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同参与"、"共同享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媒体融合可为民族地区受众提供更多的传播硬件资源、参与传播的通道,实现民族地区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参与和共享.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从最初的"以传者为本"发展到了现在的"以受众为本",受众的角色在媒体中逐渐走向中心,受众角色从原来一味的接受者转换成了电视新闻的参与者、改造者、解构者和重建者.电视新闻要做到"以人为本",抓住受众心理,就要充分保障受众的参与性.电视新闻受众的参与是指受众以各种形式参加了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并对新闻传播的完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多媒体组合传播,指的是在一种媒体同时使用多种传播符号,以多通道的方式同时刺激受众的多个感官,引起受众的多感官反应,从而使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记忆效果愈加明显.但是,使用多少通道能使受众感知效果最佳,目前传播学界存在着争论."信息过剩"和"双通道编码"是其中的两种主要理论.  相似文献   

4.
陈刚  郭嘉  周榕 《传媒》2009,(12)
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品牌的塑造者.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受众被称作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和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对信息的反应是传播过程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理解受众对媒体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传播.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仍占56%的大国,农村居民是我国人口构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电视媒体是我国农村覆盖率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因此研究我国农村的电视媒体受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聚焦"企业形象-企业声誉"的传导过程,探讨该传导过程中搭建共通话语空间的影响因素与具体策略.为实现"形象-声誉"过程的有效传导,企业的国际传播策略应关注四对关系之间的平衡:传播主体中的企业力量与社会力量;传播媒介中的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传播内容中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传播受众中的前喻受众与后喻受众.  相似文献   

6.
由于电视新闻传播功能的综合性、传播对象的广泛性、传播速度的迅及性等特征,一直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而电视文化的大众化、通俗性属性又要求电视新闻工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信息、表述观念、吸引观众.受众期盼着媒体传播的"平等、贴近".因此,"受众意识"渐渐成为新闻人不得不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受众意识的把握程度是提高新闻节目收视率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论新闻传播与受众心理图式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及相关受众心理图式,考察了其对新闻传播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作者认为新闻传播媒介应根据受众心理变化情况实现充分互动,以期更好把握新闻传播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连娜 《东南传播》2011,(5):54-55
"红段子"是网络时代的产物,自诞生以来迅速被大众接受并自觉参与到创作和传播中来,这说明"红段子"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红段子"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受众发挥了巨大的能动作用,在创作和传播中读者和作者实现了有机的统一.同时,"红段子"不仅符合受众的期待视界,并且其创新模式更加超越和拓展了受众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认为,充分认识新闻传播中"传与受"的关系,善于与受众建立良好的传播关系尤为重要,即必须树立和增强传播关系意识。缺乏对传播关系的正确认知,忽视良好传播关系的建立,是影响"四力"提升的思维障碍,是传播效果不好、引导力弱、影响力小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善于亲近受众、善于尊重受众、善于了解受众和善于适应受众,懂得与受众相处之道,密切与受众的联系,建立起良好的传播关系。  相似文献   

10.
编辑的受众意识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编辑的读者意识,有诸多文章论及.有的提出要"强化图书编辑的读者意识";有的提出编辑要做到"心中有读者 ,眼中有市场"; 有的专门分析"读者意识的层次结构及内涵";有的干脆提出了"创造读者"的观点.其实,影响图书销售和出版业发展的不仅仅是读者,更重要的是受众.编辑要有读者意识,更要有受众意识,甚至有编辑提出了"受众第一"的原则.因为,编辑活动追求的是出版物的最佳传播效果,其标志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受众.出版物的文化价值越高,传播效果越好,获得的受众就越多,相应地,出版社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大.因此,受众应该是编辑活动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1.
新闻传媒(即新闻传播机构)与新闻受众(即新闻接受者),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结构.从传统意义讲,新闻传媒始终主导着"话语权",媒体扮演的角色类似漏斗,只有经过它的筛选传播到新闻受众的新闻素材,才能够产生传播效应,受到集中关注.但随着电子媒体发展的日新月异、日进千里,新闻受众的地位渐渐从"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2.
张坤 《东南传播》2011,(2):49-51
本文以"小月月事件"为案例,分析了网络受众在此类网络低俗文化传播中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文章认为,网络自身的低门槛准入特点为网络低俗文化在网上广为传播提供便利.网络受众的多样性致使不同心理状态的出现,具体呈现为:网络受众的猎奇心理、求真参与心理以及从众空虚心理.  相似文献   

13.
以“受众本位“理念提升电视民生新闻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尧 《今传媒》2009,(6):57-58
"受众本位,就是指大众传媒在新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获取多方面信息的需要为己任,以帮助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陈崇山老师的《受众本位论》一书,针对受众与传媒的关系提出了受众本位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广泛使用后,"积极受众"、受众能动性等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认为,与电视传播不同,新媒体孕育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受众参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开放性文本的出现、媒介对受众个体的社会化建构;在传播文本方面,体现为意义的"内爆"和本文的失真。同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受众的参与空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之相应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信息内爆"弱化受众能动性、碎片化阅读削减传播效力、媒介成瘾导致受众行为失范、复制技术降低受众创新力。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并存。  相似文献   

15.
柳长盛 《今传媒》2016,(1):136-137
当今,媒介环境正在巨变,电视受众的收视需求也随之"升级".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对电视媒体的受众青睐度产生冲击,但其自身的传播弊端也为电视媒体重塑受众认同提供基础,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受众的需求方式进行分析,提供相应对策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时代,新闻实践大踏步走向前台.互联网时代多种媒体形态联动发展下,继"公民新闻"、"用户生产内容(UGC)"等新闻生产形式后,"受众参与新闻"和"受众参与内容"进一步成为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新图景.本文以《十堰晚报》原创系列报道《晒晒照片里父辈那些感人的故事》为例,从策划、采编、传播三个方面探析用户参与视角的新闻...  相似文献   

17.
在传媒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受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一个传播事件和信息中.《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受众"感知-扩散-交互-决策-购买-体验-分享"的行为与路径更为开放、复杂,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能够建立更为紧密的双向互动、有效连接.社交化、互动性媒体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新时代传媒消费者的这一特性. 在这种传播格局下,如何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门槛,往往是具有专业身份的传播者负责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进入自媒体时代,受众与传播者角色不再固定,受众也可以与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一样,通过例如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发布信息而成为新闻传播者,传播者角色不再垄断,新闻媒体的传播地位受到挑战,媒体发展的重点由"我要传播什么"改变为"受众想要接受什么",新闻传播格局由"传者天下"进入"受者天下",受众成为新闻的起点与归宿,民生新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信息的传播和接受途径更加多样化、便利化,受众的角色及其话语权也开始发生转变;受众通过自媒体自由表达意见,这些意见在自媒体语境下碰撞和交融,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层和受众意识呈现出"聚合"与"分化"的状态。本文通过探讨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来着重揭示新传播语境下受众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档案信息网相比档案馆,受众类型更加多样.要增强网站信息传播效果,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可以把受众细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制定相应的网站传播策略.最后要注意统筹传播策略和稳定现实受众、争取潜在受众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