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众传播时代,传播生态为其庇护下的各类媒介发展提供环境。但是,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却时常造成传媒发展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也反过来影响当地传播生态出现失衡。现代传媒研究中,媒介和地理的关系日趋复杂。针对媒介的城市集聚现象、东西部媒介发展严重失衡现状和媒介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不良传播效果问题,本文以甘肃为例,从提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受众媒介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关于媒介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提高传播效果的几点意见,希望媒介作为大众认知社会的窗口,能充分考虑地理因素,成为传播生态平衡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2.
发展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不仅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媒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使命。本文以新疆伊犁河谷民族新闻事业、民族文化现状为例,对民族新闻事业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进行了思考。旨在为当前民族文化保护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媒介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媒介记忆的建构为例,聚焦于短视频传播民族文化,研究媒介和传播如何助益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通过提供外部记忆载体,短视频网络传播可以成为公众记忆的代理人,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载体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探讨,不能仅从媒介自身及其与政治等意识形态关系的方面去展开。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经济环境、城市化水平、跨境民族的特殊结构形态、受众的区域性特征、东北文化的独特构成、特殊的语言环境等方面,极大地影响着东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态势和发展。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的研究必须突出新闻传播与社会诸系统之间的整体关系,才能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属性和特征做出完整的评估和把握,为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5.
陈艳花 《青年记者》2012,(33):34-35
人类历史上的第六次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互联网等新媒介日益成为深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流媒介。在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诸多新问题,本文以重庆少数民族地区为观察视角,拟从传播学视阈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发挥传播优势的同时也扩大了信息鸿沟,尤其是在网络媒介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其文化传播现状亟待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恩施地区民族受众对网络媒介的使用非常有限,对信息的使用形式单一,整体媒介素养水平较低,大大影响了民族文化传播效果。为增强这一效果,本文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民族品牌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改变当前该地区民族文化传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传播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本文在对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政策变迁的梳理中,一方面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归纳与总结,认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播政策的变迁有两个特点:典型时代特点、发展对外传播;另一方面提出个人对于民族文化传播政策的相关思考,在我国新媒体发展迅猛与媒介融合的关键转型期,给民族文化传播的后续保持与研究提出可参考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所引领的基于交往的社会化媒体在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兴盛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文化革命。在媒介化社会与社会化媒介不分彼此的社会空间里,交流与沟通成为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新问题。我们需要摆脱被国内严重误读的庸俗功能主义对策思维,探究以主体间性为传播视阈的长效机制,塑造以媒介为纽带,以人际传播为核心的去大众传播化的"间性文化"观,才能完成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报纸是城市化的产物,媒介经济是典型的规模经济。受地域媒介生态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纸媒产品消费群体分众化阻碍了媒介影响力的聚合性,低聚合性导致影响力本身能转化为消费符号的比率降低。媒介管理和经营的差异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报纸媒介发展的差异性。进入市场的媒介影响力通过市场的激活得到增量,实现公益性媒介影响力的提升将依赖于媒介的管理机制调整。2011年,国家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少数民族地区报纸的公益性或部分公益性生态的价值定位于社会建构上。  相似文献   

10.
王鲁铨 《新闻窗》2013,(2):37-38
电视作为现今社会的主导媒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习惯,这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显得尤为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程度、作用和形态发生着快速的变化。电视媒介在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起便利的通道。近些年来,贵州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这种文化传播现象显示出了种种的势头和趋向,我们在被改变的同时,也在积极地融入这种趋势中,以自己的力量保护自身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郑自军  蔡叶 《新闻界》2007,(6):86-87
从媒介生态的角度审视,当前民族文化传播失衡实际上是民族文化传播生态恶化的结果.对此,本文提出了解决这一失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江生  梅黎 《新闻世界》2010,(10):36-37
湘西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历时态过程,在这过程中媒介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3.
郑自军 《新闻通讯》2008,(11):51-52
民族新闻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构成,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近些年,互联网已成为民族新闻事业的重要媒介,多种多样的民族新闻网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成了集群式“中国民族网站”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丰富的少数民族资讯不仅给民族新闻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景象,其特有的传播优势日益成为一种新兴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4.
电视媒介因其具有的文化属性以及特有编码、解码过程,能够在无形之中影响认同的构建.电视文化全球化时代,我国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反文化渗透与重构民族国家认同的严峻任务.而电视文化受众的低障碍性和西部地区日益完善的电视网络基础设施.使得电视文化成为构建认同的首选.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高卫华  杨兰 《当代传播》2012,(5):63-65,68
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和建构少数民族形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选择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存的土家族原始民俗"恩施女儿会"为个案,分析大众传媒通过集纳并提炼分散繁杂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符号,整合并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重构,主导性解读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形象等符号化传播过程,实现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同时就目前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3,(19):9-15
本文选取了《贵州日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内容分析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宏观背景下,媒介的少数民族文化建构被置于商业语境,大众传媒积极参与到各种差异化符号的挖掘、包装与传播的实践中,打造了与众不同、赏心悦目的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参与建构影响了人们的主观真实的形成,而行政力量的介入进一步推动了主观现实的"客观化",旅游开发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媒介真实、主观真实、客观真实交织与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新闻网的民族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新闻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构成,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近些年,互联网已成为民族新闻事业的重要媒介,多种多样的民族新闻网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成了集群式中国民族网站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丰富的少数民族资讯不仅给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究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播存在的问题,并从民族传播人才培养、民族语言环境的把握、民族语言的运用、媒体布局、民族地区网络传播等方面提出促进民族地区大众传播快速有效发展的对策,以期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短视频是一种极具多媒介特色的视听产品,为少数民族文化进入大众视野提供交流空间。“苗家阿美”账号具有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特点,将其作为个案,从建构符号化场景、文化交融、情感展演等方面研究苗族文化在短视频中的传播路径。根据其传播内容特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视频内容呈现的不足,以此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在短视频中传播的创新路径,为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以及实现民族文化融合提出建议,如加深场景的符号化、增强内容的文化传播价值以及推动文化融合增强认同感等。  相似文献   

20.
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的传播技术革命,催生了社会信息化和舆论大众化。面对技术革命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诸多障碍。在文化全球化国际视野中,网络与新媒体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少数民族共同心理认同逐渐消退,民族文化传承自觉意识难以形成。人才缺乏与技术落后,媒介生态环境失衡,城镇化等不确定因素导致民族文化传承的种种困境。少数民族文化重开发、少保护,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播变样等,影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因而寻求开辟民族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在"新的时代"下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