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徐湛  郑欣 《新闻界》2013,(6):29-37
本研究通过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内371幅新闻图片的分析,探讨了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的大众媒介构建的农民工形象如何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大众媒体如何通过新闻图片塑造农民工形象等等。研究表明,主流媒体对该群体的塑造都为积极、正面、乐观的形象,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关注的领域及报道形式都在逐渐多元化,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对于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被媒体反复报道的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工的存在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的合理性和重要性,面对这样一个群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和社会公器的大众媒体,义无返顾地把镜头对准了这些在城市里汗流浃背的身影,进而让受众通过媒体的形象建构,了解、认知和解读这个有着特殊存在意义的群体.  相似文献   

3.
杨萍 《青年记者》2016,(32):116-117
大众媒体从诞生至今,一直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从大众媒体的各种报道中,了解别人的故事、企业产品的情况,乃至一个城市、地区、国家的情况,从而对人物、企业、城市、国家的形象产生一定的认识.构建和传播良好的城市环境形象,离不开大众媒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张思远 《新闻世界》2014,(1):133-134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人民日报》1983年至2011年这28年间的所有关于农民工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析农民工媒介形象传播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大众媒体在报道中所能采取的传播对策。  相似文献   

5.
郑宇 《今传媒》2013,(11):20-22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应运而生,他们在各个方面与传统的农民工有着很大差别。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其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评价与主观印象。本文运用量化统计法,并将数据进行编码后,输入 SPSS 软件对该群体报道的有效样本月份分布、报道篇幅、话语类型、话语主题、消息来源、报道涉及对象类型、话语立场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描摹出大众媒体关于该群体的报道图景,并探讨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建构的形象与成因。  相似文献   

6.
都市报中的老年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正朝老龄化社会发展,大众媒体是怎样描述和塑造老年人群体形象的?这些描述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媒体关于农民工的报道还有所缺位,报道的视域还显逼仄,空间视域不甚开阔,纵深视域还缺少触及本质的新闻,没有充分发挥指导生活、引领舆论的功能.这些问题,与记者的媒介素养、媒体的社会责任、农民工的话语权直接有关.对农民工报道存在的缺位,反映了农民工真实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9.
张梦 《传媒》2018,(4):25-27
媒体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也是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主要载体和展示平台.市民是城市的居住者、缔造者和见证者,也是媒体最直接、最广泛、最忠实的"用户".媒体不仅为市民呈现日常生活的场景,还记录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构建了市民之于城市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媒体与城市共生共荣:城市,因传播而有意义;媒体,让城市更加美好.在转型与融合的道路上,如何树立形象、做好宣传,构建城市文化内涵?如何创新活动、搭建平台,打造新型融合产品?如何利用资源、做好服务,获得更多话语权?如何抓住契机、扩大影响,提高舆论影响力?《长江日报》作为武汉市委机关报,近年来,以"用户思维"积极探索媒体深度融合,通过打造权威报道,用活动搭建融合平台,参与城市发展和治理等多元化途径,在满足用户需求、凸显媒体责任、构筑文化内涵、调动战线资源、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锻造城市发展中的媒体力量.  相似文献   

10.
都市报、晚报,都是市场上受读者认可的大众媒体.但这些大众媒体目前遇到了两个麻烦.一个是同质化.-个城市几家报纸,翻一翻除新闻的编排顺序略有差别外,报道内容、表现形式、经营手段几乎-个面孔,俨然多胞胎;第二个是小众媒体的蚕食.小众媒体异军突起,大众媒体拿自己的相同部分与之抗衡,几乎都是败下阵来.大众媒体的既得利益不断遭到小众媒体的侵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民在短时间内从原先熟悉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和媒介环境中被一种外来力量突然拉出,投入陌生的城市和由城市所创造的文化环境中.和他们原来完全不熟悉的"城里人"集中在一起,怎样互相认同、互相接受对方并完成思想、观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融合,这当中既有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又有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融合与适应过程.农民和农村的媒介使用基本状况如何?传播资源如何重新分配?媒体本身是如何构建农民和农村形象的?构建这种形象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不断被城市挤压处境下的农民是如何解读媒介话语的?这种解读表现了怎样的自我认同方式?这些问题成为我们关注媒介和"三农"关系的入手点.本文对其中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农民报道缺失原因分析 媒体话语在农村环境中受阻.相别于城市,农村由于户籍制度和交通不便的限制,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活动不够频繁与复杂,交往双方相互知情、关系稳定,因此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不如城市居民那么强烈.大众媒体的威力没有城市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13.
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化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作用举足轻重.媒体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信息来源、赋予话语权以及形象塑造的作用.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化,需要相应的媒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匡小娟 《新闻世界》2014,(4):190-192
本文以《人民日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数量分布、体裁、立场等方面进行编码、量化,力求总结媒介对这一新群体的媒介形象及其话语权报道的现状,分析报道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大众媒体、受众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认识、交流提供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5.
滕文莉 《今传媒》2016,(2):143-145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资源型城市需要打出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独有的城市文化形象,在精神文化层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的实现,需有效利用大众媒体的传播优势.本文从近年来榆林媒体张季鸾相关报道入手,分析了榆林市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过程中媒体建构的具体策略,以期促使榆林更好地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并对其他资源型城市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十来年媒介对农民工的报道形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农民工形象被贴标签现象。除却政治政策上以及历史上的问题。我们着重分析来自媒体方面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给予一定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石慧敏 《今传媒》2016,(2):16-17
媒介融合背景下,作为国家形象有机组成部分的区域形象,无时不刻地处在大众媒体对它的呈现与传播中.本文以《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新浪网等大众媒体对山西省的相关报道为例,探讨山西形象的媒体呈现,分析公众对山西形象的认知及特点,并提出了一些塑造与传播山西形象的媒体策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大量涌进城市的农民工成为都市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帮助农民工讨薪、为农民工解决住宿问题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报道日渐增多。但是,这些报道是否完整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比较媒体对2004年与2016年两届奥运会中运动员刘翔、傅园慧的报道,发现两次媒体的奥运报道在叙事角度、情感表达、运动员媒介形象的塑造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显示出媒体心态在十余年间发生了较大变迁。本文认为媒体心态是基于社会心态的存在,是民意在传媒界的投射,媒体心态的转变深受大众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真实的原生需求被唤醒、娱乐精神的蔓延和个体价值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20.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