文化市场的沸腾:《杜拉拉》系列图书一版再版,甚至只要与"杜拉拉"搭界的书都很热销;书刊的热卖也引发了"杜拉拉"现象,话剧、电影、电视剧俱受欢迎;在网络上,杜拉拉也成为了网络红人。本文试用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杜拉拉》现象。  相似文献   

15.
喜爱恐怖小说的读者都知道"773"这个诡异的数字,随着<我遇见了我>、<三减一等于几>、<天惶惶地惶惶>、<三岔口>、<阿丝地狱>、<后湖鬼戒>等一部部恐怖悬疑小说精品面市后,773系列丛书也成为了中国本土恐怖小说的第一品牌.  相似文献   

16.
偶翻<申报>的<自由谈>,想起了张资平.此公在上一世纪的三十年代,曾经以三角四角名噪一时.他办了个乐群书店,出版<资平小说集>,还主编<乐群>月刊,在刊物上登出广告,声称要"搜印全集以飨读者",俨然是文坛巨子.鲁迅先生在<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一文中说:将<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全部精华提炼出来,"那就是--△".真是鞭辟入里,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17.
张铭  徐蒙 《编辑之友》2010,(5):106-109
小说林社是一家以出版翻译小说闻名的晚清出版机构,创办人曾朴在经营生意失败之后转而投身于出版事业,于1904年开设小说林社.此后,小说林社得到了很快发展.1907年初小说林宏文馆有限合资会社成立,随后<小说林>杂志正式问世.一年之后,小说林社因为经营问题而被转让,<小说林>杂志也停办.小说林社在其存在的三年多的时间里,出版了大量的小说,其经营的杂志不仅包括著名的<小说林>,还有经常被研究者忽略的<女子世界>,这两本杂志都刊登了大量的广告和告白.  相似文献   

18.
因为主持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主题讲坛的缘故,我和总署机关党委副书记李潞等一行前去拜访军旅作家王树增大校.王是三部战争叙史小说的著名作家,这三部小说是:<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长征>.  相似文献   

19.
浙江日报的二月,是初展2003年风采的二月. 在这一个月中,佳作迭出:春节报道更富创意,即时新闻及时展现浙江大地上的新鲜事,重头报道更具感召力、影响力.特别是<关注"长三角">专栏、关于"老百姓大药房"的系列报道以及对小说<沙家浜>的评论,引起了上上下下各方读者的热烈关注.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为此连续发表3篇阅评文章,赞扬<关注"长三角">的报道"宣传气势大","精心策划、精心实施","整体谋划,巧妙布局","独具匠心,可圈可点";认为关于"老百姓大药房"的系列报道"既积极引导舆论,又体现民之心声,充分显示了党报的应有风范";指出对小说<沙家浜>的批评,表现了党报的高度政治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曲波的<林海雪原>是一部赞颂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十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优秀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卓越的革命英雄传奇,被公认为"红色经典".<林海雪原>创作于1955年2月.1956年8月完成,195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不到一年就销售了50万册,并多次再版,是建国后发行量仅次于<红岩>的一部小说.随后.小说又被改编成电影、话剧、京剧、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广为传播,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与观众,曾发挥过巨大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